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塔的建築形態分類
中國古塔的建築形態分類
中國古塔從建築形態上來分,大體可分為:1.樓閣式塔、2.密檐式塔、3.亭閣式塔、4.組合式塔、5.無縫式塔、6.金剛寶座塔、7.寶篋印經塔、8.造像塔、9.五輪塔、10.藏式塔、11.幢式塔、12.異形塔。
印度的佛塔傳入中原後,與我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相結合,衍生出形態各異、多姿多彩的中國古塔。
1—山西應縣·木塔
1—樓閣式塔
這是我國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這種塔的每層間距相近且比較大,一般每層都設有券門(拱門)或假門,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高層的樓閣。塔身內部一般是空心的,設有磚石或木製的樓梯可攀登。很多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在每一層塔身外部都設有環形走廊平台及欄杆,可供人們登臨遠眺。另外有的樓閣式塔在第一層有外廊(也叫「副階」),外廊加強了塔的穩定性,也使其更為壯觀,並且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沖刷,提高了塔的壽命。樓閣式塔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的古塔類型。廣義來說,還包括一些仿樓閣式的小型塔
樓閣式塔是我國古塔的主流建築,在南方比較常見。現存著名的樓閣式古塔有陝西西安大雁塔、山西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廣州六榕寺花塔、上海龍華塔,和河南開封祐國寺琉璃塔(開封鐵塔)等。
2—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2—密檐式塔
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而演變來的,多為磚石結構。這種塔的第一層(底層)很高大,設有門窗,有的雕刻佛像或佛經故事;而第一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則特別短,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檐與檐之間不設門窗,因而叫做「密檐」。塔身內部多為實心,也有空心,但大多不能攀登。從南北朝到宋金時期,密檐式塔在我國北方地區非常流行,現存的密檐式塔也多分布在北方,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很少再建造密檐式塔了。廣義來說,還包括一些仿密檐式的小型塔。
現存密檐式塔的數量僅次於樓閣式塔,且二者加起來則佔了我國現存古塔的絕大多數。現存著名的密檐式塔有陝西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寧寺塔等。
3—江西宜豐·洞山良價塔
3—亭閣式塔
這種塔可以看作單層的樓閣式塔,實際上它同時具有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築的特徵,外表上如同中國式的亭閣頂上加了個印度式的塔剎。亭閣式塔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設立佛龕,安置佛像。早期亭閣式塔為木質結構,後來被磚石所取代。最初亭閣式塔只是為了供奉佛像,後來由於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於修造,曾經被許多高僧們所採用作為墓塔。
現存的亭閣式塔不多,主要有山東歷城四門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師塔、甘肅敦煌木塔,山西運城泛舟禪師塔等。
4—甘肅蘭州·白塔
4—組合式塔
這裡所說的組合式塔,指的是漢藏組合,即一座塔上同時包含了漢式佛塔(樓閣、密檐、亭閣)和藏式佛塔(覆缽、相輪)的風格和特點,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上部為漢式塔,下部為藏式塔(上漢下藏型);另一類是下漢上藏型。上漢下藏型極少,下漢上藏型相比之下較多,不過二者合計估計最多二、三十座左右。由於造型特別,存世極少,很多組合式塔都是珍品。
個人認為這類塔大都不是建造者的本意,而是經過後世修改的,對於「下漢上藏型」塔,即最初建造時是一座漢式佛塔,後來塔身上部損壞了,在重修的時候因某種原因在其上加了一個喇嘛塔頂。例如雲居寺北塔,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組合式塔之一,下為平面八角兩層樓閣式塔身,上置巨大覆缽及相輪,高度超過30米。根據《白帶山志》(傅濤),「蓋遼時重建之塔五級,其上三級不知何年頃頹,而塔頂螺旋狀者,則明初建耳。」說明原遼代塔為五級樓閣式,後來上三級損壞,明初重修時改建為喇嘛塔。又如獨樂寺白塔,遼代塔在內部,現存外殼為明代重砌。而朝陽的雙塔寺雙塔,根據「朝陽史志辦」提供的資料,其上部的覆缽造型為清代重修時改建。當然也不排除有某位獨具匠心的建築設計者一開始就把塔造成這種漢藏結合體,但這決不會是主流。
5—江西宜豐·亦葦岸禪師塔
5—無縫式塔
我國塔中有一種塔,至今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塔的形象,是在基座上安放一個圓形塔,塔體無縫,其構造可謂簡單之極。對這一圓形無縫塔體,有的認為是一個大圓球,有的地方徑稱其形象名曰「蛋塔」或「印塔」,也有提及這種塔的人稱之為「窣堵坡」,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名詞。
不過我國這類塔,與印度的窣堵坡式完全不相同,它已經中國化了,故稱其為「中國窣堵坡」式塔較為恰當,且能與印度之「窣堵坡」塔相區別,免得造成混亂。
這類塔的特點,主要是沒有塔剎,也沒有十三天(塔脖子),全塔突出窣堵坡;其圓形球體雖與喇嘛塔之塔體相似,但不能認為是喇嘛塔。
6—內蒙古呼和號特·慈燈寺塔
6—金剛寶座塔
這種名稱是針對它的自身組合情況而言的,而具體形制則是多樣的。它的基本特徵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於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中國雖然在隋代的敦煌壁畫中已有出現,但實例只見於明朝以後。
由於金剛寶座塔結構複雜,建造繁瑣,耗資巨大,因此建造的數量比較少,現存的更加屈指可數了,著名的有北京大正覺寺(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等。
7—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宮的金塗塔
7—寶篋印經塔
寶篋印經塔,俗稱阿育王塔。另由於這些塔表面鎏金,因而也稱金塗塔。篋,即箱子,盒子;印,堅固不朽;經,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唐代高僧不空譯,為密教三大咒語之一。此咒語共四十句,佛經上說書寫、誦讀此陀羅尼,或納入塔中禮拜之,能消滅罪障,免於三途之苦,壽命長遠,得無量功德。其實阿育王塔並非等同於寶篋印經塔,前者是古印度阿育王時代所建的塔形,具體形制已無從知曉。而國內現存的古塔中,名字叫「阿育王塔」的,均不屬於寶篋印經塔,比如山西代縣阿育王塔,江蘇連雲港海青寺阿育王塔,浙江寧波阿育王塔等。
這種塔的主體造型就是一個方形塔身,大部分為單層,少數為兩層或多層;下部有須彌座,上方四角做出山花蕉葉,中央為一覆缽,上立相輪桿剎。有些實例中,省略了位於四角的山花蕉葉。有學者認為,寶篋印經塔保留了很多古印度佛塔的特徵。
寶篋印經塔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塔,均為石制或金屬制,多為中小型,數量較少。五代至兩宋時期發展比較興盛,現存的遺迹絕大部分在南方沿海省份,尤以閩浙地區最多;長江以北極為罕見。實例福建仙游會元寺塔等。
8—安徽蒙城·萬佛塔
8—造像塔
造像塔種類很多。建成一座塔有一個或幾個佛像,有的塔在塔身上雕刻佛像,也有在塔的局部雕刻佛像的,亦有兩者兼而有之的,這些塔都叫做「造像塔」。我國造像塔的代表有:安徽蒙城萬佛塔、安徽潛山覺寂塔、河南開封天清寺塔等。
9—江西宜豐·希運祖師塔
9—五輪塔
五輪塔起源於密教,所謂五輪,指宇宙五大要素,即地、水、火、風、空。五輪塔即以這五部分組成,理論上標準的造型為(自下往上):方形塔基(代表地),球形塔身(代表水),三角形華蓋或塔檐(代表火),半圓形剎座(代表風)和寶珠塔剎(代表空)。由於五輪塔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球形塔身,因此又俗稱球形塔。從現存的歷代五輪塔實物來看,基本上都是這個規律,只是細節上有所差別。例如塔身有些是一個標準的球型,有的是橢球,還有的是上寬下窄的覆缽型;有些塔身中央辟門,內部供奉佛像。塔座大部分也不是正方形,而以六角形和八角形為多,並採用了須彌座的式樣。塔剎有些是寶珠形式,另一些為相輪形式。但無論細節如何變化,其代表的佛教意義都是相同的。
最早的五輪塔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大約在唐代密宗盛行之時已有建造,惜此時的五輪塔均已不存。國內現存最早的五輪塔實物是五代時期建造的,歷經兩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綿不斷。多分布在中原、閩浙、贛北,尤以浙江沿海地區最多,其他地區比較罕見。
有些資料將五輪塔和藏式覆缽式塔(喇嘛塔)混為一談,其實這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五輪塔起源於漢傳佛教的密宗(漢密,或稱唐密,於唐玄宗時期傳入中原),而喇嘛塔屬於喇嘛教(藏傳佛教,或稱藏密),完全是獨立的兩個體系。而且目前發現建造五輪塔的地區都是漢傳佛教的地域,基本上沒有喇嘛教的市場。
另外關於五輪塔,還有兩個值得一提的發展。一個是在浙江的許多五輪塔,其華蓋部分做得非常精緻,塔檐之下做成仿木斗拱的式樣,別具一格;另一個是五輪塔隨佛教傳入日本後,也得到一定發展,日本的佛教徒建造了大量的五輪塔,其中很多都保留了下來,成為唐代文化在異域傳播的珍貴遺產。
10—青海湟中·塔爾寺過街塔
10—藏式塔
藏式塔,又稱覆缽式塔、寶瓶塔、喇嘛塔。多分布在藏傳佛教(喇嘛教)傳播的地區,其外形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原始形制。塔的下部是一個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圓形或圓柱形的塔身,其上為須彌座承托的一圈圈向上收縮的細高的塔頸,即為相輪;相輪多為十三層,因此俗稱「十三天」,也有少至五層或多至二十二層的,相輪頂部有的還設有華蓋。塔身一般刷成白色,代表佛教的純潔,顯得素雅莊重。
藏傳佛教雖然歷史悠久,但金代之前一直在漢族地區成不了氣候,直到元代由於統治者的支持才確定了主導地位,到清代亦成為國教,盛極一時,目前發現的藏傳佛塔基本上都是元、明、清這三個朝代的。分部地區多集中在遼寧、內蒙古、北京、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即藏傳佛教的活躍地區。
除了佛塔之外,元代以後的僧尼墓塔也多採用覆缽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南方的一些文峰塔也採用了覆缽式造型,如湖北鍾祥文峰塔。
覆缽式塔中有一種特殊形式——過街塔(塔門),塔建在一個高大的基座上,基座上開有門洞可通行人甚至車馬。其用意在於宣揚佛法,人每從塔門中通行一次,便是拜了一次佛,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拜佛,很多過街塔都修築在交通要道上。
藏傳佛教在元、明、清代很盛行,現存的覆缽式塔基本上都是這段時期內建造的,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北京北海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青海湟中塔爾寺菩提塔等。
廣義上來說,還包括緬式塔。
11—江西上栗·甄叔禪師塔
11—幢式塔
我國佛教寺院有經幢的設置,所謂經幢是用石材製作,形狀猶如是塔的雛形。它力求模仿塔的形象,故有台基、基座、幢身、腰檐、二層幢身、上部腰檐幢頂等。它常在幢身刻以《陀羅尼經》,用以宣傳佛教思想。包括經塔和墓塔,廣義來講,也包括經幢。
12—江西宜豐·千僧塔
12—異形塔
除了以上的類型外,我國還有一些特殊造型的古塔。如廣州懷聖寺光塔,是一座伊斯蘭教塔,外觀是一個高聳的圓筒,具有濃厚的阿拉伯古建築色彩。又如雲南西南部經常可見到的具有南亞建築風格的傣族塔等等。
還有些塔往往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類型塔的特徵。比如天津薊縣漁陽郡塔(獨樂寺白塔),下部為八角三層樓閣式塔,而上半部則是標準的半球形覆缽塔,還有十三天相輪,造型十分獨特。又如北京門頭溝區白瀑寺的圓正法師靈古塔,下半部是密檐式結構,上半部為覆缽式,是密檐式塔向覆缽式塔過渡的典型建築。
這些塔,都可以歸入異形塔的範疇。異形塔中,有一類特殊的造型——花塔。花塔又叫華塔,塔身的下半部和亭閣塔類似,上半部分是個圓錐形,且高度很大,約佔塔身高度的1/3至1/2。圓錐體表面裝飾極其華麗,一般密布著多種小型雕刻,題材包括蓮花瓣、佛像、佛龕、神獸和各種動植物等。整個塔身猶如一支巨大的花束,光彩奪目。
花塔和漢傳佛教的華嚴宗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根據《華嚴經》,在現實世界的最低層有一朵大蓮花,其中包含著無數的世界,稱為「妙蓮花界」,又稱蓮花藏世界或華藏世界。
花塔始建於唐代,流行於宋、遼、金,到元代逐漸消失,因此保存下來的全國只有區區十幾座,著名的有河北正定廣惠寺花塔、北京房山萬佛堂花塔、北京丰台鎮崗塔和山西蒙山花塔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