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為龍四爪為蟒 皇權至上只為讓你相信是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這首《龍的傳人》家喻戶曉。
作為一個中國人,沒有人會說自己不熟悉龍,但很多時候,熟悉不等於真實。就如同所謂「龍的傳人」的說法,其實只是近代人的杜撰。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常見的對中國龍的四大錯誤認識。
皇帝是真龍天子?
皇帝都是真龍天子,要麼是真龍下凡,要麼就是龍子龍孫。這種說法大家都很熟悉,它還有一個著名例證:劉邦的降生神話,記載在《史記》中。
劉邦的母親叫劉媼。一天,她在池塘邊休息,夢見了神仙。當時,雷電交加,劉太公往池塘邊一看,發現一條蛟龍盤旋在劉媼上邊。這之後,劉媼就有了身孕,不久便產下了劉邦。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歷代皇帝自認是真龍下凡或是龍子龍孫,為什麼在歷代的國家祭祀中卻沒有龍的位置呢?本文為360常識網原創,未經360常識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傳統的國家祭祀時,分為三類:祭天、祭地、祭人。按照規模的不同,又可分為大、中、小三類,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 、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 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 川等為小祀。」
從這一份祭祀名單中,我們根本找不到動物的位置,更別說龍了。一直到宋代,龍都沒有進入國家祭祀的神靈譜系中。不過,這並不代表祭祀時龍不存在,與之相反,龍一直是出現的。
漢武帝時期,確立了新的郊祀制度,其《郊祀歌》云: 「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 羽旄紛。靈之下,若風馬,左倉龍,右白虎。」這裡清楚地說明,祭祀時,負責拉靈之車的是飛龍,而倉龍和白虎是負責保衛工作的。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軍事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只得推斷,龍的地位並不高。然而這如何解釋漢代特意為劉邦編造的離奇身世呢?
其實,仔細看史記的這一段描寫,我們似乎可以做另外的解讀。劉媼先是「夢與神遇」,之後劉太公前往,「見蛟龍於其上」。我們通常認為,這裡的神便是蛟龍。
然而,或許並不是這樣,蛟龍可能只是神仙的坐騎。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段故事其實就好理解了。神仙與夢中的劉媼相會,留下蛟龍守在一旁。劉邦的高貴身份於是有了兩重證據,一則來自劉媼的話,一則來自太公的親眼所見。
從另一方面說,如果這神仙就是蛟龍自身的話,他如何做到既顯露身體在外面,又與夢中的劉媼相會呢?在漢朝時代,人們的神話思維都還較樸素,還沒有後代所謂一氣化三清的高級說法。
一直以來,對於帝王來說,龍其實只是一種神獸而已。所謂皇帝乃是真龍的說法並不符合實際,因為皇帝乃是天帝之子,怎麼可能又是一頭畜生呢,即便這畜生非常尊貴?之所以用龍指代皇權,只是一種避諱的稱呼,如同用陛下一詞來稱呼皇帝一樣。
陛是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是皇帝所在的台階下面近臣武士所處的地方。為什麼稱呼皇帝為陛下呢?東漢的蔡邕在《獨斷》里說:「之所以稱呼陛下,是因為大臣與天子對話,不敢直接與之交談,必須要通過皇帝身邊的近臣來傳達,以此表達自己的卑微。」本文為360常識網原創,未經360常識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五爪才是真龍?
很多人認為,只有五爪的才是龍,三爪或四爪的都不是龍。但其實並不這樣。
我們首先要問:龍長什麼樣?這個還真不好回答。我們先看《說文解字》對龍的經典定義,「麟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從許慎的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則,東漢時期的龍,還是以神話性為主。二則,他也不知道龍長什麼樣,所以只得泛泛而談,做一些空洞的描述。
除了許慎的經典描述外,關於龍的外貌還有一則著名的說法便是九似說。龍,其形有九似,頭似駱,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但這種說法又太過僵硬,把龍的形象帶到了另一個極端。
事實上,龍的形象長久以來都沒有定型。因為龍並不是真實的動物,所以不同的時代都根據自己的美學去構建屬於自己的龍。這就導致了不同的時代,龍的形象大不相同。
現在我們說回爪。其實在元代以前,三爪或四爪的龍很常見。只是到了元代,統治者才規定:五爪二角為龍,這種說法為後來沿襲,才有了如今的五爪為龍的認識。
為什麼元朝會規定五爪才為龍呢?很多學者分析,元代統治者試圖壟斷對龍的使用,但是民間對龍的使用非常普遍,無法禁止。於是只得做一個妥協,規定五爪的方為龍,歸皇帝使用,試圖通過重新定義龍來壟斷龍的使用。當然,有些掩耳盜鈴。
本文為360常識網原創,未經360常識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只有皇帝穿龍袍?
被大量清宮劇洗腦後,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龍袍就是皇帝的專用服飾。所以,無論是哪朝哪代,皇帝似乎都得穿一身明晃晃的龍袍才符合身份。但其實不是這樣,龍袍是清代才出現的。
如同軍隊中,通過軍服肩章上的星徽來代表軍銜一樣,中國古代的貴族通過服裝上的紋飾來表達政治身份,便是所謂的章服制度。
在祭祀、婚禮、冊封、朝會等重大場合穿的服裝,通常被叫做冕服。皇帝的冕服上綉有十二道花紋圖案,被稱作十二華章。十二種花紋圖案具體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
十二華章中的前三章,即日、月、星辰才是天子的標誌,王公大臣的服飾上不得綉有這三種花紋圖案。以此類推,根據身份高低,花紋數量依次遞減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
從上可知,最開始,龍並不是天子服飾的象徵,所以最初王公大臣的服裝上綉有龍紋很正常。一直到元代,統治者才有了對龍紋使用的明文禁止。
公元1314年,元朝中書省制定新的服色制度,明確規定所有職官均不得服龍鳳紋,器皿不得使用龍鳳紋,帳幕不得用赭黃龍鳳文,車輿不得用龍鳳文。明承元制。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製,嚴厲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綉龍鳳文。若有違反,製造、染布的人都受牽連。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人從定義上做文章,有的把龍去掉一個角或兩個角,有的只用四爪或三爪,有的是故意把服裝上的牛或魚畫的跟龍一個樣。明代對龍紋的壟斷一塌糊塗。
到了清代,吸取前代經驗,皇帝對服飾做了重大改革。他們把前代帝王僅僅用以祭祀天地的十二章袞冕擴充為一個袞服系列,所謂「龍袍」就是該系列之一。
與過去相比,新款的所謂龍袍有什麼區別呢?除了傳統十二章之外,至少還得「綉文金龍九」。於是,龍紋儼然成了冕服的標誌,其餘十一章,包括日、月、星辰,全都退居配角了。
本文為360常識網原創,未經360常識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所謂龍的傳人,其實是講龍是我們的圖騰。但龍真的是我們的圖騰嗎?
我們先看看《山海經》中對龍的描述。「西南海之外 ,赤水之南 ,流沙之西 , 有人珥兩青蛇 ,乘兩龍 ,名曰夏後開 。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這裡的夏後開,也就是夏王啟,也就是夏朝的統治者啟。後本是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夏滅亡後,王成了最高統治者的尊稱,後於是變成了對女性的稱呼。嬪即賓,做客的意思。九辯與九歌,都是古代的音樂。
山海經的這段話顯示描述了夏啟的形象,夏後開用青蛇穿過耳朵,乘著兩條龍。之後說,他多次被天帝邀請到天上做客,於是得以把天帝的音樂九歌、九辯帶到凡間。這裡的龍是坐騎。
除了夏啟的故事,山海經中還有其他的,「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西方蓐收, 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最古老的神話合集《山海經》中,龍基本的身份都是坐騎,而且基本都是成對出現。除了山海經,關於龍的坐騎身份,最著名的便是黃帝乘龍升天的傳說,記載在《史記·封禪書》中。
黃帝從首山採集銅礦,在荊山下鑄成了鼎。鼎成後,有龍從天而來,垂下鬍鬚迎接黃帝,黃帝翻身騎上。大臣、嬪妃等七十餘人一同上了龍身,龍於是飛升離開。一些小官沒有上去,便拽著龍鬚,試圖一道飛升。但是沒有用,龍鬚不承重,被眾人拽斷了。大家只得眼巴巴看著黃帝飛升上天。
似乎龍就是現在的總統專用飛機,用來飛往天界的,一如太史公所說: 「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說白了,龍就是天上的馬。正因為如此,西遊記中小白龍才理所當然的化成了一匹白馬,成為唐僧的坐騎。
這樣的龍,你能說它是中國的圖騰?其實,「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這種說法簡單思考下,就會發現有很大漏洞。
一則,元代以來,統治者都立志於壟斷龍的使用,把龍與皇權緊密結合了起來。這樣的情況下,代表皇權的龍與一般的民眾能有什麼關係呢?二則,傳統老百姓祭祀龍王,主要為因為他是雨神,為的是求雨,這與所謂「龍的傳人」信念更毫無關係。
那麼,龍的傳人一說又從何而來呢?它不過是民國以後,隨著國家危機的誕生,有識之士利用西方的圖騰主義創造了龍圖騰的說法,被用來凝聚國家認同的一種手段罷了,不過龍圖騰的說法當時影響力有限。
等到改革開放以後,面對貧窮的現狀,樹立國家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心再次成為剛需。這時來自台灣的一首《龍的傳人》恰逢其會,被歷史選中,三次唱響春節晚會。
於是,在國家的有意推動下,隨著歌曲的傳播,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才逐漸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認知。本文為360常識網原創,未經360常識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以上是用戶分享關於五爪為龍四爪為蟒 皇權至上只為讓你相信是龍的傳人的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了,感謝您對就愛閱讀的支持!推薦閱讀:
※「龍的傳人」與「龍鳳傳人」
※(72)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羊的傳人」?
※龍的傳人百年風水考問
※龍的傳人、炎黃子孫,這些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