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び茶」的生活意義
由前述可得,即使「侘び茶」外在表現為禪學的「空寂」,但如千利休原本商人出身、後為僧侶,卻被賜予武士禮法的剖腹一樣,有著難以忽視的世俗意味。不是追求「本來無一物」的「無」,而是「以無求有」,亦非佛家所提倡的、虛無縹緲的「來世」;是不斷變幻的世事中求取片刻的平靜,在鬧市野居中向內探索,以便更好地生活在當下的時光中。
1日本國民性格中的「侘び茶」——與武士精神相反相成
武士道精神常常被當作日本經濟政治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雖然有重視合作與自我磨礪等的積極部分,從本質上看武士道精神仍然是一種向外成長的力量。按照《易經》中敘述乾卦的「獨陽不生」,向內探尋的「侘び茶」思想應該就是武士道精神背後屬「陰」的坤卦支持。也許正是在這兩種精神的相互作用下,日本民族才擁有頑強堅韌的生命態度。
與「侘び茶」相互輝映,內心力量強大卻時時展現素樸的千利休,近似「自強示弱」的謙卦象,亦如道家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此他在當時和現在的地位都遠遠超過了一位茶師、一名僧侶或是商人。其在「侘び茶」中強調不論在何時都要做出適合自身狀態的選擇,可能就是日本二元國民性格的基礎。
對極端對立的二元日本國民性格,或是因為日本民族對文化的吸收過分看重強勢文化,或是因為日本民族相對單一。一方面,某種文化是否優越,顯然是由當時社會大環境決定,而社會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僅僅吸收當時的文化「精華」,就會忽視潛在、未來的種種可能。另一方面,日本常自詡為單一民族,與我國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不同,當然就不會出現根本意義上「百家爭鳴」現象,而是缺乏過渡性選擇,容易出現一邊倒思維方式。就此文化豐富性而言,日本更像是「大同民族」而非「大和民族」。
周作人說:「我們要戰日本,不要去端相他那兩面雙刀的尊容,須得去看他在那裡吃茶弄草花時的樣子才能知道他的真面目,雖然軍裝時是一副野相。」(張應娜2005)可能他所不知道的是,軍裝時是武士道精神,吃茶弄草花時是「侘び茶」思維,兩者相反相成,都是日本人的「真面目」。
2鬧市中的山居小屋——動中取靜、向內探索
就以上分析群體性格而言,「侘び茶」可能是潛伏在武士道精神之後的另一文化支柱。對於當代日本社會民眾,「侘び茶」更是他們繁忙生活的避風港。「侘び茶」中原有的「茶禪一味」觀,雖不見得能使每個參與者都進入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但能提供一種與直接生存拼搏不相關的、能夠持續忘我投入的「精神標的」。
當西方物質至上、娛樂至死的觀念席捲而來,感受到工作壓力繁重、被快節奏生活裹挾的日本人,或許會選擇在小小的茶室中體會片刻的寧靜。始終素樸自然的茶室與裝飾,也是人們在「無常」的世界中行走時,少能找到暫時的「有常」之地。如同戰國時期的武士們,在動亂的環境中,也會擔憂自己的明天將會在何方。對忙碌生活的人們,「侘び茶」就像是供遠行的旅人暫時歇歇腳、喝口水的路邊小亭。
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成就」,就是把人生的價值與擁有多少財富相連。而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人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別人設計的、或是自己造就的一個個連環陷阱中。然而人的慾望是無法用「得到」來滿足的,像遇物輒取的蝜蝂,最終會死在自己的慾望之中。如豐臣秀吉不僅在茶道上崇尚豪奢的「黃金茶室」,也未聽從千利休勸告,終沒有獲得良好的歸途。
而「侘び茶」不執著於外物,恰是提供一個能夠讓人自問的機會。比如問是否被別人的價值觀牽絆、自己的生活意義究竟為何,以及所作所為與生命目標相關與否等等。恰似「侘び」觀中的「從無到有」,人們在自問中「先破後立」,破除外界強加的虛欲妄想之後,終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真諦。
3「侘び茶」的生活「禪」——工作就是修行「禪」就是梵語禪那(Dhyana)的略稱,與「禪定」同義。即在內心能安定於某一環境,並審慎思慮、澈悟真理、遠離一切欲界之煩惱和障礙。
但佛家的全身心修行之於平民百姓,不論在心理和可能性上都存在些許困難。因此,千利休「侘び茶」就提供了一項中間選擇,啟發民眾把工作當做日常修行。
現代文明建立在「生產與消費」的理論上,商人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往往把工作與快樂割裂開來。一邊不停地生產,一邊不停消費,這樣才能增加商品流通和獲得利潤的機會。所以對為什麼要好好工作,人們常得到的暗示就是,工作好收入更高,這樣才能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更大的購買能力。於是,人們一邊在痛苦的工作,一邊被他人製造的「我需要」驅趕,即對他人的品行和生活都沒什麼好處的商品,匆匆忙忙地就像磨坊邊的小毛驢。自己也在日復一日的簡單重複工作中消磨了感悟力,甚至是天生的憐憫心,渾渾噩噩地奔向生命終點。
「侘び茶」的重要性就在於,它能將付出與樂趣結合在一起,是與西方生產消費理念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茶道過程也不以形式取悅於人,而是引導人回歸本心,學會真正的專註精神。就像千利休不評價他人點茶技術高低,而是讚歎點茶者的全心全意。既然沒有多少人是天才,那麼誰都有可能練就高人一籌的本領,如《利休百首》的第五首「興趣靈巧努力,具此三項者始可登頂」。按照合適的方法試著灌注精神之後,也許真的能夠獲得持久的樂趣也未可知。
其實,重精神投入不僅是生活工作修行觀的基礎,也是行業能夠產生各種突破的起點。技術和規則固然可以實現產品精準,但難以製造出可震撼心靈的藝術品。同時,如果在藝術與生活間設置人造鴻溝,藝術不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縱然最後的結果都是歸於沉寂,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它,就像「侘び茶」無論有多少流派,如千利休所言,最後的茶都是要被喝掉的。
推薦閱讀:
※解鎖牛排
※【生活美學】給生活錦上添花
※這是一條看 30 s 就會馬上站起來的視頻,而且它能幫你續命
※那些逐漸疏遠的朋友,我們之間哪裡出了問題?
※有沒有一張圖片讓你瞬間明白了什麼叫沒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