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往事》 紀念樟樹那些消失的巷子,還有多少樟樹人記得?

感謝每年都有你的陪伴

《樟樹往事》

『中國樟樹』榮譽出品

《樟樹往事》是2017年『中國樟樹』公眾號全新推出的一檔展示樟樹本土的人文歷史及風俗人情的新欄目。特別感謝陳懷生先生等一批樟樹籍作家對本欄目的鼎力支持,也歡迎大家的投稿,投稿請添加小編微信(ki0795)。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樟樹鎮屬秦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秦王嬴政稱皇帝,為始皇帝,建新淦縣,治所淦陽(即樟樹鎮),所轄範圍為當今的新淦縣、峽江縣、清江縣及吉水縣的部分區域。自此樟樹鎮開始了漫漫2200多年的壯麗征程。

樟樹鎮歷史上與景德鎮、河口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

樟樹鎮老街區圖

鳥瞰樟樹鎮老區

當年還沒有航拍器,這張照片是坐在飛機上拍下來的。如今沿江路已經修成,而圖中的大部分老房子早已被拆除。。。。

樟樹有九街三十六巷零一突,有誰還能娓娓道出這些地方呢?

那些青石板鋪成的街道,那些回憶滿滿的小巷子,你還記得多少呢?

相信下面的這一組圖文,必定能喚起你無限的回憶。

二井巷

東起共和西路,西連市背街,長170米,寬4米。清咸豐年間,程坊、張家山棖湖和一戶黃姓先後遷徙此地。原東西兩端開設店鋪,後人口逐漸增加,相繼築舍連成巷。巷內有二眼水井,故名二井巷。

史家巷

東起辛家巷,西至沿江路,長40米,寬1.2米。史姓人家於明末遷徙至此。

這一帶原為許多外地的會館,屬於樟樹鎮最繁花的地段,有不少獨具特色的房屋。

院前街

南連新街,北接梨園裡,長100米,寬4米。居民區,早年為孤寡老人聚居地,建有一廟,名為孤人院,因街處院前得名。

幫子街側

東北連南埠街,西南接曬穀場,長40米,寬2.5米。原居民多從事做幫子的手藝(即用破布,加工成由多層布疊成的厚實布,用來做鞋幫),故名幫子街。

20世紀60年代之前,樟樹鎮大街小巷多數以麻石板鋪路。後來逐漸以水泥板代替,再後來就是水泥路。

新風巷

西北始南埠街,東南止幫子街,長50米,寬4米。明代初期就有人居住於此地,原有一水塘,蓄水污濁,名為「臭泥塘」。1949年後改變了面貌,1982年以倡導講衛生,樹立新風之意更改成此名。

操場上

東通申明亭,西達三皇宮,長80米,寬3.8米。清代初,為一塊平地,是練兵場地。

市背街口

南起共和西路,北至江東路,長320米,寬7.5米。駐有鎮人民政府、市背街道辦事處、省供銷和商業儲運公司轉運站、吉安醫藥公司轉運站、清江縣建設委員會、房管所、鎮衛生院等單位。清道光四年清江縣縣誌《樟樹鎮明末圖》有此街名,兩門之間叫中市背,靠共和西路一頭稱上市背,靠贛江一端謂下市背,清同治年間一次贛江水患,三碼頭一段河堤衝決,故又稱壋口,因地處交通要道,曾改名交通街,1982年恢復市背街。

麻家巷

有網友如是說:真懷念兒時的麻家巷,特別是夏日的竹床挨竹床的在外面乘涼,上半夜是小孩的喧鬧聲,下半夜是睡覺的呼嚕聲到天亮。

樟樹鎮天主堂

申明亭

東起市背街南端,西至操場上,長110米,寬3.5米。樟樹三小設此地。這裡曾經建一亭,專為張貼政教、法令等告示之處,民眾也可在此張貼書面申明,以收民意,後以亭名。

操場上轉彎處

從樟樹三小看市街口

站在申明亭看市背街

戴家門口

居委會

保留著木式結構的老房子

房屋中間的天井

依然住著人的老房子

以前機械化沒那麼發達,那些有著傳統手藝的工匠們很是吃香,如今隨著機械化的高度普及,機器代替了人工,那些傳統手藝也在日漸失傳。

木匠

篾匠

曾經磨剪刀也是一門吃香的手藝活兒啊。

三皇宮附近的房子

這些房子一般有三四進,中間有天井採光。

這是燕山上的「爐渣古」房

這是窯頭村的「爐渣古房」

二井巷中間那眼被塞掉的水井

樟樹三小校門

雷家巷19號,位於樟樹市區新街31號(原)。

1984年5月20日,清江縣人民政府公布「毛澤東同志舊居」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第一軍團進駐樟樹時,曾在此居住並召開軍以上幹部會議,作出「西渡贛江」重要戰略決策。舊居為老式民房,八字門樓;二門正面為橫式走廊,進二門設有隱壁,中有天井和廳堂,後又有小廳和天井,兩邊各有住房五間,四面砌風火牆。

如今的沿江路上,只剩那棟黃色的老倉庫了。

有誰還能一眼看出這是哪裡嗎?

寬寬窄窄的巷子,青石板,麻石板,裸露的黑色土路,水泥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踩過,留下了獨屬於樟樹人的歲月痕迹。

再看到這些兒時奔跑過的巷子

是否想起了當年跟小夥伴們嬉戲打鬧的場景

想起了夏夜納涼的夜晚

躺在竹床看到的滿天繁星

耳邊是否著依稀還記得

那些響徹整條巷子的清亮悠長的叫賣吆喝聲?

小賣部里總有各種各樣新奇的東西

跨過高高的木門檻,彷彿就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

如今再難聽到厚重的木板門發出的吱吱聲了

也再也不會被門口高高的門檻給絆倒了

夏天玩的滿頭大汗,衝到手搖井邊上

踮起腳尖搖一通水,等到水冰冰涼的時候

快速俯身去接水喝的場景還記得嗎?

兒時的那一股甘甜和清涼

如今還能再尋得到嗎?

新舊更替,光陰流逝。城市的快速發展,讓這些巷子、老街一點點的消失。

而跟著這些巷子和老街一起逝去的,是樟樹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鄉愁。

如今的這些巷子,留下的是破敗與滄桑,早已不復當年的繁華場景。

終有一天,我們再也無從尋覓兒時那些熟悉的街道和房子,只能靠這些曾經的照片,來緬懷逝去的光陰。

它們老了,而我們長大了。

歲月的洪流中,我們只能一個勁的往前跑。我們見證了它們的繁華,也見證了它們的衰敗,終有一天也要見證它們的消失。

只是,不想告別,不想說再見,所有關於它們的點滴回憶,我們會永遠記在心裡,歷久彌新。

陳懷生,1946年3月8日出生於樟樹鎮近郊,中學文化,鄉村中學物理教員,市教育委員會教研室物理教員。1979年加入宜春地區文協會,2007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關注清江縣地方文化,2006年退休後編撰地方史料數部,創作以樟樹為背景的散文集、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計160萬字。

本文初稿來自於陳懷生先生,由【中國樟樹】整理髮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陌上書影 | 水映霜顏不展眉。往事隨風,零落成微
夜讀詩話:當風流已成為往事10
夜讀詩話:當風流已成為往事59
命案發生背後的小城白銀往事
夜讀詩話:當風流已成為往事47

TAG:消失 | 紀念 | 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