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紅樓夢》中的三代辯證法_樂禪
[轉載]《紅樓夢》中的三代辯證法 2010-12-28 17:17閱讀: 超贊!超贊!^_^ 原文地址:《紅樓夢》中的三代辯證法 原文作者:汪宏華 領略頂級天才曹雪芹的頂級思維(北京科技大學的紅學講座,有修改)文/汪宏華摘要:《紅樓夢》是一部哲理小說,它與古今之文學、哲學、政治,甚至百門學科都互為貫通,互為成全。本文重點論證曹雪芹用三代辯證法構築了通篇全文,相對不同的辯證法小說存在不同的全與殘的關係。從曹雪芹創立的第三代辯證法可以推斷,前七十五回已構成自足體系。曹雪芹的天才思維令人嘆為觀止。
X要徹底解析金陵十二釵今晚的時間是不夠的,曹雪芹為此都寫了一部書,不過我還是想簡單地說幾句,讓你們領教一下曹雪芹的厲害。從根源上說十二釵都是從英蓮衍生而來,但根據每個人出生的家庭和時代不同,又在「遺傳」的基礎上發生了各式各樣的變異,包括人性立場、正邪氣性、外在脾性等方面的差異。但她們的差異範圍只是在封氏和嬌杏之間,而封氏和嬌杏又處在甄士隱和賈雨村之間。在當時的社會「十二釵」因受性別歧視,都沒有追求功名的資格,所以相對於求假功名的男人來說是清純的,男人如泥,女兒如水。作者對她們整體上是稱頌的態度,所謂「萬艷同杯」、「千紅一窟」。這裡重點談談十二釵自身的相對差異。我們可以先從英蓮推導出元、迎、探、惜四春。英蓮的人生在小說的前四回已發生了四次轉變,其中兩次為虛變,兩次為實變。第一次虛變是元宵節跟隨霍啟出去看社火花燈,在英蓮失落後,霍啟也沒敢回家,逃往他鄉去了,所以甄士隱一家在不知實情時還一直認為她是被霍啟帶走了。他們都相信霍啟是個善良的家奴,甄士隱雖然為女兒的失落而傷心但並沒有往更壞的方面去想。第一次實變是英蓮根本不是跟霍啟走了,而是被惡人拐子搶走了。第二次虛變是英蓮被拐子出賣的時候,先買給了有情有義,善良厚道的馮淵,結果人還沒娶進門,馮淵就反賠了性命。第二次實變是英蓮被惡棍薛蟠搶走了。她之所以成為善惡較量中的犧牲品,除了外部善惡勢力的懸殊之外,內因則是英蓮的正氣、無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為,她的這一氣性和人性立場正是傳承了甄士隱的衣缽,如果她在兩次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積極主動一些,或許能爭取到另一種結局。(如圖1)不過長大後的香菱善於學習,日臻完美,這是後話,暫且不談。小說從英蓮的四次變化進而擴展出了賈家四姐妹,元、迎和英蓮相近,都信奉性善無為的孔孟之道,且為了恪守三從四德,為了做一個對天、地、國、親賢孝順從的乖乖女,都不同程度地情願屈就於現實,情願犧牲自己的清白和性命。所以元春被「不得見人的去處」的醜惡皇帝搶走,迎春被「得志便猖狂」的孫紹祖搶走。元、迎所在的家族比英蓮家高一個等級,所以兩個惡棍也相應高一個等級,皇帝高於薛蟠,中山狼高於拐子。相比之下,妹妹探春和惜春出生在相對更假惡的時代和更假惡的家庭,但她們不是賈雨村式的假儒士,而是秉承著荀子棄惡從善的性惡論,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為。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和性命她們不做乖乖女,相反要叛逆,要與父母、親友的醜惡劃清界限。探春就不願認趙姨娘這個親娘。惜春則對尤氏說:「不做狠心人,難得自了漢」,又如「我清請白白的一個人,為什麼教你們帶累壞了我。」這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女人所能採用的最積極的辦法,所以她們的結果相反,最終探春遠嫁給了一個性冷淡的善人,類似於「厭惡堂客」的馮淵,只是婆家比馮淵的鄉紳之家要高一個等級,相當於賈府的規模。惜春則跟著低一等的人出家了,相當於英蓮與霍啟一同逃往他鄉了。探、惜二人將英蓮的虛變化成了實變。儘管她們四人從氣性本質上說都是正氣,但不同的人性立場和處世態度使她們的個性和遭遇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存在著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幼年階段對立,中間青春階段統一,後面婚嫁階段又對立。四人統一的部分正好合成了小說前七十五回。每人經歷十八九回,非常平均。如第十八回元春歸省並離去,之後的十八回寫平庸的迎春。第三十七回中秋剛過,探春開始思變,「偶結海棠社」,期間經過十九回,至第五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達到頂點。之後的十八回寫惜春,到第七十四回惜春「矢孤介杜絕寧國府」。四春在不同時期短暫開放之後都相繼凋謝。甄英蓮的諧音「真應憐」與「原應嘆息」也完全相同。我們可以發現曹雪芹這種塑造人物的手法很像是量子理論,將無法分身同時做兩種選擇的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繼而再變出四個人。只是還沒有就此結束,緊接著又在四姐妹的基礎上變出了十二釵,每個姐妹各衍生出兩個,每三個人一組。這三個人則是按照氣性差異區分開來。她們的氣性規律是自家的四姐妹為正氣,親戚朋友為正邪二氣同賦,從外面討進來的媳婦為邪氣。而且正邪二氣和邪氣也有四種不同的表現,如李紈、王熙鳳、薛寶釵、秦可卿便分別是看重兒子、權力、金銀、聲色,對應於《好了歌》中兒孫、功名、金銀、嬌妻,只是貪心比儒士稍小。第一組為元春、林黛玉、李紈。第二組為迎春、巧姐(她雖然是自家小姐,但由於是下一代,隨著時代的逐步假化,氣性也發生了變化,為正邪二氣)、王熙鳳。第三組為探春、史湘雲、薛寶釵。第四組為惜春、妙玉、秦可卿。如圖2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氣性是她們最終的氣性,此前存在一個逐步變化的過程。曹雪芹認為人性最初實際是有善有惡的,而且是小善小惡。具體原因需另文論證。除了這十二釵之外,書中還按照出生貴賤分出了其他裙釵。如地位最低的晴雯和襲人出現在金陵十二釵的「又副冊」中,地位高一點的香菱出現在「副冊」中,而這三個階層的裙釵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作者又用陰陽五行結構將她們串聯了起來。這一結構不再是說明內在氣性,而是區分外在的脾性。荷花、蓮藕生長在「水涸泥干」的泥土中,香菱氣宇宜人,她屬中性之土。晴雯心比天高,脾氣火暴如炭,屬火。襲人溫柔和順,屬水。而黛玉屬木,寶釵屬金就不用說了。如圖3。按照這樣的思路一步步推導下去便能順利將《紅樓夢》全部拆開。《紅樓夢》中雖然人物很多,但並沒有局外人,都處在某種結構範圍內,而且每個人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速度、軌跡和周期在各自的結構中運行。有的人同時在幾種結構中運行,有的人運行的方式是多向的,變速的。像賈寶玉就是同時做四個方向的變速運動。不知道除了曹雪芹還有誰能駕馭這台複雜多變的天文儀器,像我這個不算太愚蠢的人都常常看花眼睛,我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將它製成一個電動模型,只是不知如何用宏觀物質表現其中的量子世界。閑話少說,餘下的部分就留給同學們自己去解構了。我不能再「侵犯」你們享受哲理和邏輯樂趣的權利了。不僅相對賈府四姐妹,對所有金陵十二釵來說整體上也存在對立統一的規律,她們統一的部分也在小說前七十五回中。小說開篇說將真事隱去就是隱去了她們的幼年階段,第七十五回之後或者說第八十回之後隱去了她們談婚論嫁及婚後的階段,這兩個階段她們相互的差異處於對立的狀態,所以沒有寫出來。我們根據對立統一的關係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相對十二釵來說小說前面隱去了三十七八回,後面隱去了三十七八回,一共一百五十回。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結論,對立統一辯證法是只適用於裙釵、閨閣的第二代辯證法。相對於佛、道、儒士來說,他們遵循的是第一代辯證法,即對立辯證法。小說前七十五回只是他們善、真、假、惡四個階段的假的階段,每個階段佔七十五回。相對於他們來說,小說前面隱去了一百五十回,後面隱去了七十五回,總共三百回。這也符合作者頻繁借代的月亮的周期和變化的規律,小說中最耀眼的中秋月亮就出現在第一回和第七十五回。講到這裡我已經向你們交出了兩把鑰匙,等會兒我會交給你們第三把鑰匙,也就是最先進的第三代辯證法。之後你們大約可以將《紅樓夢》芝麻開門了。不過這三把鑰匙還只能打開它的第一道門,後面還有幾道門。我至今還真沒發現有比解構《紅樓夢》更有意思的事情。記得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比曹雪芹還年輕幾十歲,但曹雪芹的辯證法比他要進步多少你們應該能看清楚了。可以說辯證法在曹雪芹這裡才形成完整的體系。如果說黑格爾是大師的話,曹雪芹應該是大師爺了。但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再好的哲學、再好的辯證法,封建統治者放著不用,又有什麼意義,不過是一場文字遊戲、一番書生夢幻而已。曹雪芹所在的清朝不還是落後於黑格爾的國家嗎?下面將第三代辯證法簡單說明一下,舉一個「通靈之說」的實際的例子。在作者曹雪芹借「通靈之說」虛構的「一番夢幻」中,通靈之說被一分為四。一是通靈真玉,二是甄寶玉,三是賈寶玉,四是通靈假玉。通靈真玉就是出現在甄士隱夢中的能知曉天機的玉,即佛、道、儒士們渴望的先知先覺的智慧的象徵物。甄寶玉被取該名便是被家人寄望了這種超人的能力,如同仙界的神瑛侍者,但甄寶玉並不是神瑛侍者,他沒有先知的能力。他的抽象之智只存在於他自己的肉團之心,即正常人具有的理性思維。更接近真玉的人近有甄士隱,遠有賈珠等。通靈假玉就是被假僧道塞入剛出生的賈寶玉口中,人為製造銜玉而生假象的玉,意味著賈寶玉被家人寄望了「仙壽恆昌」、功名利祿的厚望。這種玉也如同賈雨村眼中「玉在櫝中求善價」的「玉」。但賈寶玉不是假玉,他沒有賈雨村式的無限膨脹的功名野心,他的人慾只是與理性思維相對應的形象思維。更接近假玉的人是賈雨村本人,還有後來也求得功名的賈環等一類人。順便需要解釋的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中的「玉」指因時運不濟而潛伏的假玉。前一句表明賈雨村熱切希望通過求功名提升自己的價值。「釵」則近指嬌杏,遠指薛寶釵等一類人,這裡的「時飛」並不指表字時飛的賈雨村,而是與「善價」對應,指「釵」的價值理想。二者具有從屬的關係,只有男人先求得善價,女人才能攀附著男人求得時飛。這裡用與賈雨村表字相同的「時飛」說明這種女人與賈雨村臭味相投,也有時飛的物質慾望。通靈之說在一分為四之後的關係是,真玉和假玉是完全對立的矛盾,它們被甄寶玉和賈寶玉作為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層層剝離掉了。甄寶玉和賈寶玉這兩個活生生的人是最後剩下的人性的矛盾統一體。需要說明的甄寶玉和賈寶玉並不是統一體的兩個方面,因為既然是統一體就不可能分出兩個不同的人,他們是兩個同時都達到了統一的且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除了外部環境,自身沒有任何差別,同為曹雪芹心中理想的人物形象。設置他們的真假關係的真正用途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反映他們一生中理想與現實統一程度的高低。由於甄寶玉比賈寶玉年長几歲,所有用他取代了賈寶玉的理想和現實統一程度較低的兩個階段。一是幼年階段,這時候他們的理想在正邪兩個極端之間游移不定,甚至被賈雨村錯誤理解成了矛盾對立的正邪兩賦之人,這個時期便以甄寶玉代替,並通過賈雨村講述出來。二是第七十五回之後,雖然作為個體的人,兩個寶玉都已經完成理想和現實的統一,但他們的家境卻開始走向徹底衰敗,與外部環境已越來越難以統一。這是因為在書中他們還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人的統一,處於人之上的家族、國家和社會的統一還遠遠沒有形成,所以先用甄家的敗落預演了賈家的結局。這之後寶玉便又進入了統一程度較低的階段,即他本人與現實社會已只能求得很小的統一。但賈寶玉對待這兩種低統一的處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對於幼年時的問題,他做了及時的改正。對於成年後的問題他則認為是家族的錯,是國家和社會的錯,是佔據統治地位的佛道儒思想的錯。但他又很清楚希望統治者自己改變是不可能的,他個人必須主動出擊,於是便離家出走,做了一位寫書人,試圖以自己經歷和思想警示世人,寫出的作品就是他的自傳——《石頭記》。這一結局也是他當時唯一符合他的個性的選擇,離家出走不但能消解周圍裙釵為了他而產生的激烈的矛盾鬥爭,重新讓她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和理想男人,而且賈寶玉自己也能靜下來著書立說,傳播新哲理。這一舉動看上去消極,實則非常積極,達到了多贏。甄寶玉也同樣是在寫自傳,只是具體的家庭環境、人物會有些不同。他寫的那一部被作者為「迎合」已變假的時世而以「真事」的名義隱去了。設置甄、賈兩個寶玉對應關係的另一方面用途是通過他倆的鏡面互照形成持續複製、再生的關係,如同第五十六回賈寶玉夢中的反射效應。這一效應既是說明他倆的本質完全一致,也是曹雪芹發明的關於人的克隆技術。通過這一技術作者和讀者之間便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心照不宣,相互呼應,直到「知己」隊伍的無限擴大。以上四個層面便構成了曹雪芹借用的通靈之說的全部,他們之間就具有第三代辯證法的規律。在這一辯證法的作用下,小說被四合一,只需要前七十五回就已形成自足體系,前後什麼都沒有隱去,反而在最後增加了五回。也是在這一辯證法的作用下,四個作者合成了一個通靈之說,至於曹雪芹則只是謙虛地退出,當了個「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編輯。這四個通靈寶玉同時也構成曹雪芹創立的新的哲學體系,我們可以將這一哲學稱為通靈哲學。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甄英蓮(香菱)一生先後完成了三代辯證法的跳躍式發展,是十二釵中最神奇的人物,結局最好,所以她不斷改名,即不再「真應憐」了。寶玉和英蓮雖然是殊途同歸,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夫妻,但由於起點不同,英蓮比寶玉吃的苦要多得多。當我們完全理解《紅樓夢》之後就可以選擇走寶玉的捷徑,這也是讀名著的最大好處。謝謝大家!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轉載]「取象」斷命法
※[轉載]哪五類女人極容易嫁給有錢男
※(轉載)普洱茶一天能沖泡幾次?
※轉載:即將有孩子的和剛有孩子的好好看看
※(36)[轉載]盲人斷命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