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發性醛固酮增高症診斷

原發性醛固酮增高症診斷:

在保證病人安全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地停用治療藥物2~4周,同時病人應進正常鈉、鉀含量的飲食。①降壓藥: 尤其利尿葯;②其它藥物:如噻庚啶、激素等,停葯時間一般為1周至1個月以上。如血壓過高,可用異搏定、α受體阻滯劑(哌唑嗪、特拉唑嗪)

1、篩選試驗

對高血壓病人應常規查血、尿K+水平,進行原醛症的篩選試驗,如有下述高血壓病人應考慮診斷原醛症的可能性。

1)自發性低血鉀(血清K+<3.5mmol/L);

2)中度或嚴重低血鉀(血清K+<3.0mmol/L);

3)服用常規劑量的噻嗪類利尿劑而誘發嚴重低血鉀,並且補充大量鉀鹽仍難以糾正;

4)停用利尿劑4周內血清K+仍不能恢復正常;

5)除外其他繼發性原因所致的難治性高血壓;

2、實驗室檢查

1)血、尿電解質測定

化驗檢查示血清(漿)K+濃度降低、尿K+排量明顯增高、血清(漿)Na+濃度正常或略高於正常、血氯化物濃度正常或偏低。如血K+<3.5mmol/L, 尿K+ >25mmol / 24h;血K+ <3.0mmol/L,尿K+ >20mmol / 24h,則說明腎小管排鉀過多,但上述血、尿電解質濃度測定前至少應停服利尿劑2~4周。

24小時尿的留法是:第一天早7點排一次尿棄去,然後從7點至第二天早7點,24小時內每次尿均留在一個大容器內,包括第二天7點時的尿,測定24小時的尿量並記錄,留10-20ml尿送化驗室查K+、Na+、Cl- 等,並在留尿結束的同一天抽血查K+、Na+、Cl- 等電解質。

結果分析:低血鉀時,尿鉀排泄>30mmol/24h,為尿鉀排出增加。當血鉀正常低值,高鈉飲食後1)尿鈉接近250mmol/d時,當血鉀正常,則不支持原醛診斷,如血鉀>4.0mmol/L可除外原醛(無溶血或腎功能不全);2) 當血鉀<3.5mmol/L,尿鉀<25mmol/d,攝鉀不足,腎外失鉀,尿鉀>30mmol/d,則支持原醛診斷。

2)血、尿酸鹼度測定

動脈血氣分析示血pH值呈鹼性,二氧化碳結合力正常或高於正常,提示代謝性鹼中毒,但當病程長伴有腎功能損害時也常常被代償。尿pH值一般多呈中性或鹼性。

3、激素測定

1)血漿醛固酮(Ald)、腎素活性(PRA)、血管緊張素II(AngII)測定(卧立位試驗)

原醛症病人的血漿醛固酮水平增高而腎素分泌被抑制,北京協和醫院測定卧、立位血漿Ald 、PRA及 AngII的方法如下:

實驗方法:於普食卧位過夜,如排尿則應於次日4am以前,4~8am應保持卧位,於8am空腹卧位取血,取血後立即肌肉注射速尿40mg(明顯消瘦者按0.7 mg/kg 體重計算,超重者亦不超過40mg ),然後站立位活動2小時,於10am立位取血。如病人不能堅持站立2小時,則只測定卧位;如病人在站立過程中有不適或暈厥時,則立即讓病人躺下、抽血及結束試驗,必要時可靜脈輸液予以治療。抽血後血標本應在低溫下(4℃)放置,經分離血漿後,於-20℃保存至測定前,血漿Ald 、PRA及 AngII水平分別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進行測定。需強調的是目前國內實驗室均測定的是血漿腎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而不是直接腎素(renin)濃度測定。

注意事項: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製劑、長壓定可增加腎素的分泌,而β阻斷劑卻明顯抑制腎素的釋放。年齡、性別、月經周期、妊娠期、日內、日間變化,食物鈉、鉀攝入量,體位、降壓利尿劑等因素均可影響Ald 、PRA及 AngII的測定。因此測定前,在保證病人安全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地停用治療藥物2~4周,同時病人應進正常鈉、鉀含量的飲食。

結果分析:當血漿醛固酮水平及尿醛固酮排量明顯增加,同時血漿腎素活性及血管緊張素水平受到嚴重抑制時,有助於原醛症的確診。血、尿醛固酮增高,或血醛固酮/血漿腎素活性比值(ARR)>50,且不被高鈉試驗(靜脈生理鹽水2000ml/4h;或高鈉飲食)、卡托普利試驗(口服卡托普利25-50mg)、9α-氟氫可的松試驗(0.1mg/d,5天)所抑制。

2)速尿激發試驗(Furosemide provocation test

[原理]速尿抑制腎小管髓袢升支對Na+、Cl-的重吸收,干擾了尿液的濃縮過程,使尿量增加;同時大量的Na+到達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使K+-Na+交換增加。凈效應是血Na+降低,血容量減少,刺激腎小球旁器分泌腎素,水平增高,從而興奮醛固酮的合成及分泌。因此,在一定劑量的速尿的作用下,通過RAS的分泌反應,可以比基礎狀態下的激素測定更好地反應醛固酮釋放增多的性質。

[方法]平卧過夜,清晨卧位采血測定醛固酮,肌注速尿40mg,最大50mg保持立位走動2小時,再次采血測定醛固酮。

[結果判定]正常情況下,速尿激發試驗後,血醛固酮明顯增高;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時,血醛固酮無明顯增高。結果參照內科學P741

3)皮質醇濃度測定

原醛症患者測定24h尿遊離皮質醇及血漿皮質醇濃度應為正常。

4、功能試驗

1)鈉負荷試驗

①低鈉試驗:進食食物含[Na+]10~20mmol/d, [K+]50mmol/d, 服5~7d,試驗前後監測血、尿電解質,血漿Ald、PRA及血壓變化。原醛症病人尿K+排量明顯減少,低血K+、高血壓減輕,尿Na+迅速減少與入量平衡,但PRA仍受抑制;而失鉀性腎病病人,在低鈉試驗時尿Na+,K+排泄卻無顯著減少。

②高鈉試驗:對已確診為原醛症的病人不宜做此試驗,因高鈉攝入可使低血鉀癥狀加重,故僅適用於無明顯低血鉀,而臨床高度懷疑為原醛症病人。有下述兩種方法:

口服高鈉試驗:鈉入量240mmol/d以上,鉀入量50mmol/d,連續5-7天,3天後開始監測血電解質、24小時尿離子、尿肌酐、24小時尿Ald、PRA及血壓變化。

結果分析:正常人和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在進高鈉飲食後,血鉀無明顯變化,但Ald的分泌可被抑制;而原醛症病人進高鈉飲食後血鉀可降低至3.5mmol/L以下,癥狀及生化改變加重,但血漿Ald水平仍高於正常。高鹽飲食後不能將尿醛固酮抑制到11ug/24h以下即可確診原醛症,敏感度96%,特異度93%。

靜脈鹽水滴注試驗:患者卧位,靜脈滴注0.9%生理鹽水,按300 ~ 500 ml/h的速度持續4h, 於滴注前後分別測定血K+、Na+、Ald、PRA及血壓。正常人和原發性高血壓病人於鹽水滴注4h後,血漿Ald水平被抑制到10ng/dl(277 pmol/L)以下,PRA也被抑制;但原醛症病人,特別是APA的病人,血漿Ald水平不被抑制,仍高於10ng/dl (277pmol/L),PRA仍低;而部分IHA病人可出現血漿Ald水平被抑制。對那些血壓較高、年齡較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應禁止做此試驗,以免出現心、腦血管意外。

2)卡托普利(captopril,開博通)試驗

卡托普利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可抑制正常人的血管緊張素I 向II轉換,從而減少醛固酮的分泌,降低血壓。為避免鹽水滴注試驗增加血容量而加重病情的危險,可推薦採用卡托普利(開博通)試驗。

試驗方法:於普食、卧位過夜,如排尿則應於次日4am以前,4~8am應保持卧位,於8am空腹卧位取血並測血壓,取血後立即口服卡托普利(開博通)25 mg,然後繼續卧位2小時,於10am卧位取血並測血壓。血標本的處理、保存和測定與卧立位試驗一樣。

結果分析:在正常人或原發性高血壓病人,服卡托普利後血漿Ald水平被抑制到15ng/dl (416pmol/L)以下,而原醛症病人的血漿Ald則不被抑制,該試驗診斷原醛症的靈敏性為71~100%,特異性為91~100%。

3)安體舒通(螺內脂)試驗

安體舒通具有競爭性拮抗醛固酮對腎小管的作用,但並不抑制醛固酮的產生,對腎小管也無直接作用,因此只能用於鑒別有無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不能區分病因是原發還是繼發性。

試驗方法:固定攝食含[Na+]150mmol/d,[K+]50mmol/d的代謝飯,飲蒸餾水,不用牙膏刷牙,前3天為對照日,第4天起服安體舒通300mg/d(60 mg,5次/日),共服7~10天為試驗日,分別於對照日和試驗日多次測定血、尿K+、Na+、Cl- 、CO2結合力,血氣分析,血壓,夜尿次數等。

結果分析:原醛症病人一般服用安體舒通1周後,尿鉀減少、血鉀上升、血漿CO2結合力下降,肌無力、四肢麻木等癥狀改善,夜尿減少,約半數病人血壓有下降趨勢。繼續服藥2~3周,多數病人血壓可以下降,血鉀基本恢復正常,鹼中毒糾正,但對合併嚴重腎臟損害的原醛症病人,血壓下降可不明顯。

4)地塞米松抑制試驗

用於診斷GSH病人。在GSH病人中,因醛固酮增多可被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持久抑制,故口服地塞米松2mg/d(0.5mg, g6h),服藥3~4周後,Ald可降至正常,低PRA、高血壓及低血鉀等癥狀可被改善並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長期應用小劑量地塞米松(如0.5mg/d)即可使病人維持正常狀態,因此地塞米松抑制試驗是診斷GSH的主要依據。

(三)定性診斷

1、臨床表現

1)高血壓

大多數病人病程較長,為緩慢發展的良性高血壓過程,多數為中等程度的高血壓,也有的病人舒張壓可高達16~20 kPa(120~150mmHg)以上,少數病人表現為惡性高血壓,而用一般降壓藥常無明顯療效。隨著病情進展,血壓增高,病程長者可出現高血壓的心、腦、腎損害,但其眼底改變常與高血壓程度不平行。

2)高尿鉀、低血鉀

約80~90%的原醛症病人可有自發性低血K+(2.0 ~ 3.5 mmol/L),但也有部分病人血K+正常,而進高鈉飲食或服用含利尿劑的降壓藥物後誘發低血K+。大多數原醛症病人在發現低血K+數年或十餘年前,即有高血壓,因此,低K+血症常出現在高血壓之後。低鉀血症的臨床表現為肌無力、發作性軟癱、周期性麻痹、心律失常,心電圖可出現u波或ST-T改變等。長期低血K+可致腎小管空泡變性,使尿濃縮的功能受損,病人可有口渴、多尿且尿比重偏低,夜尿量大於日尿量,易繼發泌尿系感染,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腎功能損害。

3)其他

醛固酮增多,除致高尿K+、低血K+外,還因腎小管對Na+的重吸收增強,排泌K+、H+增加而產生細胞外液鹼中毒;原醛症病人雖有鈉瀦留、血容量增多,但由於有"鈉逸脫"作用而無水腫。此外,醛固酮增多使腎臟排Ca2+、Mg2+增加,加之鹼中毒而使遊離鈣減少,病人可出現手足抽搐,肢端麻木等。

低血鉀可抑制胰島素分泌,因此長期低血鉀可使半數病人出現葡萄糖耐量低減甚至糖尿病。

GSH病人多數有家族史,常在青少年時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兒童期發病則影響其生長發育。

2、診斷標準

當血漿醛固酮水平及尿醛固酮排量明顯增加,同時血漿腎素活性及血管緊張素水平受到嚴重抑制時,有助於原醛症的確診。1969年Conn曾提出診斷原醛症的三項標準是:

1、高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增多,且不被高鈉負荷產生的高血容量所抑制;

2、低腎素:腎素分泌受抑制,且不因立位及低鈉刺激而增高;

3、正常皮質醇:尿17羥皮質類固醇或皮質醇水平正常。

Conn認為不論有無低血鉀,凡符合上述條件均可診斷,其診斷符合率達94%。

血漿腎素活性(PRA):低PRA水平且不因低鈉、脫水或站立體位等刺激而增高,為診斷原醛症的標準之一,但有一定局限性,因約35%的原醛症病人在上述刺激時PRA水平可升高, 而40%的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PRA也可被抑制。

血漿醛固酮水平:原醛症病人的血漿醛固酮水平升高,但部分原醛症和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血漿醛固酮濃度(PAC)有重疊,因此,僅用PAC來作為篩選試驗是不夠的。為了提高PAC和PRA測定的診斷符合率,目前大多數學者提出用PAC與PRA的比值(PAC/PRA)來鑒別原醛症或原發性高血壓,如PAC(ng/dl) /PRA (ng/ ml/h) >25,高度提示原醛症的可能,而PAC/PRA350,則可確診原醛症。如果同時運用下述標準: PAC/PRA>30, PAC>20ng/dl, 其診斷原醛症的靈敏性為90%,特異性為91% 。但是腺瘤也和正常人一樣,其醛固酮分泌可有波動,因此計算PAC/PRA比值時,最好用立位2h測定值,其診斷符合率較卧位值高。

診斷原醛症最好的單次試驗是在鹽負荷條件下測定24h尿醛固酮水平,大多數病人可與原發性高血壓鑒別,原醛症病人血、尿醛固酮濃度測定值與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重疊率分別為39%或7%。

由於嚴重低血鉀本身可明顯減少醛固酮的合成,並能使升高的醛固酮降至正 常,因此最好在低血鉀糾正後再測定醛固酮水平。

(四)定位診斷

當原醛症的定性診斷明確後,需進一步鑒別APA和IHA,因其治療方法明顯不同,APA需手術治療,IHA則用藥物治療,常用的定位診斷方法有:

1、腎上腺CT掃描

為首選的無創性定位方法,其診斷APA的符合率為70~90%,近年來隨著CT 機器性能的提高,掃描技術的進步,採用連續薄層(2~3mm)及注射造影劑增強掃描,使APA的診斷陽性率明顯提高。

2、腎上腺核磁共振顯象(MRI)

MRI因價格昂貴,且對較小的APA的診斷陽性率低於CT掃描,故臨床上不應作為首選的定位方法。

3、腎上腺靜脈血漿醛固酮水平測定

採用下腔靜脈插管分段取血並分測兩側腎上腺靜脈PAC,如操作成功,並能準確插入雙側腎上腺靜脈,則腺瘤側PAC明顯高於對側,其診斷符合率可達95~100%。因該操作複雜,需特殊設備,且為侵入性檢查及有腎上腺出血之危險,近年來隨著CT掃描技術的提高,此項檢查已較少使用。

4、血漿18-羥皮質酮(18-OH-或18-羥皮質醇(18-OH-F)水平

APA及PAH病人血中醛固酮的前體─18-OH-B、18-OH-F水平明顯增高,血漿18-OH-B水平多大於2.7 mmol / L ( 100ng /dl ),而IHA和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則低於此水平。

推薦閱讀:

15周歲高一才170還有的救嗎?
針灸三通法助長與增高
顯高有技巧!小個子這麼穿快速增高。
量出女友或路人的實際腿長(附追女生方法和增高貼)
開春過度的視覺增高術, 緊身褲幫你解決身材的修長。

TAG: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