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婚姻、職場、生活過得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
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結婚離婚,某中部城市90後的離婚比例佔到21.12%,且多為閃婚閃離、奉子成婚。
網上甚至還流傳了一份90後離婚的100個理由,最主要的是:
夫妻雙方生活習慣不合;
為家務活分工鬧矛盾;
家庭支出分配不均;
在80後還在頻繁相親的年代裡,90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掀起一股離婚熱。
電影《失戀33天》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是外界的誘惑太多,還是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伴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里「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個概念一語道破天機。
這兩種思維幾乎影響了一個人的婚姻、事業、家庭,直至整個人生狀態。
接下來,你可以對標一下自己是哪一種思維模式。
婚姻篇
在婚姻里,固定思維的人有兩個堅定的認識:
(一)如果一段情感關係需要你為其付出努力,說明它註定不屬於你;
(二)伴侶的小問題意味著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是不可寬恕的。
我們上面提到的一些草率離婚的90後,顯然就是典型的對婚姻抱以固定思維:認為婚姻關係是不可改善,一成不變的。
相反那些成長型思維的人,會這樣經營自己的婚姻。我們先來看一個片段:
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女士的婚姻中,似乎雙方也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完美。
日常生活中的錢鍾書像是個沒長大的孩子,經常在家裡惹出點小麻煩,但楊絳卻總是安慰他說,沒關係,我會處理。
楊絳本人也並非是天生的賢妻良母。
婚後,大家閨秀出身的她出門買菜都難為情。錢鍾書非但沒有責怪她,反而陪她一起去買菜。
為什麼很多人會因瑣事而輕易離婚,而這兩個在世人眼中皆不完美的情侶卻締造了一段完美的婚姻呢?
因為在成長思維模式者的眼中,婚姻中的自己、伴侶和兩人的感情關係都是可以成長和改變的。
一百分的完美婚姻關係不過是兩個五十分的人共同成長創造的,絕非一錘定音,就能蓋棺定論。
事業篇
在學業或事業中,固定型思維的人常有這樣的想法:
成績不好、智商不夠、不愛讀書,我不是讀書的料。
能力不強、上班無聊,我不適合在職場打拚。
天賦決定命運,這是典型的固定思維模式。
而實際上,《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通過數十年對成功案例的研究發現:成功,有跡可循。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剛入伍時是個天賦差到連單杠都爬不上去的蹩腳士兵,卻憑藉著沒日沒夜的練習。
最後能夠做到在杠上連續大迴環333圈,打破了全連的記錄。靠的就是一股「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勁,而不是什麼天賦值過人。
從某個層面來講,許三多這個看似想法傳統、呆板無趣的男人,恰恰具備了成長型思維——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成長型思維與身份、天賦無關。我們有書的書友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思維。
他們是坐在高級寫字樓里的白領精英,也是堅持每天中午一邊埋鍋造飯一邊打開手機聽書的工地里普通的農民工。
其實,不論現在處於什麼環境和位置,每一個人只要掌握了這種思維,就能激發自己未知的潛能。
家庭篇
在家庭關係里,固定型思維的人常有這樣的經歷:
我過得不好,是原生家庭的鍋;
孩子學習不好,是智商不高;
出身不好,無力改變命運;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在處理家庭關係中,一旦遇到麻煩,往往會持有悲觀、一切不可改變的心態。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傾向於遇到家庭矛盾時,即便不順利仍然想要通過提升自己,直面問題。
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如今被認為是世界上曾經智力最高的人。可是翻開他的童年,你幾乎不可能把他和「聰明」這種詞聯繫在一起。
小愛因斯坦到了三歲,才開始牙牙學語,但父親卻沒有對他失去信心,他為兒子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小愛因斯坦每搭了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一次。
父親總是對他說:「我覺得你並不笨,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在父母的鼓勵和愛護下,愛因斯坦對科學產生了強烈的愛好,最終走向科學研究的巔峰之路。
什麼意思呢?
愛因斯坦的父母從來不把發生的事情當成衡量孩子能力和價值的標尺。
這樣養大的孩子,未來哪怕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麻煩,至少心態不會崩潰。
作者:悅微,有書智庫作者,註冊會計師,專註閱讀經管和文學類書籍,解讀職場和人生的智慧,追尋平凡生活中的正能量。本文首發有書
推薦閱讀:
※夢到被追趕、飛翔、爬樓梯 | 潛意識在說什麼?續篇
※爸媽天天吵架分房睡都有一年多,有時侯吵得凶了還會動手,可是又由於種種原因不願意離婚,作為子女該怎麼辦?
※除銹劑使用方法?
※求魯豫有約節目表?
※別去比較 做好自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