弓箭:從狩獵戰爭到競技健身
劉健
不久前,一條有關辛巴威「獅子王」塞西爾遭美國牙醫射殺的新聞傳遍了世界各地。人們在憤怒譴責盜獵者的殘暴之時,也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細節,美國牙醫射殺獅子王的武器不是獵槍而是弓箭。這讓人們意識到,原本只出現在古裝劇中的弓箭,在與人類相伴了近萬年後,仍舊在我們生活的某些角落中繼續扮演「大殺器」的角色。
最早的弓箭出現在2.8萬年前
弓箭的發明最初來自於人類狩獵的需要。在史前時代,人類單靠自己的手腳想要捕獲大型獵物是相當困難的。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都是靠撿拾大型食肉動物進食後的殘渣來獲得肉食的,與食腐動物無異。隨著距今四萬年前,史前最後一個冰河紀的到來,全球氣候變冷,生存環境惡化。人類不得不努力尋找新的捕獵方法,以獲得更多的蛋白質。
據說,人類最早發明的拋射器並不是弓箭,而是彈弓。先民們在不斷的狩獵實踐中,學會用拉彎的樹枝來彈擊石塊,並無弓弦。後來經過不斷改進,將樹枝壓成弧形,以獸皮條或筋拴系在兩端,以樹枝或細竹削減一頭為箭,射殺獵物。這便是最古老的弓箭。後來古人又用獸骨或石片磨製成箭鏃,裝於箭頭之上,極大地增強了殺傷效果,人們往往能夠輕易地捕獲更多的禽獸。當然,弓箭不僅能用來捕獲飛禽走獸,還能用來捕魚。在著名的河姆渡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魚骨和骨鏃、石鏃,卻沒有發現漁網。照此推測,河姆渡先民們很可能是用弓箭來捕魚的。
據考古學家在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一塊地層中考古發現,有一種加工精緻的小石鏃,其尖端和兩側非常鋒利,大概是用很薄的長石磨製而成。這些小石鏃明顯符合箭頭的三要素:鋒利、尖頭適度、器形周正。在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的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去,成為一個形似鏃捏的小把,顯然是用來安裝箭桿的。從這裡可以推知,2.8萬年前的峙峪人已經製造使用石制的弓箭了。
在進入青銅器時代後,不僅箭鏃有了更加銳利與堅硬的銅鏃,而且弓的形狀更加具有彈力。在商代,弓體在射手一側明顯凹陷,當拉弦釋弓之時,弓體朝著相反的方向彎曲,可在張弦後維持較強的彈性,極大地延伸了射程。而且,在這一時期,人們還學會了在箭尾裝上羽翎保持箭矢飛行的穩定性。此時的弓箭已經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武器。《易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可見,在古人看來,擁有了上好的弓箭,就可以征服天下。
到了西周及春秋時代,弓箭已成為周王及各諸侯國軍隊中必不可少的遠射兵器,而且根據用途的不同,已經有了明確的分類。據《考工記》、《周禮·夏官》記載,在周代,國家有專門掌管弓箭製作、分發的軍工部門。當時的弓分為六種:弧弓、王弓、大弓、唐弓、夾弓、庚弓。其中弧弓、王弓屬於重裝備,專門用來車戰或守城;大弓、唐弓用作習射練兵;庚弓、夾弓用於狩獵。
文明人必須掌握的技藝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弓箭從單純的武器逐漸過渡成為文明的載體。在夏商時期,弓箭射術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商代的貴族學校傳授的四藝,即「教」、「庠」、「序」、「學」中的「序」即是射箭。西周貴族男子必須學習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射箭又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據《禮記·王制》記載:「耄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弓」,即元旦之日,鄉里中掌管教化的卿大夫都要到貴族學校來教習射術。事實上,在西周的早中期,社會相對安定,貴族生活比較安逸。在上流社會中,射已經被禮儀化了,並被逐漸融入宗教的射獵祭祀儀式,還形成了強調社會秩序的射禮典章。
所謂禮射,為西周興起之禮,祭祀、朝會、宴樂等集會活動都會上演,需要遵照嚴格的禮儀程序和等級規定。依照「君臣之禮」、「長幼之序」,禮射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大射為天子舉行盛大祭祀時,在射宮舉行射箭活動;賓射是諸侯來朝,天子與之行同射之禮;燕射為天子、諸侯等舉行宴會時的射禮活動;鄉射則是卿大夫舉行鄉飲時進行的射箭活動。根據《禮記·射義》的規範要求,禮射時,賓主伴著絲竹管樂吟誦《詩經》中的篇章,雙方相互作揖後登高射箭,完畢後走下堂來,作揖飲酒,十分風雅。就像《論語·八佾》所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當然,這種在社交進行的「禮射」不同於戰場或獵場上「武射」,射得精準與否並不重要,而是講究禮貌而優雅,就像現代高爾夫球運動,屬於精神享受的境界。
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弓箭的本質畢竟還是武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典故一直為後世所稱道。而秦漢以降,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間的恩怨情仇則大都寄於弓馬騎射之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年張騫通西域,從大月氏帶回了先進的冶金技術,使漢朝騎兵能夠廣泛使用鐵鏃,成為漢朝能夠實現「北破匈奴」的重要技術保障之一。
英國長弓險些改變歐洲歷史
1346年8月26日,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帶領著他足有四萬之眾的龐大軍隊,來到位於法國北部的蓬蒂約克雷西森林附近,準備在這裡迎擊他的堂外甥、英王愛德華三世率領的不足兩萬英軍。改變英、法兩國乃至歐洲歷史進程的克雷西戰役就此爆發。
英、法兩軍在梅耶河附近的克雷西森林遭遇。此時,英軍先於法軍到達戰場,佔領了山脊上的有利地形,以逸待勞。而法軍則因為一天的強行軍變得疲憊不堪。為此,有法軍將領向腓力六世建議讓部隊稍加休整,整頓隊形,再向英軍發起進攻。而腓力六世自恃人多勢眾,根本不聽部下的建議,命令麾下法軍立即對山脊上的英軍發動進攻。可是,腓力六世不知道,此時的英軍手中有一種極其致命的秘密武器,不久後,他和他的部下就將領略這種武器的強大威力。
原來,此時的英軍中有一支完全由農民組成的長弓隊。英國長弓是一種長1.5米,結構簡單、威力巨大的單體弓。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堅硬而有彈性。其射出的箭最大射速約為38米/秒(相當於6級颱風),有效射程約為300米,可以輕易射穿當時歐洲國家的騎士或步兵穿著的鎖子甲。
最先倒在這些長弓隊箭下的是素有驍勇之名的熱那亞弩手。他們是法王的僱傭兵,有數千人之多,所使用的弩射程超過了一般弓箭。但是,開戰之前,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澆濕了他們的弩,令其攻擊效能大打折扣。而倉促之下,他們也沒來得及將用於防禦用的大盾牌拿到陣前。更糟糕的是,雨過天晴後,太陽正好轉到了英軍的背後,熱那亞弩手們不得不面向陽光仰攻英軍,全面落於下風。只待英國長弓隊一頓亂射,熱那亞弩手們便潰不成軍,紛紛敗退下來。
眼見前軍敗退,怒不可遏的腓力六世下令全軍突進,並斬殺膽敢退卻者。結果,位於二線的法軍重甲騎兵首先跟敗退下來的熱那亞弩手們攪在一起,自相殘殺,讓本就不穩的戰線更加混亂不堪。見此情景,愛德華三世命令長弓隊繼續放箭,狙擊法軍騎兵。據估計,當時英軍長弓隊的射箭頻率達到了16000支/分,堪稱箭如雨下,結果法軍一片人仰馬翻。很快,戰爭就演變為了單方面的屠殺。法軍屍橫遍野,當場戰死者超過4000人,其中包括波西米亞國王以及法王的胞兄在內的眾多貴族。而英軍只付出了百餘人的傷亡代價。
經此一戰,腓力六世顏面掃地,不久後便鬱鬱而終。而英國方面則確立起了在英法百年戰爭早期的戰略優勢。如果不是後來黑死病肆虐歐洲大陸,或許今天的法國也已經是講英語的地方了!
現代射箭玩的是高競技性
從15世紀開始,隨著火藥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弓箭作為遠射兵器的地位在戰爭中開始動搖。在西方,「步槍+刺刀」逐漸取代長矛、弓箭等冷兵器成為戰場上的步兵基本武器,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形態。而在東方,作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和滿洲的崛起,卻讓「騎兵+弓箭」這對致命組合得到了復興的機會。尤其是滿族以弓馬得天下,建立大清王朝後,更加重視騎射。在武舉中,將射箭列為最重要的科目。而位於今天北京東四一帶的弓箭大院,則因來自皇家和民間的訂貨不斷,興隆了數百年之久,曾孕育出了「聚元號」、「天元號」等一大批名滿天下的老字號。
隨著歷史的車輪緩緩駛入19世紀,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歐洲已經在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超越了老邁的東方帝國。兩次鴉片戰爭中,曾經自詡弓馬嫻熟的八旗、綠營兵在裝備了先進槍炮的西方侵略軍面前不堪一擊,不得不接受了屈辱的城下之盟。自此,作為武器的弓箭便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然而,射箭對於人的臂力和心智的高要求,使它最終演變成了一項高競技性體育運動。現代射箭運動始於英國,自1673年起,在英格蘭約克郡舉行的方斯科頓銀箭賽一直延續至今。1787年,英國皇家射箭協會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競技運動組織。1844年,第一屆全英射箭錦標賽舉辦。1861年,英國射箭協會成立,統一競賽規程。在大洋彼岸,19世紀初,射箭運動傳入美國。1828年,美國人建立了費城射箭聯合會。1879年,全美射箭協會成立,同年在芝加哥舉行第一屆全美射箭比賽。1931年,首屆世界射箭錦標賽舉行。
1900年至1920年間,射箭曾經幾次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此後便從奧運賽場上消失。直到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以後,射箭才最終成為奧運會的固定比賽項目。這期間,波蘭、瑞士、瑞典、英國以及蘇聯和美國等國家,曾先後在世界箭壇上佔據主導地位。歷屆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冠軍,都被上述歐美各射箭強國所摘取。世界射箭運動表現出以歐美為中心的極不平衡的地域分布格局。
直到1988年,第24屆奧運會在韓國漢城舉行時,這種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射箭格局,遭到來自韓國的強大衝擊。在這屆奧運會上,韓國隊一舉奪得4個射箭項目中的3枚金牌。韓國以漢城奧運會為契機,躋身於世界射箭強國之列,並一度形成了對這一項目的壟斷之勢。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弓箭的族群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射箭運動蓬勃發展,從1961年至1979年先後共有14名男、女運動員37次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尤其是女子項目成績更為突出。1987年,馬湘君在世界射箭錦標賽上為中國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張娟娟連挫三名韓國高手,勇奪射箭女子個人金牌,實現了中國射箭在奧運賽場上金牌零的突破,也令古老的弓箭在華夏大地再放異彩。
延伸閱讀
中國「鵰翎箭」很兇悍
中國古代的弓箭製造,到明清時期已經達到了古代科技所能達到的巔峰狀態。一張上等的中國弓,單箭射速可以達到44米/秒,使用「鵰翎箭」在300米距離內可以輕鬆穿透重裝騎兵的護甲。那麼,如此兇悍的利器又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制弓要有230道工序
在明清時代,一副完整的弓箭由弓體、箭體以及箭袋、扳指等附件組成。其中,製作難度最大的就是弓體。中國弓屬於複合弓,也就是用不同材質的部件組裝而成的。按照弓箭大院內的御用弓箭製作要求,制弓要經歷制胎、切角、粘筋、銼弰、整身、飾體、編弦、造箭、制袋、制扳、制臂等十一道流程,共計230道製作工序,費時費力,但成品美觀實用,堪稱珍品。
中國箭鏃殺傷力更大
與弓相配的便是箭。一支箭通常由箭鏃、箭桿和箭羽三部分組成。按照中國古代陰陽相合的思想,不同性質的弓要分別匹配不同性質的箭,才能發揮弓箭的最大效用。箭鏃是箭最重要的戰鬥部,宋元以後,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箭鏃已經發展到了鋼鏃的階段。但中國的箭鏃裝配卻別具一格,歐洲箭鏃大都以木杆插進箭頭後的鐵管,而中國的箭鏃一般為箭頭後方做一長鐵鋌,插入箭桿,這樣設計的優勢在於可以依靠加長的箭鋌獲得較大的箭頭重量,提高殺傷力。箭桿材料以樺木為主,因為紋理較直,轉枝較少,其他常見的材質包括六道木。樺木與六道木中含軟芯,易於讓箭鋌插入,更有十足的韌性。
在南方,箭桿也常就地選材,使用箭竹製作。箭羽是為箭頭及箭桿配重,具有保持箭支飛行穩定的作用,箭桿與箭羽的長度有嚴格的比例規範。箭羽首選鵰翎,其次是角鷹羽、天鵝羽等猛禽類的翅羽,青藏地區也有用禿鷹、貓頭鷹、山鷹等猛禽尾羽的。
扳指成了精美工藝品
除了弓箭本身,作為附件的扳指也受到人們的青睞。扳指,古稱「韘」,本來是用於射箭時的一種護手工具,戴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扳指之盛,莫過於清代。滿清入關前,其所戴扳指多用於實戰,故稱「武扳指」,用駝鹿角製作,在夏季手出汗的時候,駝鹿角中的角質蛋白會由汗液析出,扳指內壁產生黏性,均勻的血線可以增加透氣性,久戴並無穢臭之氣。入關後,隨著社會生活的逐漸安定,扳指的武裝功能逐漸被裝飾功能所取代,材質多為翠玉等,成為了精美的工藝品,為八旗子弟乃至滿漢貴胄所鍾愛。時至今日,仍然為海內外的收藏家們所津津樂道。
推薦閱讀:
※街頭巷尾2:我來擺古——弓箭有古仔
※影視劇里的弓箭上弦方式都是在搞笑嗎?6張圖教你輕鬆正確上弦
※會挽雕弓如滿月——宋代的弓
※80磅弓用多重的箭支?
※現代弓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