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欣賞書法

-如何欣賞書法

書法欣賞

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是正確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

一、書法的審美標準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裡,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能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二)書法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於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氣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可字字連貫,遊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3、整體的布局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並由此構咸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三)書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說明神采高於「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採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書法中神採的獲得,一方面依賴於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

二、書法欣賞的方法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採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像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徵,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可將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於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徵,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澱,,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於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復《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事不同,書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向。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儘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並將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確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確的欣賞方法以後,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謂,「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一、書法欣賞的主觀性

書法欣賞是一種認識活動、思維活動,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因而,欣賞過程中必然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尊趙」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面對同一件作品,不同的欣賞者褒貶不一;對同一件書法作品,同一個欣賞者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文化修養、鑒賞能力的提高,其感受也會不盡相同。這是由認識的主觀性質而決定的。應該說,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但這也並不等於說書法欣賞沒有一定的標準和尺度。欣賞過程中片面強調欣賞者的主觀性而否定書法美的普遍規律,或只片面強調書法美而排斥欣賞者的主觀意識和判斷,兩者都是有害的。欣賞者的主觀意識和判斷,只有建立在相應的書法美的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其判斷才會顯示光華,欣賞才是正確的、有價值的。

二、書法欣賞的能動性

人的認識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書法欣賞也不例外。「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魚跳龍門、虎卧鳳闕」,「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荊軻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這樣的想像,瑰麗離奇,甚至是天馬行空。這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生作用的結果。

書法欣賞中,沒有豐富的想像和聯想的補充,像認字一樣的把書法作品只看成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就無從談及書法欣賞。近代書法大家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說:「不論是石刻或墨跡,表現於外的,總是靜的形勢,而其所以能成這樣的形勢,卻是動作的結果。當初的動作態勢現在只通過作品留在靜的形中。要使靜者復動,就得通過耽玩者想像體會的活動,方能期望它的再現。於是,在既定的形中,就會活潑地看到往來不定的勢。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發現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覺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這說明書法欣賞是積極能動的。只有通過欣賞者展開想像和聯想的翅膀,才能使視覺形象與動覺形象結合起來,書法欣賞才得以實現。

然而,僅僅發揮想像和聯想是不夠的。任何一件書法作品,總是歷史的積澱。其中,不但有作者的學識修養,精神氣質,思想情感,審美趣味傾注其中,而且總是留有特定的時代烙印。因而,欣賞書法時,必須對作者、作品作詳細的了解。

三、書法欣賞的反覆性

書法欣賞是一種認識活動,因而必須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即由淺人深,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感性認識,如此循環往複,認識一次比一次深化。

書法作品以形象訴諸欣賞者的視覺,人們首先感覺到的僅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如書體、大小等。在此基礎上,對感性材料進行綜合,形成知覺形象。由於知覺的刺激而產生想像和聯想,對作品進行取捨和補充,如此循環往複,使書法欣賞不斷提高品位和檔次。近人馬宗霍的《書林紀事》載:「詢當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返,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由此可見書法欣賞的反覆性。

四、書法欣賞的批判性

人們一般都認為,欣賞重於情感,批評重於理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升華。其實不然,就書法欣賞而言,欣賞與批評是一對孿生姊妹,伴隨欣賞活動的始終。只要書法作品陳列出來,欣賞者即使不是行家,也總會評頭晶足。這種短時間的判斷雖然簡單、粗糙,但批評的色彩已經相當濃厚了。

欣賞過程中,常常可以見到兩種極其錯誤的傾向:一是賞而不評,把欣賞看作是非理性的、遊戲性的活動;一是評而不賞,把欣賞看作是純理性的、批判的行為。由此導致為批評而批評,追求轟動效應,把批評作為罵殺的工具;或者為欣賞而欣賞,把欣賞作為吹捧的手段。我們明確書法欣賞中的批評性,不是要打倒作者,而是便於我們揚棄作品中的優點和不足。賞中有評,評中有賞,這才是唯物的、客觀的、正確的書法欣賞。

總之,書法欣賞是能動的,也是主觀的。我們承認書法欣賞的主觀性,不是說書法欣賞沒有標準,相反,書法欣賞只有建立在書法審美標準的基礎上,不斷反覆,不斷深化,賞中有評,評中有賞才是公正的、客觀的。

[中學語文論文]書法欣賞的心理過程

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書法藝術欣賞是以書法藝術作品為對象的審美認識活動。其認識的主體是作為社會關係總合的人,他們的一切活動都受制於他的社會地位、世界觀、文化素養、以及他的認識能力、情感、意志。書法欣賞的客體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觀情感結合漢字形體加工而形成的藝術品。

書法藝術欣賞是一個動態的認識過程,其運行機制是複雜的,為了便於討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

要進行書法藝術欣賞,首先要具備審美心境。心境是指一種微弱而持續的情緒狀態,往往與主體的需要相聯繫。因此,主體要想進入審美欣賞過程,必須使自己從煩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作品。這時,作品不再是單純的物理因素(紙和墨的結合),而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欣賞作品就是進行情感交流,而這種交流是沒有任何功利性的。

二、感知階段

感知階段是欣賞者感覺、知覺作品,從形式即作品的「形」上把握作品的階段。主要了解作者的表現技巧,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間。

書法被稱為造型藝術,其造型空間不同於生活中的空間,它需要想像的介入,「三分字,七分裱」就是指裝裱能使作品的造型空間獨立出來,讓欣賞者更容易進入想像。

欣賞作品的造型空間,要求我們立體地看作品,具體說來,一幅作品,筆墨是實,布白是虛。實不是平板的,而是立體的、有層次的,書法講究中鋒用筆,是為了求得筆畫產生圓、厚的立體感。講究用墨,為的是求得層次的變化。虛不是空虛,是「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手段。如齊白石的畫,幾隻玲瓏剔透的蝦活躍在畫面上,背景一片空白,卻令人遐想聯翩,似乎碧波蕩漾,晶瑩透明。書法講究布白,就是虛的運用,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其布白往往耐人尋味,好象是攝影作品中幻化的背景,雖然看不出具體的內容,但可以令你感受到豐富多采,在它的襯托下,「前景」更加突出。只有理解「虛」,才能更好地理解「實」。「知白守黑」就是這個道理。

懂得了虛和實,就可以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間,主體的注意範圍不同,所感受到的造型空間也隨之變化。好的作品,隨意截取一個範圍,其造型都是美的。如取作品中的一行,一個字,甚至是一個點畫。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

三、理解階段

書法藝術作品是作者提煉生活,得到意象,並運用書法藝術表現技巧加以物化的結果。主體可以根據作者物化的痕迹去追溯他的意象,把握作品容。明代的祝枝山說:

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

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

深淺,變化無窮……

作者「喜」「怒」「

哀」「樂」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相應地具有「舒」「險」「斂」「麗」等不同形式。理解作品,就是通過作品外在的靜止的形式,想像作者創造的動態過程。「設身處地」地去體驗作者的情感,以深入理解作品。通過理解所得到的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科學的數據,而是與欣賞者記憶表現象有關的具體形象。孫過庭《書譜》中有段話: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

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 據槁之形……

看到作品的形式----懸針垂露,得到的是意象----奔雷、墜石、飛鴻、駭獸等。由於書法作品內涵的豐富性,主體可以形成關於作品多層面的印象,但沒主次,不夠鮮明,但由此可以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慾,深入了解作品。

四、再創造階段

再創造是主體在對作品多次感知,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想像,將作品內容進行綜合,在自己頭腦中形成新的意象的過程。

主體感知作品時,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表象,在理解作品時,得到的是作品內容的表象,這些表象都暫時儲存在主體頭腦中,沒有規律,不成系統。再創造就是把頭腦中的表象按一定的規律組織成有機體。

這時,記憶表象反覆閃現,不斷篩選,

保留那些主要的、接近客體本質的表象。這些表象不斷衝突,相互滲透,終於融合成一個新的整體----主體頭腦中的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體在欣賞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方式創造而形成的。因此,不可能與作者的意象完全相同,它具有創造性,它常常超出作者本身,甚至是作者創作時並未意識到的或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朱長文在《續書斷》中評張旭的草書:「如神虯騰霄漢,夏雲出嵩華。逸勢奇狀,莫不可測。」朱長文從張旭草書中得到的意象是直衝雲霄的「神虯」嵩山華山之上的「夏雲」他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想像而創造出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體再創造的結果。不同的主體,因其心理定勢不同,即使同一幅作品,所得到的意象也不盡相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前面談到的張旭的草書,朱長文得到的意象是「神虯」「夏雲」。如果現代人得到「升空的火箭,飛行的導彈」的意象,甚至是聽覺方面的,如的士高音樂,.也是正常的.

五、共鳴階段

共鳴是指審美主體與客體的思想感情契合相通和諧一致的心理現象。

在書法藝術欣賞活動中,主體頭腦中的意象一旦形成,主體會從意象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二者有部分相同或相似。這一部分會在頭腦中不斷加強、擴張,其餘則不斷減弱、消失甚至隱去。進入高峰狀態時,主客體會完全契合一致,達到物我同一。這時主體頭腦中充溢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自身與作者相同的思想和情感會迅速提高、發展,主體處於這種狀態時會伴隨著強烈的審美愉悅。這種感受會轉化為審美經驗,在以後的欣賞與創造中起指導作用。《宣和書譜》卷十四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歐(指歐陽洵)路靖(指索靖)碑,初過而不問,徐視乃得之,

至卧碑下不忍去。

歐陽洵經過索靖所寫的碑,「初過而不問」,是還沒有進入審美心境;「徐視乃得之」是索靖的名氣的作用下,他強迫自己進入心境後對作品有所理解;「至卧碑下不忍去」是歐陽洵與索靖的書法產生共鳴,他全身心投入其中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伴隨有愉悅的情感是「不忍去」的原因。這時他從索靖的書法中將會獲得審美經驗,指導以後的創作。

馬克思說過:[1]「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也為對象生產主體。」書法藝術創造也是這樣,它不僅創造藝術作品,也造就它的欣賞者。這樣看來,加強對書法欣賞的研究,將有利於書法的蓬勃發展。

一、書法藝術的產生及類別

書法藝術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它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源遠流長,宏大精深。從殷商開始,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華。直到今天仍繁花似錦,昌盛不衰。它在世界藝苑中獨樹一幟,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從中華大地上走向了世界,遍及日本、朝鮮、新加坡、泰國等國家。西方許多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當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說:「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驚人的奇蹟,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書法藝術產生的土壤是漢字。傳說古代神奇的倉頡,頭上長有四隻眼,通於神明,能「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傳說,當然不足為憑,但是透過神話的迷霧,我們可以知道,漢字造型之初,始於取象自然之美,文字一出現就孕育著美,具有美的性質。後來,象形的意義逐漸減弱,符號的意義日益增強。但是無論怎樣演變,以點畫(線條)排列造字的方式基本沒有改變,因而這種演變,不是削弱了文字美,而是為書法提供了更美的基礎,使得書法藝術能從更廣闊的天地里「博採眾美」,豐富自己的形象感染力和表現力。

「文房四寶」,尤其是毛筆的完善提高,使得歐洲人的管筆、鋼筆、鉛筆及油畫筆等在中國書法面前相形見絀。毛筆不僅能夠表現出粗細、濃淡、虛實、方圓、厚薄等種種線條,而且能夠創造出暈化的趣味和墨色的美感,書畫同源,本自同工,使得書法藝術具有圖畫的美。這些都為書法藝術奠定了美的基礎。

中國的書體,大致可以分為篆、隸、真、草四種,每一種又可分為不同的筆姿和結構。

篆——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文字大體上保持了西周的寫法,只是變得更加整齊勻稱,這便是「大篆」,它是小篆的前身。秦統一中國後,把原來的篆書酌加簡化,同時廢除戰國時區域性的異體字,這種經過整理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體。它使用圓轉勻稱的線條,形體整齊,統一了原來沒有固定形式的偏旁,確定了偏旁的位置,確立了漢字的符號性,使書寫有了規律。

隸書——秦代通行小篆的同時還通行隸書,隸書是從草率的篆書變來的。隸書在漢代是正式字體。後來的隸書,經過藝術加工和美化,在筆劃方面添了波勢和挑法(彎鉤)。

楷書——又叫真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是現代通行的字體。

草書——共有三種: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由隸書演變而來,起於漢代;今草是章草的繼續,是楷書的快寫體,從東漢末年流傳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上任意增減筆畫,恣意連寫,興於唐代。

另外,還有介於今草與楷書之間一種字體叫行書。它大約產生在東漢末年今草與楷書盛行的時候,它近於楷而不拘謹,近於草而不放縱,筆畫連綿而各守獨立,清晰易認好寫。

二、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

書法藝術的基本審美要素大體上由六個方面構成:

一是結體。即字的間架結構,分間布白。各種書體、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就像畫家作畫,錯落而有序,豐富而不單一,結體本身有奇正、疏密等多種形式。既遵循平衡、對稱原則,合乎一定法度,又不能僵板或粗製濫造。研讀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帖,你就可以看出它的間架結構很美。如「達」字(繁體),並列四橫,卻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兩橫;如繁體的「為」下面四點,沒有兩點是相同的。正是這樣,使得各種筆畫互相映襯、互相彌補,既顯得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又和諧別緻。畫家作畫,繪千岩萬壑,必先立主峰。主峰既立,則岩岫巉絕,峰巒秀起,旁見側出,雲煙變天,千態萬狀,無不血脈流通。同樣,書法大家是很注意主筆與次筆的安排的。譬如,趙孟頫、歐陽詢、柳公權寫的「山」字,中間一豎居於字心,猶如山峰高聳,鋼鑄鐵打,骨力非凡,而左右兩筆則是次筆,旁見側出,拱繞主筆,使整個字顯得很美。試想,如果中間一豎蒼白乏力,旁邊兩筆很拙,「山」字該有多難看。像這樣美的例子在書法藝術中俯拾皆是,在這裡只不過隨便舉一個例子罷了。

書法也像建造房屋一樣,結體講究空間美。還是以唐代柳公權的書法為例吧,你看他寫的「百」、「門」、「月」、「見」四個字,半腹皆虛,四周開敞,猶如「門窗軒豁」,「樓閣虛鄰」,內通外達,生氣流轉,空白富有性致。而他寫的合體字外部空間分割,也頗耐人尋味。各組成部分安排得有高有低,有伸有縮,錯落有致。如「街」字,左下方和右上方各出現一塊空白,兩高一低,參差互讓;「雄」字,一豎挺然,耿介特立,下方就形成大小兩塊空白,顯現出一種空間的美。仔細欣賞,確實使人眼目為之一新,產生一種漫步在園林式建築中的美感。

二是章法。指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上下左右互相照應,總體分布有法度秩序。章法美是書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章法搞好了,即使個別字藝術性差些,亦可通過美的章法掩飾。章法美最具代表性的要數王羲之的《蘭亭序》了,全篇324字,共

28行,書法遒媚勁健,全篇章法布白,前後管領,既有主體,又富於變化,首尾相應,可以稱之為千古絕作。

三是用筆。用筆是指行筆的方式方法。一般說來有方筆、圓筆、尖筆、輕重緩急等。要求有力度和質感,錯落有致,富於曲線美和形象美。

中國書法是很講究曲線美的,以多樣流動的線條充分體現其獨特的審美價值,用筆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比如吳讓之的篆書,像一幅幅裝飾圖案,給人以婉曲流通的美;甘肅東部甘谷出土的隸書漢簡,一波三折,給人以曲波微瀾之美;趙孟頫的楷書,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表現出一種柔性曲線美;而柳公權的楷書,化直為曲,似彎弓射月,透出一種剛性曲線美;張旭的狂草,曲線連著曲線,給人以急雨旋風式的美。

書法家在用筆時還十分重視筆畫的形象美。唐歐陽詢對書法八種基本筆畫作了形象的概括和描繪:「點(、)如高峰之墜石;鈞似長空之初日;橫(一)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橫折斜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彎折鈞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斬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常三過筆。」

四是用墨。用墨是指墨的著色程度,如濃淡、枯潤等。要求蒼拙苦澀和淋漓酣暢變化一致,墨色不能枯燥或平滑。

五是韻律。是筆畫、線條的動靜、起伏、枯潤等變化富有節奏,抑揚頓挫,聲色相依。如蘇軾的「鶴飛」像仙鶴羽翼伸展,翩然欲飛;韓愈的「鳶飛魚躍」具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動律感;那漢代《華山碑》隸書的筆畫真像一個個女子翩翩起舞……這些,無不透出一種動的韻律,詩的韻律。

六是風格。是由結體、章法、用筆、用墨、韻律等共同組成的總的藝術效果。風格有含蓄與豪放、古樸與秀麗、勁健與稚拙等。比如,李白的書法,狂放不羈,豪爽飄逸。北京博物院藏有他的一幀《上陽台帖》,全帖氣勢超邁,筆力雄健,書字大小錯落,透出一種豪氣仙風,才華橫溢的神韻。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則又是一種風格。他的行草「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稿》)被人稱為有情的圖畫,無聲的樂章。字裡行間,流動著濃郁的深情,時而奔騰激昂,時而低回吟唱,有驚心動魄之氣,無嬌揉造作之跡。鄭板橋那翩翩多姿的書法中,往往含茹著蘭竹一枝一葉的意象。黃庭堅那風格清勁的書法中,給人一種亂葉交枝,竹影婆娑的意韻。

三、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

傳說,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蘇州做官的時候,有一老翁故意尋事幾次到公堂要他判案,張旭打發老頭走了,沒幾天又找上公堂。張旭很是惱火,就責問老頭「為何無事滋擾公堂?」老頭只得如實相告,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既不是真的要這位張大人斷案論事,也不是無故取鬧,僅僅是為了再一次得到張大人寫在「判斷書」上的幾個「筆跡奇妙」的字,「貴為篋笥之珍」。

唐代,不僅開一代詩風,書法藝術也如百花盛開,各領風騷;書法家群星燦爛,如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如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愛好書法,欣賞書法藝術,形成一代風氣。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其厚愛王羲之的墨跡。他曾派人到王羲之七世孫那裡騙取了《蘭亭序》真跡,令人拓書數本,賜給皇室近臣,以示皇恩。臨終時還特別囑咐,要將真跡貯於玉匣之中隨葬。

一個為得「筆跡奇妙」的書法,甘受「以閑事屢擾公堂」之罰;一個「貴為天子」不僅行小人之舉——騙,而且死後還要帶到另一個世界裡去欣賞,書法藝術可真有魅力啊!

書法象一切藝術門類一樣,既體現藝術的共性,又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徵。它作為藝術的一般形式,象音樂一樣,具有生動的節奏和韻律;象舞蹈一樣,千姿百態、飛舞跳躍;象建築一樣,具有豐富的形體和造型;象繪畫一樣,追求氣韻生動,形神合一。書法作為藝術的特殊形式,又與其它藝術不同。音樂形象是以時間上的聽覺形式出現,書法形象則是以空間上的視覺形式出現;舞蹈形象是以舞台「動」的形式出現,書法形象是以畫面「靜」的形式出現;建築形象是以立體的三度空間形式出現,書法形象則是以平面的二度空間形式出現;繪畫形象是以物象、色彩的形式出現,書法形象則是以比較抽象的線條和形體的形式出現。

不僅如此。因為書法藝術是建立在漢字基礎上的,不僅具有表現形式的一般規律,而且內含了一定的思想、意識,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心理、審美標準、審美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可以滲透到理性中,不僅能打動整個感官,而且能打動人的整個心靈。

具體地說,書法藝術大體上可以從三個方面歸納其審美特徵:

一是造型性。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書法藝術的基礎是漢字。而漢字最早是由象形文字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因此書法藝術產生的基礎一開始就具有了造型藝術的特點。雖然隨著文字的發展,後來在象形的基礎上又有了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方面的文字,漢字象形的意義逐漸減弱,符號的意義日益增強。但它畢竟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以表義為主的方塊字,以點線重疊排列的造字基本方式始終沒有改變。因此,可以說,書法藝術是通過點線組合來進行美的造型的藝術。

同時,人們常說,「書畫同源」。書法家在進行書法藝術創作時,是當做一幅精美的畫來構思和創作的。毫無疑問,這同樣決定了書法藝術具有圖畫一般的造型性。比如毛澤東的行草書《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像一幅氣勢雄渾、蒼勁瀟洒的畫;而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為悼念楊開慧而作,那塗了又改,改了又塗的墨跡,使整個書法作品像一幅悲壯的畫。

二是抽象性。書法藝術對現實美的反映是靠點線和字形結構來完成的,它不是像繪畫那樣具體地去描繪某一種事物,因而具有抽象性。例如書法家寫一點,有時如瓜瓣鼠矢,有時如高峰墜石,有時圓潤如珠玉,有時又活潑如蝌蚪,但並不是畫出來的「瓜瓣鼠矢」、「高峰墜石」、「圓潤珠玉」、「活潑蝌蚪」。它的「點」是抽象的。唐人張懷瓘認為,書法藝術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就是說書法藝術是有聲語言的符號,讀之有聲,是帶抽象性質的形象,而不是具體描繪現實中某一事物的形象。因此,書法藝術的抽象性就在於它既同現實中各種形態結構有類似的地方,又不是現實中某一事物的形態結構的直接描摹,是無形與有形的統一,是不象形與象形的統一。

書法藝術的抽象性,決定了它在反映現實事物的形態美方面,比其它具體描摹某種現實事物的藝術有更加自由的天地。比如,比繪畫、雕塑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能夠使人們聯想到許多事物共有的某種美。比如欣賞一幅剛勁有力的書法藝術作品,你可能會聯想到青松的蒼勁、山峰的巍峨……它是一幅具體的書法作品,卻反映了多種事物共同具有的某一美的形態。因此,可以說,書法藝術是具體中的抽象,抽象中的具體。

三是表情性。書法藝術浸透著書法家的思想感情,反映著作者的品格情趣,是一種表情的藝術。好的書法作品必定傾注著書家的內心情感——喜悅、悲哀、歌頌、譴責……比如,宋陸遊作的《題醉中所作草書歌》,就抒發了作者在那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的強烈的愛國感情:「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塑,勢從天落銀河傾。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作者那借酒助興、盡忠報國的宿願,欲試無路的悲憤都傾注到書法之中了。民族英雄岳飛所寫《還我河山》的草書橫幅,酣暢淋漓,峻峭挺拔,大氣磅礴,真是義憤之情溢於筆端,抒發了他那立志收復河山,洗雪國恥,浴血戰鬥,身先士卒,「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偉大胸襟和崇高志向。

中國書法藝術是一座美的寶庫,你會在這裡面獲得無窮的美感的。

書法的布局與章法(轉載)

書法中單個字的好壞固然重要,但從一件作品的整體來說,字的排列與組合必然居先,這便是章法。

從古而今,所出現過的章法大約有六種:

一是有行有列式:

這種章法無論縱向(行),還是橫向(列)都字字相對,布若列兵。甲骨文中就已有了這種章法形式,西周《虢季字白盤銘》也是這種排列,後來的刻石碑板中應用更多。這種章法,利在整上規範,弊在易板不活。故需注意字與字間要有神態呼應,姿態俯仰(行氣),還要有用筆的轉承呼接,務使通篇形離而神聚。

二是有行無列式:

這種章法能使一行之中書寫自如,而不考慮橫向(列)是否相對,但由於保持著行距,整體上仍能清晰,可以說是齊整與隨意的完美結合,因此在實用中這種章法形式也最為常見。在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及草等各種書體中都有使用

。這種有行無列式,行氣表現的特別重要。尤其在行草之中,由於字的動感增強,使字常常出現左右、高低、大小等不規則的位置及形體變化,為了不是一行之中或行間的連貫性受到影響,就必須一則注意守好一行內應有的中軸線,使字的變化不離其中,前左後右,上斜下正;二則控制好筆勢的承接與行與行間字型筆畫的相互爭讓照應,使筆勢貫通,首位一氣。

三是無行有列式:

字數在三、四左右的名言、警句、匾額或字數更多的橫標等,多以單列方式書寫,方向通常從右至左(其它章法形式也一樣)。

四是無行有列式:

這類章法多見於大草或狂放一派書風中,其實本來有行,由於強調情緒的宣洩,放縱書跡線體的穿插運動,使行與行間的嚴格區分消失,使作品整體上構成了一種無行無列的線流板塊。唐代懷索、明代徐渭、詹景風等人的作品中最易見。

五是獨字式:

這是中國書法很有特色的章法形式。通副只一字,往往作為訓言或銘言,仰或純作為一種書作的欣賞。獨字式不再有更多的字作為相互補救(只有落款等少數文字,即使字多也只是小字),因而要使一字能成為作品,除了字本身要受看外,字型與紙型的配合都很重要,題款的位置與形式自然不能放鬆。

六是對聯式:

對聯又稱一聯,起源與五代後蜀主孟

詠在寢門桃符半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宋時將這種形式推廣用於楹柱之上。從文詞上講,字數不限,但左右兩個條幅,在章法上,體制上必須一致。也是一種傳統味極濃的書法樣式。

以上六種主要章法形式中,還有一個貫穿其中的問題必須談到,既字距與行距問題。大致更根據需要又有四種基本情形。一,行距寬於字距;二,行距窄與字距;三是行距等於字距;四是無行距字距。

六種章法形式是就是章法的內質而言的,在外部形式上還有根據用途的不同而又有多種,比如條、屏、扇面、長卷、橫幅、中堂等等。其實內部形式並沒變花,只是書寫時要結合好具體書寫面積的形狀,如圓方扇形條形甚至不規則形等。

再有一個與章法相關的問題就是落款與鈴印。落款依作品的不同形式而定,要領在於呼應正文,輔助正文,使作品章法上更為完整,古不可以賓代主,款強文弱。如正文書寫已比較完整,就不能強為大量寫款,只作窮款。寫款與正文所用字體也要相協調,一般寫款以楷、行書為宜,如正文是篆、隸書、落款也可用篆、隸書,但其它書體的落款則不宜濫用篆、隸書、以免不協調,也有礙款文的清楚。如果自己作書是為了鑒定考據或其它說明、感想等目的,落款時就不用「**書」的方式,而可寫作「**識」,「**記」,「**題」,「**撥」等,也可只落自己姓名。如帶有恭敬之意或晚輩對前輩的謹敬,可用「**署」,「**謹署」等

書法用印主要有名著,閑章兩類,閑章又有引首章,壓角章位置比較固定,閑章是根據作品需要作為補空之用,位置較為自由,但除收藏性質外一般很少在正文中鈐印。

一幅書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題款和印章三個方面的內容。正文是要寫的主要內容,是作品的主體。文章詩詞,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為書法作品的內容。題款是正文之外的說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題目,出外,書寫的時間、地點,書寫者的姓名、字型大小、齋號,所贈對象的稱呼、姓名等等。這些內容並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寫上。題款內容的多少要視作品的具體需要而定。題款的內容有的寫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寫在正文後面,叫下款。象所贈對象的姓名,稱呼這樣的內容應該寫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書法作品中所蓋的印章,從內容來分,有名號章和閑章。從所蓋的位置來看,有迎首章和押腳章。蓋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蓋在正文和下款之後的叫押腳章。印章在書法作品中主要起點綴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過多,一般是一至三方為宜。正文、題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機構成部分。在創作時,必須統籌安排,使三者構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


推薦閱讀:

一生工書法,從未棄筆硯——孫墨佛先生書法欣賞
【書法】質 感
書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八)元明時期六大高手
書法視頻大全(三)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