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特刊||孫為之《我對格律詩詞創作的一點體會》
今日導讀
應廣大文學愛好者要求,《原創純文學》平台擬邀請著名作家、詩人將就文學創作與心得體會在微信群里不定期與大家進行交流。
本文為作者應了了之邀而作,孫為之先生一直致力推崇傳統文化,業餘時間熱衷於格律詩詞創作、典籍評註等。本期為12.2(晚8:00-8:30)在平台微信群里與諸多文友的交流稿,非常感謝孫為之先生對平台的支持,在百忙之中擠出半小時與大家進行交流。
《普味齋詩詞選》(孫為之)
作者簡介:孫志勇,字為之,筆名豫見。道微書院創始人,江西道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新征程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諮詢師,贛南師範大學商學院企業兼職導師,和中國學館經營顧問。長期從事企業管理諮詢以及文化創意工作。喜登山、樂訪勝,推崇傳統文化,業餘時間熱衷於格律詩詞創作、典籍評註等。出版著作:《普味齋詩詞選》(專著)||《企業創造幸福》(合著)。
我對格律詩詞創作的一點體會
——孫為之
各位群友好!了了群主好!兆軍兄好!
我是道微書院的孫志勇(為之)。很高興和大家相識相聚在原創純文學平台。群主要我為大家分享一些詩詞創作的經驗,實在是受寵若驚!我只是一個詩詞愛好者,或者說古典詩詞的粉絲,雖然也創作過一些格律詩詞,但要談經驗、講技巧,那還相差甚遠,充其量有些心得體悟,和各位群友交流一下,也期待得到群里方家的指點!
首先,關於格律。既然是格律詩詞,當然得符合格律的要求,無外乎平仄的講究,不然就不能標註格律詩詞了。
關於近體詩的十六種格律(不含仄韻),以及各個詞牌格律,網上都有,也有專門的書籍,大家隨時可以查到。
稍微深入點,可關注一下孤平、失粘/失對、合掌、三平尾、三仄尾等所謂詩病,以及拗救等等,在網上也很容易找到。
其次,關於用韻。創作格律詩詞,對韻部要熟悉。雖說現在信息發達,隨時可以查到,但對各個韻部還是要有一定的認識,《平水韻》、《中華新韻》,至少不要竄了。
我個人一般詩用《平水韻》、詞用《詞林正韻》。
再者,關於語言。評論家常講:寫詩要用詩語,填詞要用詞語。但究竟什麼是詩語、什麼是詞語,目前基本沒有標準定義,似乎只是概念上的東西。
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句話:詩言志,詞言情。
我個人的理解:它不單單是講詞語特色,如所謂的雅言,更關乎詞性、語法和節奏。
詞性:虛實、名動形量、副介連助,首先要能分清;什麼情況下用形容詞、副詞,什麼情況下用動詞、名詞,甚至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等,還要有講究;
語法:由於字數限制,詩詞用語務求精鍊,在語法句式上經常會有些特殊處理,如倒裝、省略,而不能簡單套用白話文的主謂賓定狀補,總之在一般行文的邏輯上有些突破;
節奏:一二為主,比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分別是二一二、二二一。我叫它二進位,呵呵。當然也有三的,但是比較少,且是跨節的,如相見時難別亦難,二十四橋明月夜。
詞的句式更複雜,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字句,乃至八字句、九字句,但節奏亦類詩句。
我曾經對詩詞的語言有個比喻(可能有些狹隘),也趁此機會,給群里的方家指點:即,清晰的感覺,模糊的視覺。比如,常見的雲山,松風,煙柳,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象?怕難以再具體描繪,但感覺中又好像真實地存在著。
有些專家曾從「體性」的角度分析過詩詞的語言特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
又再,關於誦憶。知識要積累,唯有讀和背。我從初中到高中背過《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明詩三百首》,後來又背了《成語詞典》,可惜《新華字典》沒背完。當然現在都忘了。
後來又陸續讀了些專輯,以及詩話、詞話一類的書籍,如《唐五代詞選》、《納蘭詞》、《人間詞話》、《白雨齋詞話》、《詞學通論》、《滄浪詩話》等數十種,尤其是一些詩話詞話,對創作詩詞很有幫助。
以上幾點,可能有點套話,但也是基礎。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創作思路:
一、有感而發。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從事詩詞創作近二十年,但作品寥寥,至今也不足200首,原因就是不為寫而寫。無感則不發。
我在《普味齋詞話》里也有類似表達,如:「靜安先生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至論也。今人雖知其理,卻不知景必應時,情須隨意,方為自然。合乎時令,發乎性情,乃有神來之筆,故佳句多偶得。無病呻吟,則失之矯矣。」
「為詞之要,唯在真實自然。我之當下情感,乃真實也;他人之情感,則隔矣。我之眼前景物,乃自然也;過眼之景物,則虛矣。如夏之頌雪、梅者,冬之詠蟬、蛙者,豈非與夏蟲語冰乎!」作詩也是這個道理。
二、借境生境。有個成語叫「借篷使風」,藉助他人之力的意思;我也造了個詞語,借境生境,可能有點生澀。也就是說,當有了感覺想創作時,若暫時還不能流暢地進行表達,則找一些古人相似名篇反覆吟誦,藉助名家名作的意境,這樣多少會增加些靈感,或者拓寬創作思路。
比如,拙作《望岳》的創作過程,誠如序所言:近日頗思高山,憾無暇登臨。尋杜甫之《望岳》,讀而有感。「天高連疊翠,岩峻望崔嵬。溪曲因峰轉,梯懸倚峭回。奇兮靈物出,壯矣謝公來。何嘆前賢跡,心堅吾可追。」
三、收集斷句。大家或許也會有同樣的感受,有時會忽然想到一些類似詩或詞的句子,但是前後不能連貫,一時也難以繼續創作。此時我一般會專門把這樣的句子收集記錄下來,後期創作可能會用到。
舉個例子,拙作《秋江即景·其二》:「夕煙繚繞起霜叢,鴻影依稀下碧空。最喜江南秋好處,芙蓉花底一襟風。」「芙蓉花底一襟風」句,即得益於斷句,其實這句是今夏偶得,且非芙蓉,而是紫薇,當時於江畔見紫薇於風中搖曳,忽得句「紫薇花底一襟風」,可惜後來一直沒有再創作,便移植到芙蓉了。
四、由句到章。我在《普味齋詞話》里有表述:「余為詞,常先有句,而後擇腔。大凡情意,乃發乎心境。感乎其景,入乎其境,乃有所發,然後得句,句得而後擇腔。」
可能有些人會問,寫文章時老師一直教的是先謀篇,即先有整體後有局部。這當然是沒錯的,雖說是先有句再有章,但是那個「句」,一定是「詩眼」、「詞眼」,它決定了詩詞的意境,其實也等於先謀篇了。不是隨便一句,就能前後鋪排成一首作品。
以拙作《浣溪沙》為例,詞曰:「過盡清明愈思家,憑高望處畫闌斜。迢迢客路柳煙遮。十里樓台飛燕子,一溪風雨落桐花。幾番魂夢斷天涯。」
其實我最初只是在清明前後看到桐花,正好下過雨,便想到一句「一溪風雨落桐花」,然後對上了「十里樓台飛燕子」,忽然覺得有《浣溪沙》的味道,便依此調作了前後延展。為何說這「一溪風雨落桐花」就是詞眼,因為個人對桐花有一定的情結,不在此贅述。
五、堅持寫序。很多詩詞前面會有類似散文的小序,如東坡《水調歌頭》、《洞仙歌》等,白石几乎篇篇有序。
有時候,光看小序就大致明白了作者創作的時間、地點、緣由,甚至當時的心境,起著導讀的作用;甚至也是同時在營造一個意境,啟示讀者。可以說,小序和詩詞本身渾然一體,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我個人堅持寫小序,寫序的過程也同時是整理思路的過程。
六、反覆修改。好詩不厭百回改,「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詳了。
由於進行詩詞創作時,靈感稍縱即逝,為了不打斷思路,難免有些字句是湊合用的,不妨先用,但整篇寫完要立即改。甚至改完還要再放放,冷靜冷靜再改,直到完全滿意。
《金粟詞話》里有一句話:「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便率易無味。」這個追琢,怕也是反覆修改、錘鍊琢磨的意思。他的意思要錘鍊琢磨達到類似自然天成的境界,要求更高。
好句經得百家吟。若有條件,用方言反覆誦讀,效果更好。我愛人是客家人,很多時候我會請她幫忙用客家話讀讀,要是她感覺順口,節奏還行,就留著,不行就再改。
七、從易到難,宜熟忌生。就像幹活,從容易的、自己熟悉的干起。
比如作詩,關於難易程度,通常的說法是,七律難於五律,五絕難於七絕。有人從易到難排過序,七絕、五律、七律、五絕。我個人較認同這個排序,對初學者也算是一個指引。
填詞的話,要熟悉幾個詞牌,最好把格律背下來,並記住幾個名篇,盡量反覆填,熟能生巧。千萬不要想著填遍所有詞牌。具體可先填小令,再慢慢接觸中長調。
八、關於鍊字、造境,也有些尤其要注意的地方,咱們以後再談!
最後,說明一點,本次分享均以拙作為例,主要考慮到:一者自己的創作過程自己最清楚,所謂「得失寸心知」,溝通起來更真實;二者前人名篇名句已被分析得很透徹了,也不容我再「狗尾續貂」。當然群里也有一些大家,如伯衡老師、通明老師、德清老師、王瑩老師、姣蕊、晏紫,都有不少高水平的作品,但是未經授權,也不敢貿然評價或引用。尚請各位諒解!
創作本無定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上只是個人對格律詩詞創作的一些淺薄的體會,讓大家見笑了。
由於時間關係,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祝願各位群友創作愉快!多出佳作!祝福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也祝願本群興旺發達!謝謝!
公告:
文朋詩友大家好:
推薦閱讀:
※史晶歆:身體創作談
※閻連科:神實主義小說的當代創作——中新網
※想想就覺得不可思議
※談談詩歌的創作
※論當代書法創作中的視覺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