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主編程永新罷看《文學報》對該報「新批評」專刊上發表的李建軍批評莫言的文章表示抗議
《收穫》主編程永新罷看《文學報》 陳歆耕回應:簡單草率字型大小:小中大2013-04-10 18:12:59更多30
關鍵字>>收穫雜誌程永新罷看文學報收穫主編收穫葉開文學報新批評文學報陳歆耕李建軍評莫言
4月7日,《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發微博,宣布「再也不讀《文學報》了」,對該報「新批評」專刊上發表的李建軍批評莫言的文章表示抗議。程永新寫道:「如果說以前對王安憶《天香》的批評、對賈平凹《帶燈》的批評只是顯示幼稚可笑而已,那麼李建軍對莫言的攻訐已越過文學批評的底線,純意識形態的思維,『文革』式的刻薄語言,感覺是已經瘋掉的批評家要把有才華的作家也一個個逼瘋!」4月9日,《文學報》主編陳歆耕表示,李建軍萬餘字的文章,程永新僅用100多字便將其否定,這種做法簡單、草率、缺乏學理依據。他強調,「新批評」刊登的文章並不代表《文學報》刊物的立場,那是批評家自己的藝術判斷。
《收穫》雜誌執行主編程永新
「新批評」並未預設立場
《文學報》「新批評」創刊於2011年6月,隔周一期,每期8個版面,宣揚的辦刊宗旨為「真誠、善意、銳利」。「新批評」成立之後,不乏銳利之音,王安憶、賈平凹、遲子建、嚴歌苓等作家都曾成為批評的「靶標」。
據陳歆耕介紹,「新批評」的文章只有一部分為編輯部約稿,「我們會向批評家推薦一些作品,比如賈平凹的《帶燈》,但不會預設立場,而是讓批評家看完之後作出自己獨立的判斷,所以微博上說我們預設立場,是不符合事實的。」
陳歆耕說「新批評」只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觀點、見解得以在此交流。陳歆耕強調,「『新批評』刊登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刊的立場,那是批評家自己的藝術判斷。原則上,只要是善意的、能夠自圓其說的文章,我們都表示歡迎。」
《文學報》主編陳歆耕
並非只刊發批評之詞
但這種「善意」卻遭到質疑,程永新在另一條微博中寫道「作家也不是不可以批評,但批評必須專業在行,出發點是與人為善。見一個滅一個這叫文學批評嗎?這叫『毀人不倦』!」對此,陳歆耕表示,「新批評」上刊登的文章對事不對人,「比如李建軍的文章,我認為是認真細讀了文本之後發表的個人意見。」陳歆耕也表示「新批評」並非只刊發批評之詞,同一期的新批評,「頭條是張志忠的文章,二條是李建軍的文章,兩篇文章的角度、觀點完全不同,張是充分肯定莫言的藝術成就的,李則是持批評態度的。」而對待賈平凹、王安憶的創作也都是如此。
未來不會改變風格定位
對於程永新提出的批評,陳歆耕認為過於簡單、草率,「我覺得在微博上不適合開展文學、文藝批評。用一兩百字對作品進行評論,只能是只說觀點,不說論據,這樣缺少學理依據。」
而談到「新批評」當下的風格定位,陳歆耕說現階段的確以講問題為主,「以這樣的姿態起步,是因為過去文學批評的生態就是胡吹亂捧,講求個人利益。在這樣的生態中我們希望矯枉過正,先以講問題為主,之後再逐步調整到正常的姿態。」他表示「新批評」不會改變自己的風格和定位。
《直議莫言與諾獎》(李建軍)節選
莫言的寫作經驗,主要來自對西方小說的簡單化模仿,而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的創造性繼承。
莫言的創作並沒有達到我們這個時代精神創造的最高點。他的作品缺乏偉大的倫理精神,缺乏足以照亮人心的思想光芒,缺乏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所說的「理想傾向」。他的獲獎,很大程度上,是「諾獎」評委根據「象徵性文本」誤讀的結果,——他們從莫言的作品裡看到的,是符合自己想像的「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文化」,而不是真正的「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評論者說
此事引發了文學界對中國文學批評生態的思考和探討。文學評論家、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看過《文學報》「新批評」上評價賈平凹《帶燈》的文章,第一個感覺就是作者唐小林的批評不講道理,給人一種不懂文學的感覺。他認為當下對於文學創作的確缺乏批評的聲音,但卻不應以此為目的,為批評而批評。「我覺得應該從創作和文本出發,而不是預先設定一個框框,批評和讚揚都需要公正。」
程永新的同事,《收穫》雜誌編輯葉開也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葉開認為,作家和評論家是相互共存的關係。作家創作出作品,評論家以評論建立自己的批評品格。兩者如果能夠和諧共存,可以對文學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對於《文學報》的「新批評」專刊,葉開表示持保留意見。「這個欄目是破壞性的,目的是把著名作家拉下來。這不是評論該有的形態,是刻意的。」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3_04_10_137727.shtml來源:鳳凰網等|責任編輯:趙翠翠推薦閱讀:
※『大風刮過』有哪些讓你驚艷的句子?
※若您能看見此篇文章 證明您前生已具無量慧根
※面朝大海,無須問春暖花開
※轉一篇我的一個很好的朋友的文章---你會受益無窮
※【講章】母親,偉大的愛 (歌美,文章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