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立春為啥又叫「打春」?
「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宋晁沖之《立春》)「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民間也叫「打春」,有祭春神句芒和「打春牛」的活動。《打春》一笑堂采編
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漢族舊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長8尺,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
人們到先農壇奉祀,然後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趕回縣府,在大堂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裡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里,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廟會.街市上,一般都賣春牛圖,畫上前面牽牛的那個男人,就是芒神。一般人家,都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穫的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裝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皇上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的,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時皇上還要像模像樣做親自扶犁狀,剪綵一般,做個象徵性的造型。宋《東京夢華錄》書中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可謂禮儀隆盛倍至。
這一傳統,到後來已經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於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有了記載。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委託順天府伊來組織完成,有些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
另,舊時湖南一帶無業游民,在春節前後,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也叫打春。每當春節期間,農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並還伴有節拍的唱詞。
推薦閱讀:
※2017年立春的祝福語大全
※農曆蛇年比龍年少29天 全年沒有「立春日」
※立春各地習俗和節慶活動(圖)
※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易經一德說:馬上立春了,教你怎麼起年運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