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豎讀》:穿越時空論文化

   □劉昌宇  初冬的夜晚,就著橘黃的燈光,在裊裊的茶香里,信手攤開馮驥才的隨筆集《豎讀》(海豚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原本浮躁的心即刻沉潛下來。流暢的文字,深邃的思想,藝術的引領,對世界文化執著的愛戀,從馮驥才寬廣的視野里,從他縱橫千古的講述中,絲絲縷縷地滲透出來,散發著醉人的文化芳香。  全書收錄了馮驥才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佳作,多是他對書、對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生髮的情愫。書中,他分享了自己讀書的獨特感受。從最初的愛上小人書,到收藏小人書,再到一家人都要向他借書來讀,即便一慣嚴肅刻板的父親,遇到想要讀小人書時,都要向他賠笑臉……生動有趣的講述,不僅讓我們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書在大眾生活中的分量,還能一窺那個時代人們對知識的無窮渴望。可以說,小小的書本不但維繫了親情,還以其空曠悠遠的意境,瞬間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讓每個人都悠然想起曾經與書相伴的童年歲月。對於無書可讀的日子,許多人也許覺得不以為然,但馮驥才的感觸卻頗有見地。他認為「寫書比讀書幸福得多了」,進而總結說:「讀書是享用別人的創造成果,寫書是自己創造出來供給他人享用。」一語中的,將書本與人生、讀書與寫作之間的關係闡釋得分外透徹。  《豎讀》還以銳利的光芒,精緻地剖析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宏闊。無論是對魯迅「國民性批判」的推崇與肯定,還是寫自己與巴金、茅盾在文字、思想上的交集,馮驥才的筆力都透著一股老辣與精準。尤其是對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功與「過」的評說,極具啟發意義。在他看來,魯迅的偉大在於在文學領域開創了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度開掘。同時,站在文化傳承的角度,馮驥才對魯迅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某些評判給出了一些相左的意見。而這些灼見,集中代表了馮驥才近年來在保護民間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微詞也好,爭議也罷,不過是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史中的一個小小縮影罷了。真理越辯越明,由此觀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這樣的學術爭鳴同樣有利於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延伸。  在《豎讀》中,還能感觸到馮驥才近年來遊走世界文化盛景時的心得體會。那些人文景觀大多滿目瘡痍、銹跡斑斑,但馮驥才卻以別樣的眼光,讀懂了它們的歷史和存在的價值。巴黎的先賢祠莊嚴肅穆,拉雪茲公墓滄桑寂寥,這裡不止棲息著雨果、左拉、盧梭、伏爾泰、居里、皮埃爾等永恆的靈魂,還長存著他們衝破世俗、追求自由的思想與精神。行走在法蘭西浪漫與深情的土地上,馮驥才以躬身的姿態,盡情領略著盛開在這片大地上的文化幽香。正如他在書中所言:「人生最重的兩樣,一是愛,一是美。」正是心懷對世界文化的敬仰和愛戀,讓馮驥才不遠萬里踏上了探尋異域文化之旅,並從中西方文化的充分比對中,從各自精神品質和民族風情的探究中,更多地去吸收並借鑒著外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和經驗,從而以更開放、更廣闊的胸襟,逐步豐富我們這個民族的藝術之林。  對於這本文化意味頗濃的隨筆集,緣何要取名為「豎讀」?這取自於馮驥才關於閱讀的「橫讀豎讀說」。他認為,「橫讀」近於瀏覽,而「豎讀」卻不止於精讀,更需要投入情感和思想。《豎讀》一書便如同「豎讀」這一閱讀方式一樣,字裡行間處處傳遞的是他對中外文化的熱愛以及他對世間之美最深切的感悟。
推薦閱讀:

AAAI 2018最佳論文出爐,中國留學生再下一城
秦亮甫_論文_中醫世家
語用學語料積累論文
學位論文的含義
金榜題名論文昌

TAG:論文 | 文化 | 穿越 | 時空 | 穿越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