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生育刻不容緩》第七章:人口與社會和家庭

《放開生育刻不容緩》全文刊於《決策與信息》2015年第2期,共有12章,本篇是第七章《人口與社會和家庭》

作者:梁建章、黃文政、李建新

(一)男女比例失調

出生男女比例失調,是生育限制政策的後果之一。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如果頭胎是女兒,政策允許生育第二個孩子。有些夫妻在生了一個女兒後,希望再生一個男孩。他們會在懷上第二胎後,鑒別胎兒性別;如果是男孩則生下來,如果是女孩,則主動上報,以意外懷孕為理由墮胎。生育限制政策迫使人們通過阻止部分女嬰的出生,而非擴大生育數量來實現生育男孩的願望。

在反思計劃生育的言論中,男女比例失調導致婚姻擠壓是常被提及的例子。媒體經常提到,「到2020年,我國將出現3000萬光棍」。但目前對男女比例失調嚴重程度的估計沒有一致結論。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0歲孩子男女性別比是118,為全球最高,但比較最近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卻發現,原來在2000年普查中性別嚴重失衡的群組到了2010年普查中,其性別比卻趨於平衡。比如,2000年人口普查中,10至19歲年齡組的性別比是1.07,但在2010年普查中的同一批人,也即19至20歲年齡組的性別比卻是1.01。男孩比上次少了337.7萬,女孩卻多了337.6萬。對此沒有見到可信的解釋。由於缺乏非常可靠的數據,我們無法合理判斷性別失調的程度以及它對婚姻擠壓的影響。

但即便按最壞的情形來估計,男女比例失調對婚姻的擠壓也許並不像媒體表述的那麼突兀。首先,男女比例失調對社會婚姻形態的影響是一個漸進過程,而婚姻形態本身也存在彈性,社會也許會逐漸調整和適應。其次,其他因素對婚配的影響甚至更大。比如,按民政部《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當年有310餘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手續。即便出生性別比是118:100,按中國過去的死亡率分布,到婚育年齡的性別比將下降到115:100左右。那麼在一個2000萬人的年齡層,多出的男性大約為140 〔2000×15/(115+100)〕萬,不到一年離婚夫妻數目的一半。

當然,這不是說由此造成的婚戀危機不痛苦,而是說這種痛苦是慢性的,不像數字給人的感覺那樣突兀。另外,隨著女性教育和就業水平提高以及婚姻觀念的滯後,未來婚姻擠壓會是雙向的,找不到成婚對象的不僅有大量處於社會較低階層的男性,也有不少條件優越的城市白領女性。這兩種現象並存會進一步壓低成功婚配的比例,令中國的低生育率雪上加霜。

(二)家庭失獨

中國的生育限制政策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獨生子女群體。這一現象對中國人的生活觀念、家庭關係、社會形態和民族心理造成的長遠後果難以估量。獨生子女在年少時獨享父母的寵愛,卻沒有與兄弟姐妹相互交流、分享、競爭和關愛的經歷。兄弟姐妹間的手足親情本是天倫之樂的重要一環,但一胎化政策卻讓這種歡樂遠離了無數城市家庭。電視劇《家有兒女》倍受歡迎,劇中一家三個孩子讓觀眾感受到正常生育狀態下普通家庭的幸福和煩惱。然而,在一胎化的政策背景下,該劇只好編成是兩個離異家庭的重新組合,再讓一個孩子在國外出生。這種安排,何其悲慘?

雖然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定比例的孩子會夭折,但在二孩或多胎家庭里,所有孩子都夭折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家庭幸福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唯一的孩子夭折對整個家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只要還有存活的孩子,父母就有希望和責任繼續生活下去。根據中國的生命表和生育年齡分布,母親在40至65歲之間孩子夭亡的概率是1/100左右。一般可假設不同孩子夭亡的風險獨立,這樣二胎家庭孩子都夭亡的概率就只有萬分之一。

生育限制政策造成的失獨家庭已達百萬,數量會快速上升。這些家庭很多是被迫違背自己的意願而放棄生育更多孩子的。他們除了情感煎熬,還面臨養老的現實窘迫。即使全面放開生育,由於一胎化已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常態,未來依然會出現大量的失獨家庭。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政策限制不再成為失獨的直接因素,政府依然有義務充分告知普通家庭的失獨風險,並通過鼓勵生育等措施切實降低這種風險。

(三)成長困境

每個女性生育至少兩個孩子是維持民族正常繁衍的前提。但在長期一胎化之下,只生一個孩子在城市裡被當成正常狀態,而農村在向城市看齊。

父母只有一個孩子時,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會不惜代價為孩子付出,既推高預期的養育成本,又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可能讓孩子失去童真,並不利於孩子保持學習和工作的後勁。少子化還會降低養育的規模效應,這既體現在經濟成本上,也體現在養育經驗的運用上。年輕夫妻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因為缺乏經驗,多少有些誠惶誠恐;養育第二個孩子則可用到之前的經驗;到第三個孩子則輕車熟路了。而且,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會緊張、焦慮,常常需要充當孩子的玩伴;多個孩子會在一起玩耍、交流,父母反而不用那麼操心。現在中國城市中小學上下學時,父母接送成為常態。早年每個家庭有幾個孩子可以一起上學,父母接送的情況並不普遍。

家族親情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但對生育限制政策產生的大量獨生子女來說,第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第二代沒有叔伯嬸姨,第三代則沒有了任何通常觀念中的親戚了,整個家族親情的紐帶將被完全割斷。這種人倫的缺陷對整個社會和民族心理會造成何種影響無法估量。

家庭的風險不僅體現於生命的無常,也體現在婚姻、事業、財力和健康等方面的不確定性上。面對這類難關,兄弟姐妹可以相互提攜、共同分擔,但獨生子女則只能獨自承擔、艱難應對。這種現實反過來又會降低家庭對風險的容忍度。如果孩子較多,家庭會更願意讓孩子們嘗試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只有一個孩子時,穩妥的考量會更加重要。獨生子女比例越高,社會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就越低,這對經濟發展、國防事業都極其不利。

(四)養老危機

隨著子女們離家求學、就業和成婚,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在中國出現。2000~2010年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升到45.6%;65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數量,將由目前5000萬增到2050年的近2億。空巢家庭將越來越普遍,中國傳統的子孫滿堂的大家庭形式全面瓦解。

少子化特別是一胎化是造成空巢家庭日益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經濟上能夠獨立,空巢家庭在日常生活和精神寄託方面也面臨困難。此外,勞動人口的流動、戶籍的限制更增加了子女和空巢家庭分居異地的現象;這些異地空巢家庭困難更大。在重視家庭的中國文化中,天倫之樂是家庭美滿的核心要素,但對很多空巢老人來說,這種歡樂成為人生的奢侈。

2013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8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條被稱為「常回家看看」的條款體現了中國敬老、養老的傳統,但同時也反映了空巢化日益嚴峻的無奈現實。

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眾人的關愛之中,長大以後卻要承受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這種人生道路上先甜後苦的反差,對他們整體的幸福感甚至心理健康都可能造成消極影響。對大部分獨生子女來說,真正的危機會在步入中年後出現。屆時,父母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即便社會建立了完善的養老護理機制,情感和心理的壓力也可能讓步入中年的獨生子女不堪重負。一對夫妻贍養四個老人這種悲哀的現象,將以空前的比例出現在中國家庭中。在這種負擔之下,他們還有多少活力來創造和發展? 還有多少精力來養育維持民族繁衍所需的第二或第三胎?

有人可能會說,隨著經濟和醫療條件的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會更好一些。但若果真如此,社會的實際負擔則不是減輕反而會加重。這是因為如果老年人身體狀況普遍改善,他們通常也會活得更長,社會整體老齡化會更嚴重。如果社會大量出現一對70歲的獨生子女夫妻照顧兩家90多歲的父母的現象,那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令人樂觀的局面。

空巢家庭的終極困難是老年安全危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漸衰退、日益脆弱、行動不便,越來越需要監護。如果空巢夫妻中一人過世,另外一個將面臨更艱難的處境。目前,各地已經逐漸出現獨居老人病逝家中,很久以後才被發現的報道。這種狀況在未來數十年將不斷加劇,中國無數家庭將滑向凄涼的境地。

推薦兩本書:

《中國人可以多生!》作者:梁建章、李建新、黃文政

《人口危局: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作者:何亞福


推薦閱讀:

致違法生育對象的一封公開信
醫生確診有問題的胎兒,作為基督徒能引產嗎?
其他動物可以給人類代孕嗎?
外科手術可影響男性生育力?
共產主義者為什麼要支持女權主義者的『反婚反育』言論?

TAG:社會 | 家庭 | 生育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