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良好習慣靠物質激勵養成?

龍崗區如意小學的「好習慣存摺」深受學生喜愛。

舉手發言得到一個「銀幣」、完成作業也能得到一個「銀幣」……深圳不少學校為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引入了「代幣管理」,學生憑藉獲得的「銀幣」或獎券來兌換禮品。

不少家長認為,此舉通過外部的激勵能夠幫助孩子實現自主管理,從而形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也有的家長擔心,這會無形中培養學生功利化意識。專家表示,孩子習慣的養成藉助外部的物質激勵無可厚非,值得提倡,但在實施中應注意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平衡,物質獎勵的象徵意義更為重要。

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 文/圖

學校發行「銀幣」助學生習慣養成

在龍崗區如意小學,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由「如意銀行」發行的「好習慣存摺」。老師們則人手一個「如意銀幣印章」,學生有了好的表現,就可以得到印章,包括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出色地完成作業、養成了講衛生的習慣及樂於助人等等。每個學期末,學校的「如意超市」將舉行一學期一度的如意銀幣消費活動,聯合各班的跳蚤市場進行,超市的文具玩具由學校出資購買,各班的跳蚤市場集中了由學生從家裡帶來的二手書籍、禮品、玩具、文具等。

如意小學德育處主任劉聰告訴記者,學生經過了一學期的辛勤付出,將積累在「存摺」里的「如意銀幣」拿來消費,兌換自己喜愛的禮品,有助於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決心。

不僅是如意小學,深圳有不少學校也紛紛採取類似的辦法。在坪山新區金田小學的學校入門處,設置了金星獎品超市,每周一到周四的上午7點30分至8點20分是超市的「營業時間」,商品是一些文體用品,並根據獎品價值的不同分為了十張券區、六張券區等。金田小學副校長廖雁妮介紹,要得到這些兌換券則需要孩子們有良好的表現,老師會根據學生課內外的表現發放兌換券。

物質獎勵養成孩子功利化意識?

據記者了解,不少學校採取的物質獎勵管理實際上是以「代幣治療」為理論依據,是行為矯正技術中的一種方法,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通過系統的代幣管理,可以強化期望學生出現的良好行為,消退不希望學生出現的不良行為;同時把這種外部強化逐步轉化為學生內在需要,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

如意小學的家長彭女士告訴記者,孩子上學前有不少壞毛病,上小學後,孩子為了能得到「銀幣」,把不少壞毛病改了,慢慢養成了許多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效果十分明顯。家長郭女士則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嘗試通過物質獎勵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但久而久之她發現,孩子在做事前常會跟父母討價還價,每做一件事總要求回報,擔心無形中培養孩子過於功利化的意識,變得斤斤計較。

深圳市育新學校的創新獎勵方式,同樣是根據代幣制的心理學原理,形成「向日葵成長促進計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學校給予學生的不是榮譽獎狀,也不是物質獎勵,而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收穫教師的評價得分,得分會換算成「葵花子」,並定期舉行「葵花子」兌換活動,學生可以兌換釣魚、k歌練歌、攀岩、打飛碟等趣味活動。該校心理中心負責人呂超老師介紹,這不僅給了學生一種正向的驅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另一方面,獎勵學生喜歡的、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又較難接觸的活動,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特長,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形成學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注重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間的平衡

深圳市督學、雲頂學校校長楊堅表示,良好習慣的養成,內驅意識是根本,外力的激勵也有必要。尤其是在年齡較小的階段,需要外力的引導、幫助孩子。「通過一點小小的物質獎勵無可厚非,甚至值得提倡。」楊堅說,過去的教育教學中,強調精神的獎勵多一些,包括發獎狀、口頭表揚等,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多一點物質獎勵,確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只不過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重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之間的平衡,在獎勵物質的同時,不應過分強調獎品的價格,要更突出獎品背後的象徵意義,既能有效激勵孩子又能避免過於功利化的不利影響。

推薦閱讀:

好習慣:尊重事業變成習慣
好習慣:及早發現孩子說謊行為
在家庭中,孩子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更容易成功

TAG:孩子 | 習慣 | 物質 | 養成 | 好習慣 | 激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