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不能忘卻的紀念!

抗美援朝,不能忘卻的紀念!

(2015-10-25 09:16:50)

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25日,中國正式宣布志願軍入朝。經過三年惡戰,將美軍趕回到了三八線附近。1953年,戰爭結束。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第一次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集中3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第二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三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發起第三次戰役。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漢城。第四次戰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主力6個軍(軍團)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全線轉入運動防禦,3月14日,撤出漢城。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抗擊「聯合國軍」。第五次戰役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接著,志願軍轉移兵力於東線,至6月10日,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地區。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軍委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志願軍作戰應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對此,中朝軍隊在反「絞殺戰」中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面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志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從而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于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搶佔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1952年秋,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2年冬,朝鮮停戰談判仍無進展。中朝人民軍隊從1952年底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  1953年發起夏季反擊戰役,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進攻作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0年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浴血奮戰!這場慘烈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犧牲加上傷病和其他原因去世,共犧牲19.7萬人。為了保家衛國,這些最可愛的人永遠長眠在異國他鄉!

金日成朴憲永緊急向毛澤東求援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主力被截斷在「三八線」以南,遭到敵人南北夾擊,損失慘重。1950年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北進,「聯合國軍」也在做越過「三八線」的準備。

以朝鮮人民軍剩餘的力量,已不可能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而且也難以在「三八線」組織有效的防禦。在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的同一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和外務相朴憲永聯名致信毛澤東,向中國發出了出兵支援的請求。

信中說:

  現在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我們朝鮮人民解放戰爭的今日戰況是,在美國侵略軍上陸仁川以前,我們的戰況不能說不利於我們,敵人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被我擠入於朝鮮南端狹小的地區里,我們有可能爭取最後決戰的勝利,美帝軍事威信極度的降低了。於是美帝國主義為挽回其威信,為實現其將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調動了駐太平洋方面陸海空軍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於9月16日(此處為朝鮮時間)以優勢兵力,在仁川登陸後繼續佔領了漢城。

  目前戰況是極端嚴重了,我們人民軍雖然對於上陸的敵人進行了極頑強的抵抗,但對於前線的人民軍已經造成了很不利的情況。

  戰爭以來,敵人利用約千架的各種航空機,每天不分晝夜地任意轟炸我們的前方與後方,在對敵空軍毫無抵抗力的我們的面前,敵人則充分發揮其空軍威力了。各戰線上敵人在其空軍掩護下,活動大量機械化部隊,我們受到的兵力與物資方面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後方的交通運輸通信及其他設施大量地被破壞,同時我們的機動力,則更加減弱了。

敵人登陸部隊與南部戰線的部隊已經連接一起,切斷了我們的南北部隊,結果使我們在南部戰線的人民軍,處於被敵切斷分割的不利情況里,得不到武器彈藥,失掉聯繫,甚至於有一部分部隊,則已被敵人分散包圍著。如果京城完全被敵人佔領,則我們估計敵人可能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們的各種不利條件,則敵人企圖是很可能會實現的。要保障我們的運輸、供給以及部隊之機動力,則必須具備必要的空軍,但是我們又沒有準備好的飛機師。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的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

我們一定要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在南部的十餘萬部隊於作戰上有利的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

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中共中央毅然做出戰略抉擇

  面對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要不要出兵參戰,要不要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戰爭較量?中共中央面臨著重大的戰略抉擇。

  當時,中國革命勝利剛剛一年,長期戰爭的創傷尚未恢復,財政經濟狀況還相當困難,城市有三四百萬職工和知識分子失業,農村有三四千萬農民遭受水旱災害。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尚待進行,一些國民黨小股武裝和土匪也急待剿滅。在軍事方面,我國海、空軍處在初創階段,陸軍裝備相當落後。因此中國政府面臨著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以及穩定全國政治局勢的繁重任務,本無意於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8月,朝鮮人民軍進攻受阻,美軍和南朝鮮軍堅守釜山環形防線,伺機反攻,戰場呈膠著狀態。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5日,毛澤東給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發電,指示:「邊防軍各部現已集中,8日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但應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18日又電告高崗「務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準備工作」。為了保障大城市和工業基地安全,中央軍委還制訂了防空計劃,將3個航空兵師、15個高射炮團和1個探照燈團,分別部署於東北及沿海大城市,擔任對空防禦,並決定將東北地區南部的部分工業設備和戰略儲備物資向北轉移。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成功,朝鮮局勢急劇逆轉,形勢對朝鮮人民軍極為不利。金日成和朴憲永29日聯名致信斯大林,懇請蘇聯給予直接的軍事援助,「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請幫助我們建立一支由中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組成的國際志願部隊。」斯大林10月1日通過蘇聯駐朝大使史蒂科夫轉告金日成,關於「給予武裝援助的問題,我們認為更可以接受的援助形式是組織人民志願部隊。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同中國同志商量。」同日,金日成和朴憲永致信毛澤東,直接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赴朝參戰的請求。

  中朝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鄰居失火,豈有不救之理,況且戰火已經燒到了中國的家門口。對於外強的干涉與侵略。只有堅決抵抗才是出路。10月2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告之中國已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同時請求蘇聯政府對中國提供武器裝備援助。

  10月4日和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南海召開會議,討論出兵問題。在討論中,許多同志對出兵抗美援朝有顧慮,因為當時國內困難重重:長期戰爭的創傷尚未治癒;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大陸的土匪特務尚未肅清;軍隊的武器裝備落後,訓練不充分;部分軍民存在厭戰情緒。以我軍的裝備水平,是否能打贏世界上最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我國的經濟力量能否支持持久戰爭?這些都是不容樂觀的難題。一旦失利,中國的處境將更加困難。與此同時,大多數與會者認為:如果我們不出兵,整個朝鮮被美國侵佔,我國大陸就直接面臨著美國侵略的威脅,我國東北地區的電力將被其控制,工業基地將遭到破壞,中國將失去安心進行經濟建設的保證;如果朝鮮人民失敗了,朝鮮的革命遭到鎮壓,則是滅了共產主義的士氣,長了帝國主義的威風,美國侵略者將會更加猖獗,國際國內反動氣焰將會增高,這極為不利。

  政治局在充分討論、權衡利弊之後,一致認為中國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8日,毛澤東致電金日成,通知了中共中央的決定。

  中共中央隨後對志願軍出國作戰和國內防務作了穩妥的部署:派周恩來赴蘇聯同斯大林會談,請求蘇聯政府派空軍支援志願軍作戰,並提供武器裝備援助。把僅有的少數航空兵部隊和幾個高炮團部署在靠近沿海的大中城市,擔負航空任務,並由周恩來、彭真、聶榮臻、薄一波、李立三組成防空籌委會,研究計劃全國大中城市和工業基地的防空問題。在廣東和福建方向,各部署4個軍,防止美蔣聯合進犯,並加速華東和中南地區的剿匪和土改工作,以便對付美蔣可能的進犯。在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動員全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為志願軍確定了「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的戰爭指導總方針。

  10日,斯大林取消了原先與中國達成的關於對志願軍提供空中支援的協議,說蘇聯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作戰。這意味著志願軍在戰場上根本無法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朝鮮戰爭的制空權將掌握在敵方手中,志願軍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困難。

  1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經研究決定志願軍按原計划出兵朝鮮。毛澤東表示,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就進到鴨綠江了,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中共中央面對強敵,敢於作出出兵抗美援朝的決策,表現出了超人的膽略,同時也體現了對國際戰略形勢的敏銳洞察力。美國以蘇聯為主要對手,其戰略重點在西歐,亞洲只是它的側翼。中國的國力雖弱,但是集中力量攻敵一個戰略側翼,就有較大獲勝的希望,並且有利於限制戰爭的規模。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19日,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但除了中央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外,志願軍的指揮機構尚未組成。為了便於指揮作戰,在志願軍打響出國第一仗的當天,即10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第13兵團部改組為志願軍總部,任命鄧華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並決定以彭德懷為書記,鄧華為副書記,組成志願軍黨委,完善了志願軍的組織領導機構。朝鮮派出朴一禹負責聯絡工作。

  1950年10月14日,毛澤東與彭德懷詳細研究了志願軍的出兵和作戰方案,確定志願軍各部於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適當山嶽地區組織防禦,待機殲敵。

  16日,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在安東(今丹東)召開,彭德懷宣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立即出兵援朝的決定,並分析了朝鮮戰場形勢,闡明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戰略意義。他說:「現在美軍及南朝鮮軍隊正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瘋狂進攻,局勢是很嚴重的,我們對於兄弟黨和鄰國遭受侵略,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中央經過反覆認真討論後,認為不能置之不理,決定支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反抗侵略者,幫助他們爭取獨立自由和解放,我認為中央這種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如果我們不積極出兵支援朝鮮革命政府和人民,國內外反動派的氣焰就會高漲,親美派就會更加活躍,如果讓美帝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那對我國就是個直接威脅,國防、邊防都會處於極不利的地位。」彭德懷根據朝鮮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狹窄、三面臨海的特點,指出:「過去我們在國內戰爭中所採取的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涉後退的運動作戰方式,在今天的朝鮮戰場上不一定適用。……志願軍在戰術上要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形式,如敵人來攻,我們要把敵人頂住,一旦發現敵人的弱點,即迅速出擊,插入敵後,堅決包圍殲滅之。我們的戰術是靈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陣地,但在必要時,又必須堅守陣地。」彭德懷針對志願軍出國作戰的情況叮囑說:「這次出兵援助朝鮮人民援助兄弟黨,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援助朝鮮也就是鞏固我們的國防,因此,我們進入朝鮮後,千萬不要驕傲,不要以大國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對朝鮮的黨、人民政府、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要切實尊重他們。」

  18日,毛澤東致電第13兵團領導。「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定按預定計划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今集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4時即停止,5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19日晚)準備渡兩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

  19日黃昏,彭德懷僅帶領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台,乘一輛吉普車,首先跨過鴨綠江大橋,奔赴朝鮮戰爭。

  同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朝鮮前線。第40軍和第39軍主力及炮兵第1師從安東過江;第39軍117師、炮兵第2師和高炮團從長甸河口過江;第38軍軍部、第42軍和炮兵第8師從輯安過江。至22日,第38軍主力從輯安過江。

  按照中央的要求,所有渡江部隊,從每日黃昏開始行動,至翌晨4時停止,天亮前隱蔽完畢,不露痕迹,入夜開拔,奔赴前線。就在「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東西兩線部隊爭先恐後地向中朝邊境狂奔猛進的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埋伏在鴨綠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中,準備與之進行一場特殊的較量。


推薦閱讀:

悟道成佛 佛陀初轉法-輪日 紀念專題
清明|全武漢最孤獨的地方,是一座城為紀念一個人建造的博物館
(316)【齊素萍居士】恢復東天目山昭明寺二十周年紀念+老法師開示(附珍貴照片)
紀念毛澤東橫渡長江50周年
紀念922罹難的民族英雄袁崇煥

TAG:抗美援朝 | 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