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寫作基礎訓練(下)

大家晚上好!紅塵紛擾事頻頻,禍起東洋惹人煩。得空閑不易,周末了,讓我們靜下心來,以詩趣養心,品味文化的樂趣。

今天繼續我們每周例行的系列講座《詩詞寫作基礎訓練》(四)。關於七絕,我們今天繼續練習如何寫作。捨得也不是寫作高手,但是願意和大家一起探討並在一起訓練,以期共同掌握七絕的寫作特點。捨得所講的方方面面,多是出自捨得個人的寫作經驗和體會認識,所以,僅供大家參考,而非金科玉律。

捨得在前期說過,我們不必過於看重「法」。七絕的寫作,世人皆愛以其「法」來歸納,列出幾種幾種方法的模式。其實,每一條「法」都不算是法,它只是七絕表現之特點的一個小小方面而已,僅相當於一點皮毛。如果,看到某名人的某作品起句寫的好,就把他的這起句模式歸納成一「法」,若次句寫的好,也算一法,如此這般,這樣的歸納成法,目的是好的,效果卻往往是糟的。因為七絕簡單的四句,可以表現出大千世界的無窮變化,那麼,以此法來論,則有無窮之法,若是法之可以無窮多,即是無法可言!法,是要講究的,那要看怎麼講究。

捨得認為,寫詩之法,當以「自然之法」最為基本法。所謂「自然之法」,就是結合這種文學體裁特點,按自然的客觀認識規律,以及自然的情感反應---順序、程度、感覺面等主觀意識流為構思取向。不同的客觀存在以及不同的主觀反應,必然構成一幅不同於眾的詩情畫意。也就是說,一切順其自然,詩意自在其中,法也自在其中。

我這麼個說法,初聽起來有點空泛的感覺,稍晚一點,不妨在這裡結合具體的詩例作品,具體的說明一下捨得這種詩學思想。目的是讓學詩者學到的是詩學之本質,而不是僅僅去模仿詩詞的一個個外殼。聰明地學詩,必然使自己的詩作通透靈動。笨拙地學詩,那麼很難期望你的詩意飄逸高雅起來。

不論是哪種詩體,統一遵循的規律是「起承轉合」這四個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詩之「章法」或詩的「結構」。我們對「起承轉合」這四個字不要用「方法論」的觀點來看待它,它既不是一種人為規定的方法框架,也不是必須死板遵守的鐵律規則。捨得在這裡鄭重強調---「起承轉合」只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規律的認識。把這種認識反映在詩文的結構安排上,符合人們對事物審美的習慣性認識,當然就會使得詩文的表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其實,「起承轉合」不是僅僅被詩所用的,它反映在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的每個變化的事物過程當中。說句專業一點的話,它反應的是一種時間上的不可逆特性---也就是邏輯性(因果關係)和有序性。世界上的事物千變萬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時間的不可逆性!這是我們對我們這個世界認識的基礎所在,當然,也是我們寫詩的基礎所在。把握好並嚴格遵循這種客觀規律,才是繁衍出各種寫作「方法」的根基所在。那麼,我們就可以說,「起承轉合」這四個字,才是真正的萬法之法,萬法之宗!

所有的寫作方法,都是建立在「起承轉合」的基礎之上的。不論是教你怎麼寫第一句第二句或第三四句的方法,只要違反「起承轉合」的概念,就沒好的方法可言。相反,如果正確認識理解並運用好「起承轉合」這四個字,那麼,我們自己就可以創造出各種「方法」來。這才是我們需要掌握的詩詞寫作門徑!

面對初學者的寫作,我最強調的就是詩的「結構」,面對一些有些根基的「高手」,我看重的依然是「結構」。捨得講詩評詩,也是以結構為最基礎的出發點。比較清晰的能說明結構的性質,當屬七律體裁,因為這種體裁對詩之架構的層次感和穩定感要求比較高(這個後期專題講)。而我們寫七絕,其結構特點在於一個「活」字上。

我前時強調七絕的特點要注意特殊語氣的運用,尤其是疑問句、否定句以及否定之否定這類的語氣。善用這類的語氣,就突出了七絕的特點所在。其實,這個語氣的效應,就是結構的特點。平淡的敘述中,因為語氣的變化而使人的感覺渙然一新,這就相當於萬丈高樓平地起---感覺上的變化突起。形象點說,七絕重視的是「立體」效應。除語氣特點之外,意象場景的分布變化,推拉移動,也是決定其立體感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空間感和時間感的搭配錯落,是造成詩意突兀崢嶸的必要手段。試看個例子:

《慶全庵桃花》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起句「尋得桃源好避秦」是在空間跨度上來描寫的,而承句「桃紅又是一年春」則是落筆在時間跨度上了。這種時空交匯的方法,我們要充分體會理解並熟練掌握的。這樣以時間和空間的交換融合的寫法,也可以利用在我們寫詩之中的對仗句或做對聯的上面。出句側重在時間尺度上描寫,而對句則以空間意象來對應,反之亦然。這樣,至少可以避開所謂的「合掌」之病。喜歡對聯的朋友最好能注意一下這個特點。製造詩意立體效果,還可以借用空間的立體效應,詩意的「立體感」和自然的立體感也是有內在聯繫的。

(小提示:這裡的兩個「桃」字不是詩病,而是有意煉出的「重出字」。在這裡起到的是一種過渡、遞進及接續的作用,在詩感上也表現為一種脈絡。如何使用「重出字」是個專門課題,捨得在講「鍊字」時講過,以後還可專題討論)

還比如這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特別美吧?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非常立體逼真的美麗畫卷。這裡就是利用了幾何上的對比效果。「孤煙直」和「落日圓」體現的幾何形狀就不一樣,一個是直線,一個是圓。「大漠」「落日」「長河」「孤煙」就體現了這些幾何上的各自特點,不僅形狀而且還有「動」和「靜」的變化。「大漠」是廣貌的平面感,「孤煙」則是對應這平面上的呈現90度角的線條。大漠的平面是二維空間,加上與平面有90度角的孤煙,則構成三維空間了,瞧,立體感自然就表現出來了。

同理,縱向和橫向的比較、高處與低處的錯落、等等等等,均可構成「立體」效應。我們這裡不是講幾何原理,而是利用現實的幾何立體感,來表現我們詩意的錯落和變化。在景色描寫上有所設計地利用這些特點,不是什麼難事,重要的是,你要善於往這上面想!我們再舉個例子來體會一下:

《滁州西澗》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老韋的這個詩我們舉例過,我們從詩境的立體效果的角度再來看一下。起句「獨憐幽草澗邊生」,寫的是澗邊幽草,低頭看去,那自然是以片來論的,平面的,而且是低位的。再看承句「上有黃鸝深樹鳴」,則是在這平面之外,拔出一個高度的立體感了是吧?樹,樹上的鳥,與平面形態的成片的「幽草」垂直就構成了立體效果。

我們再來回味一下前面說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不是有其相同的內在規律?對了,所謂寫作時要摸索的經驗和規律,就是這樣一些寫作的特點。

我們歸納一下,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之間的對應和聯繫,寫了一個場景,那是空間的表現,再寫上這場景所當的時刻或季節,則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時空的交叉表現,那麼,這場景是不是就自然活了起來?同樣,如前面的例詩,不同的空間狀態的差異比較,也可以製造出新穎奇妙的詩意之立體感出來。幾何原理,位置差,等等。捨得所說的是捨得個人的總結,按這個開放的思路,我們大家自己也可以發現不同的效果表現手段,總之,目的是讓我們的詩寫的更靈動,更立體,更鮮活。為了加深印象,我再舉個例子:

《蠶婦吟》謝枋得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我們再看這前兩句,起句「子規啼徹四更時」說的是啥,當然是時間概念了。下面的承句呢?則是從空間角度來落筆了「起視蠶稠怕葉稀」。說到這,不得不提醒初學寫詩的朋友,在時間和空間的對應上,要「對」的上,時間是那場景的時間,場景是那時間下的場景,不可搭錯車而搞亂了時空。如果寫上「臘月梅花好」,就不能對上「汗滴禾下土」。這些道理在現實中我們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卻常常在我們筆下屢屢出笑話,切要仔細,先謀而後定。

好,我們強調「立體感」是七絕寫作的一個特殊特點,其實,只是在七絕上表現的強烈一些,在七律五律五絕等形式上,這種造型藝術的認識是一樣的,具有通感的認識才是真正的理解。如我剛說的在對仗上的使用,律詩的中二聯是要求對仗的,那麼,在寫對仗句的時候,我們也這樣考慮場景的布置和設計,則不會出現重複、平淡、雷同等「合掌」一般類的現象。

結合詩體的起承轉合,我們還要考慮的更多。比如我前面舉例,主要是針對前兩句的景色鋪墊而言的。我們讓詩中的景緻立體起來了,當然也就使我們的詩意活了起來。景語即情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景嗎?是的,表面上看純粹是景色描寫,但這景色震撼的是我們的心靈,它觸動的是我們的感覺。我們透過這樣的詩句,彷彿能看到作者在此景之下是何等的情緒狀態---被大自然的壯觀景色所震撼,所激發、所敬畏。同時,體現了詩人此時的心境也是無限地遼闊。寫的是景,其實寫的更也是情!這就是我所說的---景語即情語!我們進行詩詞創作,真正修鍊的其實就是對景語的如何把握運用上。

寫幾句情感類的話很容易的,喊悲傷啊,說憂愁啊,道喜悅啊,書寂寞啊,這很容易!但是,不讓你直接說,而是要用景色的描寫來反應出你的這些情緒狀態,你可以嗎?你用的好,說明你詩學造詣高,用不好,那麼就繼續修鍊---這是藝術修養的修鍊,是文化底蘊的充實,不是做苦行僧哦,呵呵。

那麼,話說回來,就一定要先寫景嗎?不一定!所謂起承轉合,這裡的「起」只是指開篇而言,以景色而起,是多數的寫法,但不是唯一的寫法。詩言志,說的是感,是情緒,我們當然也可以開篇就以感言而起了。這同樣也是一種「起」。比如杜甫的這個七絕

《漫興》杜 甫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看他的起句「腸斷春江欲盡頭」,落筆的重點其實就是一種情緒。「腸斷」所言,當然是傷心、傷感、悲切這樣的意思了。這是以「意」而起篇的,鋪景在這裡不是主要目的。

說到這裡,我再強調七絕體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起句要盡量「壓陣」,可考慮那種先聲奪人的感覺。「腸斷」而起句,撲面而來的極端情緒,當然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了。對作者而言是一吐為快,對讀者而言則是饒有興趣地好奇心,看下去。

其實,我們再細看一下,所謂的以意起句,也不完全是情語,也是離不開「意象」景緻的襯托的,「春江」在這裡就起到了這個作用。我說了「腸斷」是表現了傷心、傷感、悲切這樣的意思,但是,他使用的是「腸斷」而不是「悲切、傷感、傷心」!這點一定要重視,很重要的。也就是說,情緒的宣洩,他還是盡量用「景語」來實現的,雖然這句的中心思想是情緒當先。那麼看後面的描寫,則都是景色渲染了。這景物是什麼景物啊,分明是活生生的人啊。擬人化的「柳絮」,擬人化「桃花」,借用人們習慣中對這類物象的寓意,看是寫景,實際就是寫人,寫人世,寫情態。

我們再聯想一下這個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縉 語),我們都知道,這裡寫的是蘆葦和竹筍,說的就是人。寫的是景緻景物,道的卻是人情世態。

好,再說最後一點,還是謀篇的問題。

不論怎麼起,怎麼轉,我們都要把這詩的每個部分綜合考慮。寫意的部分,和鋪墊渲染的部分,要合理的設計分布開。也就是說,要寫情緒,不要句句都是深刻的情緒,要有一定的緩衝,要有一定的節奏。至於怎麼安排這個節奏,我希望寫詩的人自己可以掌握,而不必去看什麼絕句多少法。

比如我們說的杜甫這個《漫興》,起句「腸斷春江欲盡頭」就是寫意,而且很重的意,但是第二句他就緩了下來「杖藜徐步立芳洲」只是寫了一個形態和場景,這是承句,他需要消化和舒緩起句的「重意」,前兩句在感覺上就是一高一低,這,就是節奏!轉合二句他採用的是個對仗句,則是對起句這個「斷腸」之意的一個闡述、分述、再發揮、散漫放大。用「癲狂」「隨風舞」二字又掀起了一個「意」的高潮,用「輕薄」「逐水流」則是舒緩了下去,品味一下,詩里的這種起伏有致的節奏脈絡存在吧?

與此相對比的看這個《蠶婦吟》,起承二句則是以景狀而起---「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這相對來講是個低調,但是,一味的低調則虛弱而無詩味了,那麼在轉句和結句,就自然地由「潛伏」而「揚起」了---「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前兩句,我們在前面說了是借用時空的效應表現的,在第三句,則是借用語氣上的「否定句」來表現的,以情語突出,在尾句,則又回歸景狀描寫。前兩句是景色間的小變化,第三句起則是詩體的轉折---起承轉合里的「轉」,借否定句而轉,突兀高起,效果驚人。尾句收束,自然起落。

把握住規律和要領,撇開那些條條框框,詩句的把握和詩情的發揮,在你自己手中!帶著鐐銬起舞,用我們的詩歌,舞出自己心底那驚艷絕世的風情來!

今天講座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大家好,今天繼續做《詩詞寫作訓練》講座,今天做第五講。

我們今天繼續說七絕。我們先來品味七絕的一些特點。從其他角度來看一下七絕,以期更全面的了解它的特點。雖然今天主題還是講七絕,但我們卻可以先從七律說起,下面拿幾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七律作品來看下,找一下七律和七絕有什麼關係?站在七律的角度來了解一下七絕。

答丁元珍 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首七律的意思很好明白吧?在山城的二月,尋花而不見花,因為花期未到,然後就寫了山城荒僻冷清的景象,這是隱含著著自己流年不利,景狀不佳的境遇。但詩並不是一味的消沉低調,轉合二聯由伏而起,寄託了希望,以前洛陽的名花景色都享受過,這小山城的花開的晚點也不怕,心地坦然,飽含沉穩和自信。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為這詩做個剪裁,讓它變成一個七絕,試取其首聯和為聯,剪裁掉中間二聯,再看下:

(剪裁後)七絕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就是一個可以獨立成篇的很好的七絕哦!母詩要表達的意思,還保存的比較完整,詩的結構也比較清晰穩定,雖然去掉了中間的頷頸二聯,這其中對仗帶來的工穩性少了些,也不是那麼細緻的描述了,但是,卻憑空多了幾分靈動和簡潔。從詩語效果來看,文氣少了,絮語少了,反而更加流暢易讀易懂了,是吧?

再看幾個同樣的例子,我們都按上面的做法,去掉中間二聯,只取其首尾二聯:

七律 新竹 黃庭堅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剪裁後)七絕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七律 九日藍耕會飲 杜 甫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剪裁後)七絕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七律 秋興 杜 甫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剪裁後)七絕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七律 宮詞 薛逢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

(剪裁後)七絕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

前面我說了,這是我隨機的不加選擇地找到的幾個七律作品。砍掉中二聯,只留首和尾,這都能自然形成一首比較完整的七絕作品。這樣的例子大家在唐宋的七律名篇上隨便找,幾乎任何一首七律都可以做這樣的手術。攔腰砍去兩刀就成了一個標準的七絕。很有趣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這就是格律體裁間的內在聯繫所致了。格律上我們不多探討,因為這樣截來的七絕,肯定是合乎七絕格律的,我們所感興趣的,是這樣截來的詩句,不僅格律合,在詩意上竟然也能完整地表達一種詩意境界,而且,往往會更加簡潔更飄逸。與它的母詩意相近,韻致卻不一樣。

可以這麼說,如果一首七律寫的結構工穩,層次分明,那麼這樣截來做成七絕也就必然具有完整的結構。七律的首聯不論是景起來是感論而起,都具有開題布景,為主題定調的作用。頷聯講究的是不即不離,主要是對起聯的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說,在意上不能與首聯離的太遠。那麼,截成七絕後,把這頷聯去了,也不影響大意的存在。轉聯呢,也一樣,轉聯帶起的意,在尾聯都要有接續和回聲的。只取尾聯,那麼留下的只是這「回聲」和餘音,有時反而更為蘊藉含蓄。

好,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品味七絕。從七律到七絕,我們上面做了那麼多剪裁嘗試,既不是那些裁去的聯不好,也不是不夠精練,相反那裡有很多佳句,布局也非常好。而是不同的體裁所表現的形式就不一樣,所需要的詩句鋪排設計手段就不相同。從中可以看出,七絕這種格式,表現的就是那麼朦朧一些的,浮光掠影的,提綱掣領的一類的印象。我們可以再看一首李商隱的七絕:

霜夜 李商隱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看前兩句是寫景物,如果想就這個開篇的基礎上繼續鋪展描述,並在描述中引出一定的「意」來,也是可以的。我們若試著接他這前兩句續寫成七律,則可以對仗的形式,做些具象的鋪寫,對起二句的意象細化的形容,並再引出可提升思緒的景色氛圍。有了這樣的景色氛圍,我們便可繼續以對仗句的形式可直抒胸懷,感天嘆地,一訴心聲形成轉聯。因為情緒和背景融合的好,那麼,原詩中的後二句也可以自然地做為我們續寫七律的尾聯而用。捨得沒有這個筆力來給李商隱改詩,呵呵。但是,與前面裁減七律過程相反,我們這樣逆向地想像也是可以的。

這樣的想像,使我們對於詩之形式和內容的表現有了深一層的認識。我們常說「存在決定意識」,那麼詩歌的形式也自然決定了表現手段。篇幅的長短,布局設計就不可能一樣。我們寫七絕就要認識到七絕這樣的形式適合什麼樣的方法來表現。正如我們前面嘗試著裁減七律,其實,就是凝縮筆墨,將詩之意象浮光掠影般的一點帶出,不必也不能去寫的細緻和複雜,鋪陳的空間沒那麼大,只能點出意,取概貌。

七絕的轉,一般跳躍性比較大,既然沒那麼多篇幅進行慢慢的過渡,那麼不如就直接跳過,這種「忽閃」的特點,也是七絕的一個體征之一。所以說七絕靈動的原因,是因其體裁的限制,只有這種靈動閃動才是適合它的。我們再看杜小山的這首《寒夜》:

寒夜 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們讀來這首詩,立即會感覺到一個場景氛圍。圍爐茶做酒,疏梅映月窗。茶、酒、爐、月、梅這些本不相同的意象就這麼融洽地結合在一首詩里了。看前後的對比,自然就有了一種跳躍的思維在表現。從場景上看,這是在寫「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還是寫「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其實,這寫的就是心情。景色不同卻在同一種心緒下得到了和諧統一。面對眼前的爐火茶香,使人動思,此時便轉眼窗外,更添思緒的豐富和想像。這樣看,景色跳躍詩脈卻不斷。思緒跳躍詩境卻統一。值得借鑒的是二點,一是跳躍性,一是脈絡性。我們此前在截七律的時候就可看出,掐頭取尾就是取了它的跳躍性。但是起與合的扣應關聯,又保證了它的聯繫性。

說了這麼多,對於我們寫作的實際意義在哪裡呢?總結一下就是,寫作時的即興特點,俯拾之景皆可入詩,此景可以隨著思路再跳到其他景色中去,景色物象的跳躍其實就是情緒心懷的拓展和放肆。此景與彼景,景可大不同,情調不可偏,景色斑斕那是豐富,格調不同則是雜亂了。七絕好寫在於即興,七絕難寫好在於這種情景之準確把握。關於七絕,其體性特點,捨得已說的很多了,其實最重要的是多閱讀,多動手,多訓練。格式是固定的,規律是可尋的,而抒發的性情則是屬於自己的。認識格式的特點,掌握好相應的表現規律,不能只靠理論。詩無達詁,沒有絕對的真理。

格律詩歌的寫作有變與不變的說法。就格式而言,有些要素不可變,而有些要素是可變通的。對哪些該頑固堅持的一定要死守而不越雷池半步,哪些可以變通靈活處理的可以隨機應變。

關於寫作,還有幾點再強調一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一種「詩家語」。不可以散文句入詩,不可以口語化泛濫,不可以俗詞俗話的參雜。這點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一定難度,因為古典詩歌的語言基礎是文言。文言者,精練含蓄蘊藉也,詩家語,其語法特點也和我們尋常習文時的語法有一定的區別的。詩詞的語言,其實會省略很多我們常見的語法成分的。

我們正常的語法是為了流暢達意說個明白,說的有邏輯性。但是為了說的明白而不生歧義,所以很多輔助語氣成分就是必須的而不可省略的,甚至還借用一些標點符號來幫忙。但是,詩的特點首先是凝練性,尤其是近體詩,字數給你限制死了,不允許你羅嗦個沒完,不許你從容地一字不漏地表達清楚。其實,這種「不清楚」的特點有時是被詩人有意地利用的。有時,還特意製造一些「歧義」讓你來猜。換個說法,就是製造「含蓄性」,隱指性,等等。

這種藝術性的學養,最是考驗詩人創作功底了。而這隻有藉助文言的方式才可以更方便地達到目的。文言,不等於艱澀難懂的外星文,文言,同樣可以通暢明白地說出意思。寫詩,也是不需要類似問號「?」嘆號「!」這一類來幫助語氣表現的標點符號。這類語氣完全是融在句子本身的表現中了,加註標點來幫助語氣,那是現代詩歌的寫法。在語言藝術性的運用上,可以注意這幾個方面的修習。一是虛和實的關係。要化實為虛,讓實在的意象景物,以虛的手法動起來。虛實相間變化,是詩詞寫作中最重要的手法。關於這一點,就多加強鍊字的訓練。

還有就是「曲」和「直」的關係。這裡牽扯到常用的賦比興的修辭概念了。直,是什麼效果,曲,是什麼效果,要深刻了解他們的特點。古典詩歌文化,其實很典型地反應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理念,含蓄,就是最明顯的特點。同樣一件事,我們常常從側面說,而不直言道出,旁敲側擊的作用,有時比直言道破更有效。

反映在詩詞上,則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這方面的特點,所以,比興是古典詩歌表現的主要手法。所以,我們寫作時,就要多一層考慮了,寫某個景物或事件,我能不能換個說法來描述它呢?寫一個女人如何美呀直接,我能不能去寫花如何美呢?你看我寫的是花,其實你知道我寫的也是女人。寫遊子在外漂泊多麼艱辛寂寞,我能不能去寫床前的月光多麼冰涼如水呢?你看我寫的是月,其實你知道我說的是遊子的情懷。

當然,不同的寫作手法,目的是配合主題思想。我如果想寫氣壯山河的一股英雄氣,那麼,彎來拐去的則嫌小家子氣了。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了。以賦而起,再輔以比興助之。沒有鐵規,只有順勢。

還有一點類似的,就是大和小,簡和繁的關係了。大題材,高角度,其實很容易上手,卻很容易泛濫成政治化,公式化。我以前也常說,要化大為小,要以小見大。一花一世界,從小見大,才是真工夫。只有那些拙劣的詩人,才願意寫那些口號不離口的老乾體,看是豪邁干雲,實則笨拙無味。也不是他願意,他也不會寫別的。對藝術規律的認識和尊重,才是跨進詩詞殿堂的通行證。

七絕體裁的寫作我們就說到這裡,下周開始,我們把訓練重點放在七律的寫作上。大約需要十期左右。今天就說這些,再見。

大家晚上好!

講座前先說一個事情。還有幾天(4月23日)就是捨得講座一周年的日子了,屆時,捨得希望藉此機會聯手百群百壇,搞一個網路詩詞的活動,動員起儘可能多的網路詩詞群及論壇,大家共同打造一個網路詩詞新局面。從最基層做起,掀起熱愛祖國詩詞文化的熱潮。希望天下愛詩人,都活動起來,快樂屬於每個愛詩人。

今天開始,我們重點做七律的寫作訓練。認識七律體裁的性質,掌握七律的寫作規律,反覆磨練我們的藝術技能,以期創作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詩篇。

首先,我們再來大體認識一下七律這種文體,了解一下這種體裁的基本特性,以便於我們寫作時更好地結合他的特性來發揮。基礎的格律知識,是針對所有格律體裁的,所以我們不再從頭細說格律,只是結合具體作品時適當地做些必要的說明。所以,本次講座是針對已經具有基本的格律知識的朋友的,格律未入門者,我們擇時另行輔導。關於格律問題,再多說幾句。基礎的格律知識,是寫近體詩的必要工具。尤其是關於聲韻的「平仄」和「押韻」,是最基本要掌握的,一定要熟練掌握,甚至要達到不加思索地便可熟練運用它。在學習訓練階段,捨得堅決反對那種意重於律的說法,堅決拒絕那種不拘於形的敷衍。在基礎知識尚不穩固的時候,誰都沒有資格「不拘」的。

好,我們現在說說七律這種體裁。我們已經認識到,近體詩分為幾種不同的形式,七言的有七絕和七律,五言的有五絕和五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形式叫排律(也叫長律)。看似僅僅是字數和句數的不同,實際上,不同的形式,也決定了不同的表現風格。字數和句數的變化,是詩的形變,形變也必然會影響詩意的變化。

比如我們前時說到的七絕,七言四句,表現空間就限制住了,如何寫出精彩的意境,就要很好地有效地利用這空間「有限」的特點。我強調的是突出「立體感」,加強語氣的突兀,小雖然小,以精神之亮點來奪目,自然也體現了它的特點。七律呢?字數多了一倍,表現空間大了,自然寫起來也從容的多了。上周的講座時,我做了一些將七律裁減成七絕的嘗試,裁減前後,表現風味大不一樣。

七絕可以寫的空靈,掠影,忽閃。而七律就不適合了。七絕強調的是詩意的閃的特點,七律就不能太「忽閃」了。七絕為詩,七律似文,寫七律,就要把它當做一篇正規的文章來寫。詩文的開篇,興起,以及收尾,都要有序地鋪展。七律突出的特點在於重視這個「序」的存在。

顧名思義,律詩的特點是這個「律」字。律者,規也。這個律,不僅僅是格律形式的要求,也意味著詩體之工穩規則的規律性。在形式上採用工穩的方式,我們多是借用「對仗」來實現的。所以,律詩中對仗是個很關鍵的要素,它是構成詩體的基本元素之一。表現工穩特點,還要求律詩寫作的層次一定要分明,也就是結構一定要清晰。

所謂詩的章法,對七律是最有典型意義的。七律是我們精心搭建的一個建築,其房梁要正,骨架要穩,詩文才立的起來,這時才有所謂的詩意可言。層次不清,骨架散亂,意境從何談起呢?觀初學者寫的七律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在這方面表現了敗筆,謀篇於七律而言是重中之重。我們說的骨架不是空泛的概念,一是描寫層次和順序,再就是意象的選用和安排。各個層面的描寫都到位而精彩,才能穩的起來。如何才能精彩起來呢?這就需要精裝修,在詩而言,就是「鍊字、鍊句」,進而「煉意」。所以,寫七律重點從兩個方面考慮,宏觀上注意結構之謀篇,微觀上用心鍊字琢句。

學習七律寫作,不要追求那種一揮而就的瀟洒,也不要追求那個速度。瀟洒不是刻意追求來的東西,速度也不代表什麼。而是詩學底蘊足夠時,自然會散發出來的氣質,工夫到了,速度自然上去,瀟洒自然揮發。捨得本人寫詩發揮的最快時,三分鐘可寫一個七律,一分鐘可以寫出一個七絕,夠快嗎?當然比較罕見的快。但是回頭看時,雖然格律基本是沒問題,意思也說的通順,但是,若論精警精到,可修的地方太多了,每個速成的都不算精品。捨得自己的體會是,寫的快不算什麼本事,寫的好才是真金白銀那樣的實惠。

從浮躁走向踏實,從虛名走向認真,雕琢需要耐心,藝術需要底蘊,求學需要敬畏,我們就從七律的寫作開始練起吧。

為了幫助大家認清七律的本質,我用繪畫來做個比喻,寫七絕,就好象畫大寫意,寫七律則象在繪工筆畫。大寫意可以潑墨點意,工筆畫則需要精描細畫。寫七絕可以象速寫,幾個線條就可以勾勒出形體,表現出了我們視覺中的印象。寫七律則象細緻的素描寫生,光影、透視、形體都要表現的細緻而精到,逼真而境深。繪畫是藝術塑造,寫詩也同樣是藝術塑造,藝術上的這種通感,我們可以時常地借鑒一下,把詩思發散到詩外,造境立意的藝術表現手法也舉一反三,而不僅僅拘泥在平平仄仄的文字格式當中。

學寫近體詩,很多「名家」主張的是從五律寫起,而後再寫其他格式。而捨得的建議則是從七律寫起。初學近體詩,最好能先把七律寫熟練了,再考慮五律五絕一類的格式。至於七絕,可以當做另類處理。前期我多次介紹過各種體裁的特點區別,近體詩的歷史發展是從五言開始的,而後成熟於七言。五言律絕則是從五言古詩而來的。這是近體詩來源走向的大致脈絡。五古多古樸,所以,五律也多為自然客觀描寫為宜,這個特點我介紹過。但是七律是更成熟而工謹的文體,唐人五律中常見的拗句,在七言中相對就比較少。這些就不多說了。

所以,我們練習寫作七律,實際上就是做格律體裁最基礎的訓練。七律寫好了,再寫其他的律絕體裁我們就好下手了。有了這個基礎,甚至,寫古體詩、填詞,作賦、楹聯乃至一般的行文,我們都可以舉一反三,從容面對。這是捨得的親身體會,我們可以在今後的寫作實踐中領悟到其中的奧妙所在。好,那我們就從七律的立意和謀篇開始吧:

因為清明時節剛剛過去,我們就先從一首關於清明的詩說起,這是宋代詩人高菊卿的作品。

清明 高菊卿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關於清明這樣的主題,不僅是歷代詩人筆下常寫的,我們現在也常常以此為題。畢竟這個節日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祭祖、掃墓、踏青這樣的習俗已經是我們在清明時分不可或缺的一個傳統了。以清明為主題,我們該怎麼立意呢?這就要看我們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緒了。我們說到詩的「立意」,實際上就是我們詩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說是主格調。以祭祖為主,和以踏青為主,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格調,雖然都是在說清明,但是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以及情緒格調則是不同的。

這點一定要先確定好,不然如果混亂而寫,把祭祖時的肅穆氛圍和踏青盪鞦韆的歡娛場面混雜在一起,肯定是行不通的。以前捨得講座時強調過,一詩只可有一意,萬萬不可意雜。先定調,再根據這個主題思想來謀篇布局。不然自己要寫啥都搞不清,寫出來的東西難免會混亂而不成篇,更不要說什麼上佳的意境可言了。

我們現在來看高菊卿的這個《清明》,他是想寫啥呢?他既不是寫祭祖時的肅穆崇敬緬懷,也不是寫清明時春光柔媚的舒暢踏青,而是通過清明時看到的一些場面,來揭露一些人情淡薄的虛偽。他是在旁冷眼看清明。白天掃墓悲切的場面和夜晚歡娛笙歌的對比,說出一種「看破」人間冷暖炎涼的味道。它的這種「冷眼旁觀」才是他真正的「立意」所在。

寫詩的時候我們要先確定立意,以使我們的寫作有了目的和方向,讀詩的時候找到作者是立意,也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賞析作品。所以,「立意」對於詩之創作來說非常重要。看到高菊卿的清明詩,我們不由得想起陶潛的一首詩「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讀這首七律的時候,我們注意一下,在他這樣的主題思想下,他是如何構思成篇的,通過怎麼樣的安排來達到這種思想的表達的。首聯是平筆而起,展現了清明時人們掃墓時的大場景,只是概括地寫了場景的氣氛和廣貌。到了第二聯,則在首聯的前提下,做了比較具體的描寫。這個頷聯的對仗句寫的特別精彩「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特別巧妙的比喻,白蝴蝶,紅杜鵑,很形象!

我們還可以注意一下,這裡在格律上使用了「拗救」。上句的第六字「蝴」和下句的第四字「成」都構成了孤平,而作者在下句的第五字用一個平聲的「紅」字進行了雙救(正格此處應是仄聲),格律因救而不亂。

前兩聯寫的悲切十分,一片凄然。可是在第三聯,作者竟然把筆調一轉,道出了另一個場面情景。白天掃墓燒紙啊那麼隆重的祭奠場面,到了晚上竟然冷清無人,連狐狸都跑到墳上去睡大覺去了。再看那些白天哭咧咧去掃墓的兒女們,夜晚回到家中照常地歡笑嬉鬧,那種悲傷的情感煙消雲散了,一點都沒留下。多麼強烈的一種對比!所以,作者在尾聯發出一聲感嘆,唉,人生得意須盡歡,當醉則醉,別指望死後能怎麼樣的被人懷念。酒可以進肚裡,卻帶不到九泉之下。前面說了,作者的立意就是冷眼看世界,就是想表達一種看破人情冷暖的炎涼之態,那麼,在這樣的旨意之下,他採用了一種對比的手法。

分明描述了白天祭奠時人們的情緒和祭奠後人們另一個情緒,這種對比,是作者之感嘆的例證和由來。立意確定了,手法就好找了。怎麼布局謀篇,作者自會有自己的構思安排。我們寫作時,也是一樣的。有時候我們常常寫跑題,實際上是我們對自己所「立意」的不確定性的表現。

看高菊卿的這個七律,他既然設計了這個對比的思路,他就不會把其他的意象也混亂參雜進來,句句不離題,字字繞中心。他不會把清明時盪鞦韆的情景也寫進來,他也沒把怎麼懷念祖上的功德說的很詳細,他要表達的就是這種情景氛圍的反差,所以,凡干擾這種效果的表達,都是干擾主題的,也都是於詩意有害的。平實而到位,不廢一點筆墨。起承轉合,層次也特別清楚,架構工穩。能做到這一步,首先要做到的一點是---先知道自己要寫什麼!----這就是立意。我們再來看一首七律,多角度理解「立意」和「謀篇」的實際操作。通過前人的作品,學習到表現的手段和規律。

夏夜宿表兄話舊 竇叔向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遠書珍重何由達,舊事凄涼不可聽。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

竇叔向,是唐中期的詩人,主要擅長的是五言詩。為詩工謹,詩法講究。把他的詩拿來學習一下,也會有益的。這首詩是寫作者和表兄相逢時的感想。故交重逢,老大見面,感慨自然頗多。現在的我們,在和老同學老朋友老鄉重逢時也會一樣,免不了一起回憶一下從前的情景,也會以現在而感嘆歲月的無情和人事的變遷。這種「感懷」就是這首七律的「立意」。是他寫作的衝動來源,也是他要抒發的情緒所在。有了這樣的立意,那麼他就可以考慮怎麼實現這種情緒的抒發。

主題確定了,怎麼表現,各人的思路就不一樣了。若我們自己寫,有可能寫老友從遠方來,在一起怎麼暢談,怎麼懷念從前,然後說一下又要分別了會是多麼的不舍和想念。而看竇叔向設計的,則是從酒醒開始的。他首先寫了一個場景,夜來花香逼人,微雨中從酒醉中醒來。酒醒後自然是一種呆坐而迷茫態,這時是一種熱鬧後的冷清,是一個氛圍的反差。而這時,若有一些感懷也是非常自然的,遺直的詩篇設計就是從這開始的。

他寫感,不是直接在那大發感言,他先為這個感鋪墊了一個場景氛圍,使自己的這種感慨感的自然而合理。所以,在確定的立意下,要實現某種詩意的表達,就要學會為自己的詩意造境。這是每個詩人都必然面對的一個課題。所以,通常七律的起聯,多是以景而起,寫景色就是寫環境,寫環境就是渲染氛圍。有了這個氛圍,我們要表達的詩意才出現的自然而貼切。謀篇布局,第一步就是要為自己詩意的登場來搭舞台,做背景。寫七律,也好比是唱一場大戲,起聯承聯,多是屬於開場鑼和墊場音,為主角(詩意)的亮相來鋪墊的。

我們看他的這個起聯「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夜合花」是一種白天綻放而夜晚合攏的一種花,但是到夜晚合攏後散發的香氣又非常濃郁,就相當於我們熟悉的「夜來香」吧。二個「夜」字重出,是場景陳列的一種描述。同在夜色下,那邊花香,這廂酒醒。鋪景造境,為後面的情緒發揮鋪墊了環境上的背景氣氛。自然而隨意,卻不失其用心。我們注意到「醉初醒」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實際上就把這環境直接引到一種神思馳騁的境界上來了。那麼,他在下面頷聯里直接進入所思所想,就顯得比較自然了。「遠書珍重何由達」是所想像的任性,而「舊事凄涼不可聽」,則有一種搖頭嘆息的近景之態。

所以,他的承聯並沒有把思緒展的過於放肆。於詩法之不即不離之頷聯的要求也是比較吻合的,結構上仍屬工整。到了第三聯「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則屬於將自己的思想想像鋪展的更為深入而達到「意」的高端了。轉聯的這種「提升」之轉,非常明顯,是情緒的大爆發,是所思的重點所在。

到了尾聯,作者則把自己的思緒拉回到了現實的景象之中,相聚歡談,酩酊大醉,醒後明白,又要分離。一葉孤舟遠去,天涯人各一方。

我們從這首七律中首要注意的是二點,一是他要表達的是什麼?二是他是通過怎麼布置的場景及怎麼安排的自己感想之言。如何起,如何興,如何收。寫詩作文,不僅僅是七律,都要有這種策劃的存在。謀後而動,文則有序。無謀而亂筆,則詩不成詩。

今天就說到這裡,關於七律,我們會繼續說下去,說細說透說明白。謝謝各位。


推薦閱讀:

詩詞中的桂花文化
戴叔倫的詩詞全集(詩集、詞集)16
放下 仄韻格律詩詞16種格式(七絕、七律、五絕和五律)
詩詞|你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上一句嗎?如果不清楚,點進來
《詩詞津梁》五 「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

TAG:寫作 | 詩詞 | 訓練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