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很好懂 之陰陽五行(三)
中醫很好懂之陰陽五行(三) 2015-11-23 20:43閱讀: 第三節 五行及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五行的概念,最初源自人們對生產資料和生活物質的認識。當時認識到構成自然界的有五大類最基本的物質:水、火、金、木、土。而且逐步認識到這五類物質各有其特性,它們互相之間的運動變化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於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哲學上的五行概念。五行最初稱為五材,那是實有所指的,即是指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五種物質:水、火、金、木、土。後來,五材經過抽象歸類逐漸演變成了五行。行有行列、歸類的意思,金、木、水、火、土就不是實指那五種具體的物質,而是泛指自然界中一切的事和物。即是將天地間一切事物根據其所表現的特性進行分類,歸併到該五種物質所屬的類項中,再根據該五種物質相互間的關係,來推衍天地間所有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這便是五行學說。五行已經不是五種具體的物質,而是這五種物質特性的抽象。所以我們先來看一看古人將這五類物質特性抽象後的歸屬分類。一,木曰曲直:曲直即彎曲、伸直的意思。這是指樹木生長的狀態,就是枝幹曲或直,向上向外舒展條達。故凡具有生長、生髮、條達、舒展、能屈能伸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於木行。二,火曰炎上:炎上即炎熱、上升的意思。火具有燃燒、發熱、升騰向上的特性。故凡具有溫熱、明亮、上升、繁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於火行。三,土曰稼穡:稼,播種之意。穡,收穫之意。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穫,都是以土為基礎,且萬物都置於土地之上,因此,土具有長養承載萬物的特性。故凡是具有生化、長養、承載、受納等性質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於土行。四,金曰從革:從,順從之意。革,改變之意。通過冶煉加工,金可發生變化;金亦可用來製造殺戮的武器。故凡具有肅殺、收斂、沉降、潔凈等性質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於金行。五,水曰潤下:潤下即滋潤向下之意。水具有滋潤萬物、向下流行、寒冷、深藏的特性。故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於水行。有了以上五行屬性的確定,我們就可以將事物進行歸類了。比如說:我們把方位中的東方和四季中的春季,都歸屬於木行。這是因為春天草木欣欣向榮,太陽從東方升起,與木的生髮特性相類似,故都歸屬於木行。我們把方位中的南方和四季中的夏季,都歸屬於火行。因為南方炎熱,夏天也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似,故都歸屬於火行。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西方和秋天都歸屬於金。因為太陽從西邊落下,秋天萬物蕭條,和金的肅殺、沉降特性相類似,故都歸屬於金行。北方和冬季都歸屬於水,因為北方寒冷,冬天亦寒冷,與水的寒涼特性相類似,故都歸屬於水行。中央和長夏都歸屬於土。因為人類所處地方的中央都是適於耕耘的土地,而長夏潤濕,有如土之含水,所以就把方位中的中央和季節中的長夏都歸屬於土行。經過以上相類似的類推方式,古人還把五音中的角音、五味中的酸味、五色中的青色、五氣中的風氣、五種變化中的生化……都歸屬於木行。把五音中的徵音、五味中的苦味、五色中的赤色、五氣中的暑氣、五種變化中的長化……都歸屬於火行。把五音中的宮音、五味中的甘味、五色中的黃色、五氣中的濕氣、五種變化中的化化……都歸屬於土行。把五音中的商音、五味中的辛味、五色中的白色、五氣中的燥氣、五種變化中的收化……都歸屬於金行。把五音中的羽音、五味中的鹹味、五色中的黑色、五氣中的寒氣、五種變化中的藏化……都歸屬於水行。五髒的五行歸屬,亦是以類推的方式來確定。肝為將軍之官,將軍多豪邁豁達,歸屬於木行最合適。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光明、溫煦才能安撫四臟,故心屬於火行。肺主治節,非金莫屬。脾主受納、生化,這正是土的屬性。腎者藏精,正與水的閉藏特性相符。前面已經說過:肝臟的外腑是膽,肝還管五官中的目,五體中的筋,五志中的怒,五液中的淚等等,這一切都跟隨肝臟歸屬於木行。心之外腑小腸,以及心所主的五官中的舌,五體中的脈,五志中的喜,五液中的汗,都歸屬於火行。脾之外腑胃,以及脾所主的五官中的口,五體中的肌肉,五志中的思,五液中的涎,都歸屬於土行。肺之外腑大腸,以及肺所主的五官中的鼻,五體中的皮,五志中的悲,五液中的涕,都歸屬於金行。腎之外腑膀胱,以及腎所主的五官中的耳,五體中的骨,五志中的恐,五液中的唾,都歸屬於水行。通過以上的工作,我們已經把自然界中的事物或現象、人體中的臟、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等全部都歸結到五行的系統中了。五行的歸類,是中醫學「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化。人體的各臟腑器官組織和自然界萬事萬物聲氣相通,人體即融合於天地之中。人體中生理病理變化的規律,即是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而天地間事物的變化,亦必然會影響到人體,而產生相應的變化。五行學說的主要的核心的內容,是討論五行之間相生、相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等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代表自然界事物或現象之間的正常關係。五行制化,是相生相剋結合,以維持自然界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協調平衡狀態的機制。五行的相乘、相侮以及母子相及代表五行相互關係失常,自然界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協調平衡關係受到破壞時的異常現象。所謂生,是資生、助長、促進的意思。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資生、助長、促進的關係。五行間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關係中,每一行都有「生我者」和「我生者」兩個方面的關係,《難經》譬喻為母子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木為例,水生木,所以水為木之母,木為水之子。木又生火,所以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所謂克,是克制、制約的意思。五行相剋,是指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剋制、制約的關係。五行間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剋的關係中,每一行都有「克我者」和「我克者」兩個方面的關係。《黃帝內經》稱之為「所不勝」和「所勝」的關係,「克我者」是我的「所不勝」,「我克者」是我的「所勝」。亦以木為例:克我者是金,故金是木的所不勝,我克者為土,故土是木的所勝。由以上的介紹可知,五行中的每一行,通過相生和相剋的關係,與其它四行產生了有機的聯繫。(圖五)五行相生(其關係如圖中的實線所示),是自然界萬物發生、發展的動力;五行相剋(其關係如圖中的虛線所示),是自然界萬物達到動態平衡的調節器。五行之間既有相生又有相剋,因而使五行在運動變化中,因為互相之間的促進和牽制而達到動態的平衡發展。圖 五下面舉一個行的例子來說明五行之間是如何通過其相生相剋的關係而達到其動態的平衡發展的。以木行為例:生木者水,木生者火,克木者金。木能生火,而火能克金,木正是通過生火、克金這一環節,使金氣不致太旺而達到木氣本身不致被克伐太過而偏衰,使木氣有發展的餘地。而另一方面,金能生水,金氣不旺,則水氣亦不旺,結果木從水所得資助亦不多,則木氣亦不會太旺而偏亢。結果,通過相生相剋這一循環作用,木氣既不偏衰,亦不偏旺。其它四行的相生相剋循環作用,亦是相同,都是通過生克關係,互相資生,互相制約,達到動態的平衡發展。以上所說的是五行各處其位,基本平衡相安無事的狀況。如果五行出現了偏亢或偏衰的狀況,五行的生克變化又會發生如何的動態變化呢?仍以木行為例:如木氣太旺了,木本克土,木氣大旺,則對土的剋制會更厲害,結果土氣偏衰。土本克水,土氣衰了水氣便旺起來,水本克火,水旺則火衰,火為木之子,火氣衰了便要吸收木氣來旺盛自己,使太旺之木氣減少。另一方面,火本克金,火氣衰則金氣便旺盛起來,使木氣受到金氣的剋制而使木氣不致太旺。假如木氣太衰了,克土的力道小了,則土氣便會旺起來。土旺克水,水衰則火旺,火氣旺,則木氣不必拿已衰之氣去資助火氣。再者,火旺克金,金衰則克木力弱,木氣就會轉旺。以上的敘述說明:即使在某一行之氣偏盛偏衰的情況下,只要五行正常的生克關係存在,那未,在經過了五行之間互相的生克調節之後,五行之氣會重新達到平衡。所以,五行之間的平衡協調,必須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五行的正常的生克關係的存在。對照圖三,我們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五行之間各有線連繫其它四行,如圖三所示,五行一共有十條連線,這十條連線的存在,便是五行之間的平衡協調的保證。所以五行系統是一個自平衡系統,任何一行的興衰變化,因為連線之間的互相牽制協調,經過一番調整以後,最終回歸於平衡狀態。中醫人把臟腑、經絡歸屬於五行系統,就是因為中醫人認為人體亦是一個自平衡的系統。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的臟腑經絡會通過自身的生克調節,使臟腑經絡活動處於一種自動的平衡狀態之中,使人體能正常的存在、生長和發育。以上所說的都是五行正常的生克變化。生與克是使五行處於正常的平衡狀態的一對互相拮抗的力量,在五行的動態變化之中,生與克必須同時出現,才能保證五行的動態平衡。否則五行的平衡便會被打破,出現災難性的後果。五行之間不正常的生克變化,有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三種情況。所謂相乘,就是當一行之氣太過,對被克的一行克製得太厲害,以致被克的一行過份的衰弱。或是某一行之氣太衰弱了,結果受到了剋制自己一行的過份克制而更顯衰弱。比如木氣乘土,可以是木氣太旺,以原來幾倍的力量克制土氣,臨床上叫木橫克土;亦可以是土氣太衰,只有原來的幾份之一,結果木氣亦以幾倍的力量來相乘,臨床上叫土虛木賊。相侮是原來被克的一行反過來對克我的一行進行反克,所以相侮又稱反侮。比如金本來是克木的,但是如果木氣太亢盛了,亦會反過來克金,臨床上稱之為木亢侮金;或者金氣太過虛弱,亦能受到木氣的反克,臨床上稱之為金虛木侮。所謂母子相及,是指五行中有相生關係的兩臟同時為病的情況,即是母子相及而病。母病及子,一般是在母行衰弱的情況下,不能供養子行,引起子行的病變。如水為母,木為子,水虧不能養木,導致水和木母子俱病,臨床上稱之為水不涵木。子病及母,如子行亢盛,導致母行太過。比如木本生火,但是火行亢盛亦會引起木氣的旺盛,結果木火俱亢,臨床上這叫做子病犯母。又如子行不足,吸取母行之氣,累及母行亦現不足。如木為水之子,木氣衰弱,吸取水氣自救,因而導致水虧,結果水木俱不足,臨床上叫做子盜母氣。以上大致地介紹了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同時還介紹了該兩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的大致範圍。在以後的敘述中,我們要經常的用到這兩個學說,所以正確地認識這兩個學說,弄清楚這兩個學說在中醫學中的作用,對我們了解中醫是必須的。因此這裡再強調說一下: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華民族先人用來解釋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的兩個理論,是古代哲學中兩個說理的工具,或者如學者所說的是方法論。在中醫學中是借用這兩個理論來解釋人體器官組織間的關係和病理衍變的規律。在中醫學中,這兩個理論仍然是說理的工具,仍然是方法論,性質沒有變。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借用是非常成功的,在中醫學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中醫學互相融合,已經滲透至中醫學的各個方面,成為中醫學理論的一部分了。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兩個各自獨立的理論,各有其適用的場合和範圍。陰陽學說適用於說明事物內部平衡狀態的變動。從太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圖中是一個大園圈包裹了一對陰陽魚,說明陰陽理論探究的是園圈內部的內容,園圈以外的東西就不用去管它了。至於這個園圈包裹的是什麼東西,那就要看具體的情況了。它可以是整個人體,可以是臟腑,可以是某一個臟或腑,亦可以是氣血等等。還要注意一點,互相比較的兩個事物必須是有關連的,比如男人和女人可以比較陰陽,人與石頭就不能比較陰陽。還有,有時只提一個事物,實際上已經暗含另一事物,比如說心為陽中之陽,實際上已經拿五臟來進行比較了。五行學說則適用於說明事物外部各種關係的動態平衡。從五行關係圖我們可以看到,五行各以一個小園點來代表,這是因為五行內部的情況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所以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是用來說明五臟之間的以及以五臟為代表的臟象系統之間的盛衰互動的關係。搞清楚了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適用場合和範圍,對以後理解中醫的臨床思路將會很有邦助。(抱歉,圖五傳不上)
推薦閱讀:
※周天64卦384爻抽爻換象陰陽順逆法[一]
※《陰陽》譚9
※《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與《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理論的關係
※從物質思維轉向陰陽思維
※陰陽的互為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