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是惟一標準(讀書管見)

張健《 人民日報 》( 2011年05月24日 20 版)日前,某教授發微博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他對學生的要求是「40歲時沒有4000萬的身價,就不要說是我的學生」。此言一出,立刻在網上引發了「讀書人應不應該以貧窮為恥」的爭論。在我看來,這位教授的話語,偏頗處在於把錢財當作了衡量學生的惟一標準。他的話折射了兩個需要辨析的問題:一、能否只以物質財富的多寡來衡量讀書人?這是衡量標準的問題;二、讀書究竟為了什麼?這是讀書目的的問題。能否僅以物質財富的多寡來衡量讀書人?如果我們翻看歷史對讀書人的評價,就可看出,衡量標準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有的人學而優則仕,或兼濟天下,或造福一方,即便沒有多少錢財,人們也認為他們是成功的讀書人;有的人勤於著述,留下了彪炳史冊的鴻篇巨作,即便家徒四壁,人們也認為他們是成功的讀書人;有的人廣收弟子,傳播思想,讓自己的理念影響了歷史,即便畢生流浪困窘,人們更認為他們是成功的讀書人;還有的人為了堅守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甘受清貧,不為五斗米折腰,人們也認為他們是成功的讀書人……反觀僅以物質財富的多少來判定一個讀書人是否成功、是否恥辱,顯得多麼片面與偏執。讀書究竟為了什麼?目的似乎很多,有人追求千鍾粟、黃金屋,但是我們聽得更多的,是為「修身養性」而讀書、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如果掙錢不是讀書的惟一目的,為什麼要用物質財富來作為衡量讀書人的惟一標準?顏回畢生貧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但是,孔子非但沒有因此不認這個學生,反倒視顏回為得意門生。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讀書人的根本追求,首是崇德,而非逐利。這不是說,讀書人就應該遠離財富,終身貧窮。追求財富並沒有錯,如果讀書人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獲得自己的豐足,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而是說,萬不能僅以個人財富多寡論成敗,因為在讀書人的追求裡面,品德與擔當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如果一定要評價讀書人,也應該先論品行,再勘才華。有句話說得很精闢:有德無才是凡品,有才無德卻是危險品。自古以來,人們交口稱讚的,都是有品行、有道德、有氣節的讀書人,鄙棄的卻是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讀書人。因為古人很重視一種健康社會風氣的涵養:尚德而輕利;尚社會擔當,輕個人鑽營。他們「教民以德」,希望以此來倡導人們懷抱更高的理想去讀書做人。如果社會大力鼓吹以錢財作為衡量讀書人的惟一標準,那結果可能會是,人人都痴迷於金錢的追逐,最終把金錢標準論無限制地泛化,使金錢成為取捨一切的標尺。報紙上曾有報道,有人失足落水,呼喊求救,千鈞一髮之間,船上的人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蹲下來跟落難者談救人的報酬。不知道讀到這樣的報道,人們心中會作何感想?如果這樣的風氣在社會上蔓延,那麼,一個健康向上的社會就不可能建成,相反,一個冷漠無情、一盤散沙的社會局面就會向你我逼近。教育的大門是向大眾開放的,評價的標準也不能定得過於偏執。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是出於鼓勵學生的初衷,也不宜公然宣稱以財富作為惟一標準來衡量學生。而且,在拜金主義已被過分放大的今天,我們更需明確:金錢不是考量一切的標準,更不足以用來評判讀書人的成敗榮辱。
推薦閱讀:

太極拳唯一的鑒定標準
女人心目中 男人成不成熟 就看這3個標準
衡量好書的標準是置於書架是否有人想偷丨書訊(16年第5周)
第21講:什麼樣的俯卧撐才算得上是標準俯卧撐
肥胖新標準

TAG:財富 | 標準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