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與策略

2008-11-04 11:13 閱讀(1965)評論(5) 語文教學是一種本土文化的傳承,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編者選取了不少負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學中,我們從發掘教材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幫助學生找尋文化之根,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此,我們嘗試的策略是: 一、識字教學趣為先 漢字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和風俗習慣等諸多文化因子。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站在「認識漢字就是了解漢字文化」的高度來解讀凝集在漢字上的文化信息,進而深入淺出地組織教學。由於漢字文化博大精深,過多、過深的拓展有可能會降低識字效率,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在識字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要注意科學化,從兒童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特點出發,積極探尋有利於學生感受異彩紛呈的漢字文化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是:一趣味學字,感受古人的造字規律。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等之分,但對於初入學的學生,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我們採用的是興趣學字法。如教學「山」字,在認真書空它的筆畫筆順時,讓學生聯想到「山」的連綿起伏;看到「水」字時就引導學生想像流水潺潺,連綿不絕的景象;看到「田」字就聯想到一塊塊長滿禾苗的整齊的田地。從而讓學生體會象形、形聲、會意等構字規律。?二趣味解字,了解古人的造字過程。課堂上給學生講一些關於漢字的小故事,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走進漢字文化。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 ,「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隻「豬」。為什麼呢?其實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這樣一想,原來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等學生識字多了,就引導學生找規律:如漢語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反映,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這樣的學習,不但使學生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進而感悟到漢字所蘊涵的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二、閱讀教學——一篇帶一本 在中高年級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不少名家名篇,名著選段,如涉及到四大名著的《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選自《世說新語》的《楊氏之子》,選自《儒林外史》的《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選自《史記》的《將相和》,選自《戰國策》的寓言兩則,選自《古代神話故事》的《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這些名篇、選段是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引子,學習這類課文,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篇帶一本」。操作流程如下: 1、課前初步閱讀:如學習《草船借箭》前,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重點關注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通過細讀描寫諸葛亮的重點章節,了解諸葛亮的智謀,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課堂討論探究:在每個學生都對文中主要人物諸葛亮的基本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課堂的討論探究就顯現出參與的廣度、深度和獨特的角度。如課例研討中,在學習第一部分時,就有學生提出:諸葛亮明知周瑜的險惡用心,為什麼不戳穿他,而是用自己的智慧讓周瑜自嘆不如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以 「假如我是諸葛亮」為話題,來揣摩諸葛亮當時的心理,從而體會到諸葛亮顧全大局,想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的一片苦心和對於劉備、對於蜀國的一片拳拳之心。另外,由於有了課前的閱讀鋪墊,課上生成的問題也不少,如: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些知識是從哪兒來的?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可三國風雲人物中,諸葛亮卻名垂千古,其原因何在?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什麼六次北伐均未成功?諸葛亮無所不能,為什麼他所輔佐的蜀漢政權最終落得滅亡的結局?課堂上這些懸而未解的問題成為師生課外閱讀的原動力。 3、課後拓展閱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師生不僅共同研讀了《三國演義》,還就《三國志》《諸葛亮傳》等書籍進行了比較閱讀,歸納總結了諸葛亮的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有的班級還藉此機會研究了《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分類整理了《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詩詞、對聯、歇後語等內容。 通過對典型課例的研討,我們發現「一篇帶一本」、三步走的閱讀教學方式,使教材變得厚重,教學充滿了張力,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認知結構都有很大幫助。今後我們還將嘗試其它的「連帶式」閱讀方式,如:一篇課文帶一位作家的作品閱讀,一組課文帶一個主題的專題探究等。通過「連帶式」閱讀,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情。 三、詩詞教學——一首帶一類古典詩詞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種重要文體,可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有人甚至說古典詩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DNA。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現行語文教材中,每一冊都分主題、由淺入深地編入了古典詩詞,如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描寫春景的詩,蘊含深刻哲理的詩,描寫童年生活的詩,詠梅詩詞等。對於詩詞教學,我們提倡教師學一首帶一類,具體策略是: 1、課前查閱資料。如教學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課前讓學生猜一猜古今送別詩究竟有多少,然後告訴學生:《唐詩鑒賞辭典》中稱「不計其數」,從先秦《詩經》到兩漢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詞元曲以至明清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廣泛搜集送別詩,並和家人朋友探討一下送別詩產生的原因。搜集、查閱資料的過程,正是步入詩境的前奏。 2、課上散點滲透。古代送別詩的四大意象:水、柳、酒、月,這兩首詩就涉及到了三個,這三個意象就可以作為課堂上傳統文化的滲透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是千帆競渡,可是李白卻「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不盡的又是什麼呢?是滾滾的長江水,是對孟浩然的無限思念。在理解了詩句後,老師再告訴學生,唐人寫送別詩,往往寄情於水,你們知道的有哪些詩句呢?由於在學校開展的詩文誦讀活動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看到這個信息,他們會很自然地想到李白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劉長卿的「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這樣的離別名句。再如 「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字,「楊柳」自古以來便是依依不捨的離別象徵,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描寫。漢代,在長安的灞橋送行時,常須折「柳」相送,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的詩句。以此為生髮點,引領學生一起吟誦像「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這樣的千古名句,以詩解詩,更好地感受了古人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寫法。第三個滲透點是寄託著濃情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麼,元二即將遠去塞外荒漠,王維的這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酒,又是一杯怎樣的酒呢?結合詩境,展開討論,師生共品這一杯杯傷感的、留戀的、壯行的、祝福的一言難盡的酒。三個意象的拓展讓學生走進了古人的離別境界,也意識到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情的民族。 3、課後專題拓展。親人之別,友人之別,情人之別,課後組織學生分類積累,專題探究。通過研究,學生會發現,別離詩雖展現的都是摯情,但境界各異,而這要根據雙方的關係而定。情人之間的離別大多是斬不斷理還亂的情絲。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這是情人強顏歡笑的送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是情人纏綿悱惻的離別。親人之間的贈別則是平淡之中見真情。如《詩經·邶風·燕燕》:作者送妹遠嫁,雖然萬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反覆的叮嚀;再如《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手足之情、親子之情表現得委婉、含蓄。通過對比,學生還會發現,友人之間的贈別詩不像前兩類詩那樣沉湎於纏綿感傷的情緒中,它呈現的是一種宏闊的境界。如王勃的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陸龜蒙的「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一改先前的小兒女態,抒寫的是大丈夫的情懷。通過三種不同的別離,學生體會到了,同寫離情,卻是別樣的境界,別樣的情懷。 學一首帶一類,這種大容量的信息呈現方式,和貫通古今的主題積累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澱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四、語文園地——學一項拓展一項 通過調查了解,我們發現每冊的《語文園地》中,都系統編排了古詩名句、成語、名言警句、三字經、對子歌、農諺、對聯等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無論對於學生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對於這些內容的教學,我們的做法是學一項拓展一項。如十一冊《回歸拓展三》中的「日積月累」,安排的是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收錄了《老子》《論語》《莊子》等誠信方面的格言警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了課本上原有的五則格言警句的基礎上,課下再搜集先賢留下的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軼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拓展了視野,由點及面。《曾子殺豬》、《一諾千金》等故事,讓學生看到了古人「誠信」的美德,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以上只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一些嘗試,如何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進而內化在學生的基本素養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能綻彩流芳,是我們今後將為之努力的目標。
推薦閱讀:

黃刺魚有哪些烹飪方法及其營養價值?
胰島素泵基礎率設置和精細調整方法?看這一篇就夠了
西餐禮儀——不可不知的刀叉正確使用方法
取用定格的原則與方法
教你定膽95%以上的選號方法

TAG:文化 | 策略 | 傳統文化 | 傳統 | 方法 | 語文 | 教學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