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閱讀(《語文學習》2008年第12期「編後」)
何 勇
最近連續聽了一些閱讀教學的公開課,頗有收穫,但也感受到了一些缺憾。一位年輕教師執教余秋雨先生的《信客》,教學過程流暢,問題設計明確,板書設計也很巧妙,客觀地說,這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比較紮實的。但這堂課的教學圍繞著「誠信」來設計,一堂課下來,學生與文本的接觸很少,留給聽課者印象最深的只是「做人要誠信」的概念,與文本本身的豐富性可謂擦肩而過。 原想這只是個例,但聽了其他課後,發現這樣的現象在閱讀教學中並不鮮見。同行者或以為與人文話題組元的教材編寫方式有關;或以為與過分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有關。我想恐怕還是與文本解讀有關。 文本解讀要有文體意識。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分辨它的文體特徵。小說一般關注人物,散文一般關注作者的思想和情緒,詩歌則更多地聚焦意象。文體意識清楚,教學便水到渠成,重點突出;反之很可能會產生對文本的誤讀乃至錯讀,面對豐富的文本世界就像身在茫茫大海,辨不清方向所在;走進文本猶如走入寶山而不察。教學效率更從何談起。 次說閱讀方式。閱讀理論和閱讀方式可謂豐富多彩,我國傳統的知人論世、新批評所提倡的拋開作者細讀文本都是文本解讀的基本方法,但閱讀方式也有它自己的邊界,同時不同的閱讀方式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可以兼容的。本期「備課」欄目中《知人論世話東坡》、《知人論世須確鑿》兩篇文章,就體現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進一步說,即便是「知人論世」,也還有一個是否準確、是否深入的問題。 再說閱讀主體。語文課堂的閱讀主體無疑是學生,如果不讓學生沉入到文本中去,通過文本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和生活積累,閱讀效率便是空中樓閣。從這個意義上說,還需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天性,真正讓學生「走入文本」,得到提升。 本刊上期組織了關於「套話作文」的討論,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有讀者來信說,其實「套話」在閱讀教學中同樣存在,還很有市場,可以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分數。如果閱讀教學追求這樣的「效率」,把效率等同於理科式的解題方法和應試技巧,這便是語文教學的悲哀。正如本期汪波老師所擔憂的「語文依然會在我們手上繼續它的危機」。
推薦閱讀:
※屬鼠人士的本命年2008年運程
※中華詩詞2008年第11期
※請問2008年11
※2008年8月2日
※《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2008年十大語文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