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對每周通話的反思

我對每周通話的反思 2017-03-21 17:24閱讀: 非常感謝jh媽媽提供的通話記錄!這份通話記錄就像一面鏡子,很好地照見了我自己也許還有其他一些父母共有的不足,對我看清自己、改正自己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對通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看完好多家長的通話記錄,讓我發現包括我在內的一部分家長,好像跟孩子對話時與孩子都不在一個頻道上,就像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在交流。孩子說A,我們說B;孩子在跟我們分享開心,我們在提要求;孩子在難過需要安慰,我們在批評。我們永遠都無法放下自己,去用心感知孩子、回應孩子。山長經常告誡我們,說我們中國人不懂尊重、不會聆聽、不會感受別人的需求,彼此之間根本無法真正溝通交流,都在自顧自表達自己,至於對方需要什麼、說了什麼,沒人會在乎。很不幸的是,我發現自己就是這樣一種人,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最重要,總想讓別人聽我說,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尤其面對孩子的時候。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不自覺的行為呢?這源於我們在做孩子的時候,父母對我們感受的忽視和不尊重,我們也從未體會過父母溫暖的關懷和理解,那麼在我們成為父母以後就會習慣性地沿用我們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因為我們無法給到別人我們沒有的東西。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不斷灌輸給我們要聽話、要接受父母和老師的說教,使得我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習慣於忽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麼對於孩子我們也會習慣性忽視他的想法和感受,只急於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我們根本沒有想到過孩子是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需求,因此就不會去主動關注他的內心感受,即使某剎那機緣巧合我們意識到了一點點兒,也會放任後續接踵而來的習氣去選擇視而不見,覺得沒必要在乎。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更無法用「心」來感受孩子。比如,當孩子說起一件事情的時候,那就意味著孩子最在意這件事或正在關注這件事,說明這件事對孩子一定有所觸動。既然孩子主動提起來,那就是想要給我們分享:開心、難過、成就感、想法、看法等等,但我們家長往往不理解孩子背後的意圖,聽了就聽了,很少用心去關注。(在這裡再次提醒我們大家,凡是孩子關注、在意的事情一定要給孩子建立正面的心理鏈接。)我們大多回應的方式有:a、哦……;b、不回應、忽略;c、用其他事情錯誤回應;d、說教、講道理;e、轉移話題,等等。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孩子,聽到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父母是這樣的回應,你會怎麼想?難過、無奈、憤怒、失望、不說話、關閉自己。不管是哪種反應,最後孩子一定會得出「父母根本不在乎我,也不關心我,算了以後還是什麼都不說為好」,孩子會產生深深地挫敗感,因為他們會認為沒有人願意真正理解他、支持他,那他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會展現出自信嗎?他去面對挫折的底氣在哪裡呢?我也是最近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發現每周一接通電話孩子給我說的第一件事都是他這一周最在乎、對他觸動最深的,這就代表了孩子的價值觀。我們可以從這些信息中了解孩子,糾正孩子,給孩子樹立符合學堂的價值觀(誠實、規則、責任、尊重、榮譽等)。接下來可以通過孩子關注的事情、喜歡的事情、一周之內參與的事情,去聽聽孩子的感受、想法以及如何解決問題,如果需要引導就先幫助孩子反思自己、分析原因、提供多角度思考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如果孩子在與父母的通話交流中獲得了理解和支持,學到能幫助自己的東西,家長根本不用發愁孩子學習不努力、畏難退縮、報喜不報憂,因為,他內在有父母精神的支持,有父母的肯定和認可,他會信心滿滿的學習成長(可以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旦孩子嘗到了這樣的甜頭,他就會繼續對父母敞開心扉;持續在父母那裡體會到敞開心扉溝通交流的喜悅,他就會習得到「打開心胸說亮話」的溝通模式,成為一個心胸開闊、遇到問題敢於溝通善於溝通的人。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家長一定要跟孩子談心、了解他內心想法的重要性。我在某學堂碰到過一個8周歲的男孩,這個男孩平時默默無語、不運動、不學習、常常一個人孤單地坐在一邊默默地流眼淚想媽媽,老師安排的所有課程和遊戲都不參加,偶爾還會不吃飯,只想押著日子過完早點回家。有一天我就湊過去逗他,結果發現這孩子特能說,小嘴巴巴的。我:你還在想媽媽嗎?你知道什麼樣的人會天天想媽媽,離不開媽媽?G:(他看著我不好意思地笑)。我:小寶寶才會離不開媽媽,你願意一直做小寶寶嗎?G:我不是小寶寶。我:對,你現在已經8周歲了,身體已經長大,但是心理還是小寶寶的心理,因為你離不開媽媽。G:不可能(笑)。我:你知道嗎,人有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有些人身體長大了,但心理年齡沒長,就算是長成老人以後也是嬰兒心理,這樣的人叫「巨嬰」。G:(笑著否認自己是嬰兒)我:你不是嬰兒,那你為什麼不學習,不運動,一直在想媽媽?想媽媽可以讓自己變得厲害嗎?G:不能。我:你現在是學習的年齡,如果不學習,不運動將來什麼都不會做,那你能做什麼工作呢?G:我去飯店端盤子。我:那你知不知道現在有的餐廳用機器人,已經不需要人來端盤子了。真的,日本就有,將來好多飯店都會有。(旁邊一個孩子說是的)G:那我找別的工作。我:找別的工作需要會做事,是很厲害的人才行,你現在什麼都不學,將來誰會僱用你?某某你會僱傭G去你公司上班嗎?(旁邊的孩子直搖頭)G:(笑)那我媽媽爸爸可以養活我。我:你想想,你爸爸媽媽會一直年輕嗎?他們有沒有老的一天,到那時你怎麼生活?G:(笑著說)可是我爺爺奶奶現在也活著呀,我爸爸媽媽還可以靠著我爺爺奶奶的幫助生活呢,我也可以。我:那萬一爸爸媽媽將來去世了呢?你將來要不要結婚生小孩?難道都讓你爸爸媽媽養著嗎?G:(想了半天后眼睛一亮)有了!我娶的妻子可以工作養活我,養活孩子。我:那你想想,你一個男子漢什麼都不會,也不工作,誰願意嫁給你?你知不知道,現在好多優秀的女孩子寧可單身都不嫁什麼都不會的男人,而且,現在好多男人都找不到妻子。改天讓你媽媽帶你去公園轉轉,好多年紀大的父母都在公園裡給孩子找對象,特別難找,全國各地都一樣噢。等你長大了,找對象更難,只有厲害的人才能找到。G:(一直認真聽,這時不說話了)我:那你想不想讓自己成為厲害的人?G:想我:那應該怎麼做呢?要不要學習?G:要後來乖乖地跟著同學上課去了。第二天看到他坐在那裡,問他有沒有運動?他肯定的回答:我運動了!我們能從這個孩子的回答中發現,他父母以及家庭給他的價值觀,已經在讓孩子學會等、靠、要的消費者思維模式,如果父母不改變這種觀念,孩子想要成長很難。所以,我們父母必須要跟孩子用心溝通,聆聽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想法,否則,我們根本不可能發現孩子是被困在了哪裡、陷在了那個觀念和思維誤區中,只一味的說教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對於孩子已經進入學堂的家長:一定要深入學習山長的教育理念,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跟學堂保持一致,不拖孩子的後腿;如果暫時沒發現自己的思維誤區,拿捏不好的地方,告訴孩子以學堂老師的要求為準,千萬別讓孩子夾在家庭與學堂的要求之間糾結、搖擺。我見到過一個13歲的男孩子問老師,說他越學新教育越想去撞牆,因為,原來從父母家庭中學到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與在學堂接受的差別太大,兩種力量糾結在一起,理不清,讓他無所適從。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認不清學堂的價值,還一味讓孩子堅守自己家庭的觀念,那孩子很難進步。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有的孩子進入學堂能很快融入到學堂的生活和學習中,而有的孩子需要老師調整一、兩個月才能逐漸融入。那麼我們家長跟孩子交流溝通中應該注意什麼呢?1、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和感受的獨立個體來交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交流溝通的話,我們會用平等、尊重的方式來跟孩子交流。那麼孩子最需要的平等和尊重是什麼呢?一個孩子他不在乎吃多好、穿多好、住多好,他最在乎的是父母的關心、理解、包容和支持,他的感受和需求有沒有被父母看見並認可,他的情緒是不是能有空間釋放,他的想法有沒有人聆聽和理解,他的努力和願望有沒有人肯定和支持,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這裡引用一下鄭委老師的話:「和孩子溝通,傳達的永遠不僅僅是知識和道理,而是愛和力量。很多父母根本就很難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真的不明白的話,我可以這樣告訴你,孩子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他自己很少接收父母說了什麼,他捕捉到的絕大部分信息都是父母的表情和語氣,因為父母的表情和語氣傳達的是父母『內心對孩子真正的評價』,如果這個評價是負向的,孩子就會展現出相對消極的性格,如果這個評價是正向的,孩子就會展現出積極的性格,我常常說,孩子是讀心的,很多父母弄不明白『心』,那你就好好感受感受你在孩子面前的語氣,語調和表情吧。和孩子說話,傳遞力量永遠比傳遞道理重要的多得多!」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父母說什麼不重要,背後你的「心念」才重要,所以,與孩子溝通中必須放空自己,去認真聆聽孩子內心的需要。請父母給於孩子溫暖和理解,讓孩子精神飽滿的迎接挑戰。2、用心真誠地對待我們的孩子。「特彆強調一下:『殘酷』是對孩子的身體而言的。對於孩子的心靈來說,必須是能夠感受到愛和支持的,是強大和溫暖的。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最嚴重的失誤,就是在身體上『無微不至』,在心靈上冷漠自私,缺乏關愛。甚至以『愛』和『為了你好』的名義,嚴重踐踏孩子的心靈和尊嚴;不懂得『關心』,一味的『關身』。剝奪孩子心靈的快樂和追求,放縱孩子身體和慾望的滿足,兩極偏向完全違背基本的教育原則,導致教育的惡果(到處是弒父,殺母,滅親,自殺,自殘,墮落,無能等等現象」。(摘自清一山長博文)「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怎麼對待別人」這是鐵的實證,因為孩子要在父母這裡學會如何活下來、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面對困難並解決問題。如果父母經常性地忽視孩子的感受並打擊他,久而久之他就學會壓抑自己並變得麻木,試想一個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會去在乎別人的感受嗎?會懂得換位思考嗎?一個從來沒有被尊重過的人,能尊重別人嗎?答案是絕對無可能,就算他想,他也沒能力,因為他給不了別人,他自己沒有的東西!這裡大家可以看看《孩子從生活中學到什麼》這本書。原來孩子沒上新教育學堂之前,我看這本書是在用腦看,知道了有這麼一回事,但沒任何概念,等於看完就看完了,對自己沒有任何啟發,因為沒有入心,就從沒思考過書中為什麼會這樣說。後來孩子進了學堂,老師反饋孩子有指責小朋友的習慣,他可能是出於好心提醒別人遵守規則,但他的語氣、眼神、態度都帶著指責的味道,讓人特別反感。後來我反思到我自己平時對待孩子就是這樣的方式,孩子在我身邊的時候,他處於劣勢,不敢這樣對我,但是到了學堂他就把從我這裡學會的方式用來對待別人。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父母如果只會起情緒、說教、督促孩子改變,是根本行不通的。我兒子曾經給我說過一句話就是:「如果媽媽你總是這樣挑我的錯,那我也會挑別人的錯」。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是在家庭養育中從我們身上學習到的,如果我們不改自己,孩子肯定不會改變。另外,如果孩子已經有了不良行為習慣,我們不斷指責他,就會不斷強化孩子去注意錯誤,很難改正。再者,如果我們只起情緒、挑錯兒,不示範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那他從我們這裡看到學到的仍然是錯誤的處理方式,只會停留在錯誤上,對於怎麼改正錯誤還是沒概念。正確的做法是:假如父母看到孩子的問題,先反省自己的問題,改變自己,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先跟孩子交心,誠懇地告訴孩子父母原來給他的示範錯了,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給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做法等,談談他對這種行為或這件事的感受和看法,了解他覺得這樣做的好處和壞處,進而幫他分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孩子自願改過來。這種溝通過程也是在一點一滴地幫孩子建立簡單的一元思維邏輯,即去前面找事情的起因,去後面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簡單的日常做事,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減去沒必要的發火、批評和指責。)3、父母跟孩子溝通交流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今日學堂朱雲龍老師分享電影課《四等》時,告訴我們家長一定要說孩子能聽懂的話,還要告訴孩子在生活中該如何做,這樣你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否則,你說一堆名詞大詞,孩子可能根本不理解你的意思,白白浪費時間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孩子備考突破班練習正踢腿時,我發現他眼神總是東瞟一下西瞟一下,不能專註的練習,後來我要求他目視前方,眼神放一個點上,但試過幾次還是不行,總覺得他神不在一處。後來,我拿個棍子放在前面,告訴他兩隻腳往棍子的一個點上踢,眼睛也往這個點上看,這個點就是你每次要踢到的目標,你要盯緊他。這下孩子明白了,瞬間就能看到他兩眼放光、特別專註地朝著目標踢。等踢完一輪,孩子告訴我:媽媽,原先你說眼神放一個點上,我都不明白怎麼放,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在踢腿的時候,感覺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前面那個目標在,這樣踢會又高又快。所以,有時候對於我們的要求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他不知道你說的究竟是什麼、該怎樣做。通過以上的分析和梳理,我想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能明白與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是多麼重要了吧。那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孩子的感受、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吧。我保證你會收穫頗多,而且你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父母更懂理!最後祝福所有的孩子和家庭都能收穫幸福美好的人生,做有尊嚴、能自由行走在這個星球上的大寫的人!感恩山長和劉老師的教導、感恩今日學堂所有老師和學生的引領、感恩學堂家長的支持和陪伴、感恩清一書院家長楊冬梅老師的指點、感恩C班班委和所有家長的幫助!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4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普通話普及要達到80% 來看看全國漢語方言分布
    「普通話」的誕生
    普通話學習視頻教程
    普通話水平測試備考精要
    [轉載]普通話上聲讀音小常識

    TAG:通話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