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基礎之---龍脈
山川高低起伏、綿延盤豆,如龍伏、龍舞、龍騰、龍飛。所以,風水先賢稱山川為龍脈,我國大陸有三分之二的地帶都是山;這樣,處處都有龍脈。
風水家對我國的山勢走向有一套獨特的看法。大家認為:我國在崑崙東南,而天下山脈成祖於崑崙,外國亦不例外。其河北諸山,自北寰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入幽冀,入於東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奉岳,次一支包汾晉之原。另一支為恆山,又一支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長一支為燕山,盡於平樂。大河以南諸山,則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一支自漢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左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江而北,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蠢之原,度歙黃山,以盡於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於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之大綱也。
風水家將這些山脈分為三龍,認為崑崙的東南支流佈於中國。又分為三支: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為北龍。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闕;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總為南龍也。
對於這種劃分,風水家的觀點不一致,各人又有解釋。如,《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語》介紹明代劉基對「南龍」的闡述:「中國地脈俱從崑崙來,北龍、中龍人皆知之,唯南龍一支從峨眉並江而東,競不知其結局處,頃從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盡處。……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長牆秦駐之間而止,於是以平松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泅之水;右繞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於此州,而後乘潮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案,此南龍一最大地也。」這就是說,「南龍」出自峨眉,不是吐番以西,「南龍」渡海後,以朝鮮、日本為朝拱的案山。
明繆希雍在《葬經翼》云:「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干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龍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複,北方一大會也。」這段話,將天下之脊說成是關中,連基本的地理知識都沒有。又為了奉承明都北京,將鴨綠江和黃河作為前後相擁之水,這都是信口雌黃。
每個地方都各有龍脈,清代桂馥在《晚學齋集》有《答周書昌論山東地脈書》,對山東地勢有全面的說明:「龍入山東有分水三:其一為峰之陰平嶺,二為泅水之陪尾,三為蕪萊之原山。過此三峽,則東嶽插天矣。祖襪,岳之几案也。岳即起祖,遂多分披。其正脈轉西南,經東阿、肥城,逆涕水而盡於東平,非大幹安能逆此大水?若取其遠勢,今黃河入海處即水口也。收其近局,巨野澤即水庫也。蓋泰山以北之水,盡歸丑艮;以南之水,盡歸辰冀。其趨未坤者,惟有隨龍之汶水。龍氣即止於東平,背乾面巽,其水纏戌,乾元武而去,然後與大清河眾水同歸丑艮以入海。山東地脈,起止如此。」
我國的山勢到底應怎樣表述?山勢走向如何?是怎樣劃分的?科學的觀點是: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以青藏高原為基點,呈階梯狀至太平洋。這種態勢,早在二千年前的《史記?天官書》就作過說明: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
我國陸地可分成三級階梯,這三級階梯是由東、西兩列山脈呈現出來。
西列山脈是昆崙山、祁連山、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它們從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東傾斜,構成一級階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
東列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有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海拔在1000.至2000米,構成二級階梯。東列山脈以東,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構成第三級階梯。第三級階梯與海洋之間是大陸架和島嶼帶。
在宏觀的地形中,各種山勢並不是都由西而東。我國有東西向山脈,如北有天山、陰山;中有昆崙山、秦嶺;南有南嶺。我國也有南北向山脈,如北有賀蘭山、六盤山;南有橫斷山。我國還有東北棗西南向山脈,如西有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山;東有長白山。此外,我國又有西北棗東南向山脈,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這些山脈相互交織、縱橫羅列,呈網格狀。
造成這地勢的原因是由於太古時期的兩次大的造山運動。一次是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奠定了高低起伏的格局。另一次是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產生了明顯的地勢高低差別。
以武漢為例,武漢附近有兩條山系,一條是從鍋頂山到九峰山,另一條從金口到紙坊,都是東西向。這兩條山系由許多小山組成,如馬鞍山、磨山、喻家山、南望山、珞珈山、元寶山、洪山、蛇山、龜山、扁擔山,這是九峰山棗鍋頂山山系。馬龍山、大軍山、神山、鐵錦山、公子山、魚尾山,這是金口棗紙坊山系。
根據地層分析,這些山是在不同地質歷史階段海水侵入而在水下沉積而成,平鋪于海底。到了距今l億5千萬年時,長江中下游和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發生了地殼運動棗燕山動,將海底變成了群山。武漢的山比世界之顛珠穆朗瑪峰的形成要早得多,後者至今不過3千萬年,堪稱武漢群山的晚輩。故切莫尊西貶東,因為東部的長江中下游群山比西部的高山年齡大多了。
將風水家所說的「三龍」與科學的觀點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風水中鹼龍的是對中國山勢的認識,他們注意到山勢之間的聯繫,注意到西北比東南地勢要高,這說明先賢們具有較全面的地理知識,但也有模糊的一面,這也是現代風水家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附:《龍法》
龍者何,山脈也。山脈何以龍名,蓋因龍妖嬌活潑,變化莫測,忽隱忽現,忽大忽小,忽東忽西,忽而潛藏深淵,忽而飛騰雲霄,忽而現首不現尾,忽而興雲而布雨。而山脈亦然,踴躍奔騰,聚散無定,或起勤務仗,或高或低,或轉或折,或則迤逶千里,或則分支片改,或則穿田而過水,或則截斷而另起。龍不易令個全見,而山脈過峽處,亦必有掩護。龍有須角頸眼,而地之結處,亦必有砂案。山脈之結美穴,亦猶龍之得明珠,二者開一不相類似,用是以龍定名,山脈直呼之曰龍脈,遂為萬古不易之美稱。
龍脈要細嫩活潑,空落傳變者為好龍。粗蠢硬直、劫煞翻花者無論矣。但是,龍脈千變萬化。欲知龍穴之吉凶,先審龍脈之真偽,此為追本求末之要道。欲知真偽,先辨龍之干枝,干者大龍也,猶樹之本身。枝者小龍也,猶樹之枝葉。樹身大者,枝葉必繁。故論龍之大小,當先取象於此。然而,枝幹有大小,枝葉有橫直,故龍有大幹龍、小於龍、大枝龍、小枝龍、橫龍、直龍等區別。名目雖多,看法當先審定其來龍之祖山,則龍脈之大小可辨,力量之輕重可知矣。
審辨之法,以水源為定。大幹龍必以大江大河夾送,小干龍則大溪大澗夾送。大枝龍則以小溪小澗夾送,小枝龍則以田源溝渠夾送者也。然而,審辨枝幹,僅識來脈之大小與興衰耳。欲知龍之貴賤與真假,當先看入局與入首。看入局入山,先尋水口。水口者,辰戌丑未四墓庫也。四局之生旺死絕,由水口而分,下羅盤測定,即古雲先看金龍動不動之法也。如水口在辛在乾是乙龍,在癸在艮是丁龍,在乙在冀是辛龍,在丁在坤是癸龍。四局既明,次看入首生旺與豐肥。從乾方入首,而形象又肥豐圓滿有生氣,便是到頭一節,發富發貴之真龍。龍脈來得綿遠者,發福亦綿遠。龍脈來得短促者,發福亦短促。倘若入首與前四局生旺相反,適當死絕,反犯八煞。如坎龍坐戌、艮龍坐申,震龍坐寅、巽龍坐卯、離龍坐巳、坤龍坐酉、兌龍坐亥、乾龍坐子,乃是犯龍上八煞。任他形象豐滿之真龍,皆成假矣。既受八煞之克制,輕則減富貴,重則破家絕嗣。同一前朝後拱之美地,一則入首逢生旺,官祿丁財俱旺。一則入首犯八煞,飛災橫禍頻來。是則只知以形象定吉凶,不從入首處審慎詳察,差以毫釐,謬以千里,遺害有不可勝言者。所以研究龍法,當以入首為前提。
推薦閱讀:
※空聞說風水之石山龍
※怎樣批斷與調整陽宅風水?
※建築風水學 探秘寫字樓風水十大禁忌
※風水帖,論祖墳八字影響
※有助於事業的卧室風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