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豐派的築基方法
06-24
三豐派認為築基是初功,在於寂滅情緣,掃除雜念。稱「人心既除,則天心來複;人慾既凈 ,則天理常存」見《張三丰大道指要玄機直講》。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 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會日長。因為凝神調息在於 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平和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 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彼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衝心。吸之至下,下不沖腎。 一闔一辟,一來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漸漸兩腎火蒸,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氣不用煉而自煉。氣息既和,自然於上、中、下不出不入,無來無去,是為胎、是為神息、 是為真橐龠、真鼎爐、是為歸根復命、是為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氣到此時,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氣熏蒸營衛,由尾閭穿夾脊,升上泥丸,下鵲橋,過重樓,至絳宮而落於中 丹田,是為河車初動。但值得注意的是氣至而神未全,並非真動。《張三丰大道指要玄機直講》 其實內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積靜累氣為初候,開關展竅為中候,築基煉己為三候。下手於 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閉外三寶,養其內三寶而已。此中最關鍵的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所謂凝神,就是收己清靜之 心而入其內。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了神,然後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於虛 ,即此。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 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 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如痴如醉。可謂真消息,實乃玄關發現。三豐派還認為神要真神,方算先天。所謂真神,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辯真 偽,訣曰:玄關火發,杳冥沖醒,一靈獨覺;一靈從規中起;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微茫之中,心光發現。修心即是存心。煉性即是養性。存心右便城郭堅固,不使房屋倒塌,即是築 基。所以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 復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修鍊。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而調動後 天呼吸,必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要百日。見《張三丰大道指要道言淺近說》 這裡最根本原理在於養性,澆培鄞鄂,使內葯成全,也就是煉己。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也就通常所說的內 丹。「潛心於淵,神不外游。心牽於事,火動於中。火動於中,必搖其精。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精、氣、神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 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動,常熏蒸於四肢。 同上。 所以《繫辭》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是道家修鍊的層次,一步接一步的工夫。何謂窮理,讀真函,訪真訣,觀造化,參河洛。趁清閑而保氣,守精神以築基。一面窮理, 一面盡性,乃有不壞之形軀,以圖不死之妙。性者內也,命者外也。以內接外,合而為一,則大道可成。以至於三字,明明有將性立命,後天返先天口訣在內,訣曰:「初打坐,學參 禪,這個消息在玄關。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阿一阿鼎內剪。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閑。閉目觀心守本命,清凈無為是根源。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黃婆期間為媒 妁,嬰兒奼女兩團圓。美不盡,尋誰言?渾身上下氣衝天。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在《道言淺近》里曾這樣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實後面四個字是前邊四個字的重複。那為什麼不說:「凝神調息」四個字是下手功夫,卻說八個字是下手功夫呢?這是值得仔細玩味和探究的。 根據《道言淺近》的有關論述,這八個字實際上包含了四層意思:一、凝神;二、調息;三、進一步調息;四、進一步凝神。凝神調息的極境,便出現了神息兩忘。《道言淺近》指出,這八字「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意謂這八個字要全面實行,且要按順序一層層做去。下面就依八字順序逐層加以解說。 一、第一層功夫:凝神 張三丰把凝神而不把調息作為第一層功夫,是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呼吸是介於隨意與不隨意之間的一種骨骼肌運動。氣功調息屬於隨意性運動,由大腦皮層來管轄。大腦皮層可以改變呼吸的速度,也可改變呼吸的動型(如腹式呼吸、逆呼吸、停閉呼吸等)。只有大腦安靜下來,並將注意力轉移到機體內部,才有可能對呼吸運動進行有效的調整,如果心煩意亂,雜念紛呈,那是根本無法調控呼吸的。古人說:「元神凝則呼吸之神自然泰定(《性命圭旨》)。」正是這個道理。 《道言淺近》說:「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1.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就是說,練功伊始,先整理一下錯雜的思緒:把正在考慮的問題先了結一下,把準備辦理的事情先掛一掛,把糾纏心頭的煩亂情緒先清除一下,總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這樣心就基本清了。 2.如果功前思緒比較雜亂,就不要急於收心入內,應先做好疏導工作。其一,「眼勿亂閉」。心未清時最好是沒有目的地、靜靜地看著眼前的東西。因為眼睛看著前面的東西,實際上在大腦皮層已不自覺地形成一個新的興奮灶,而沒有目的地看,則能控制其興奮水平,防止興奮擴散。由於出現了新的興奮灶,可以通過負誘導的作用,讓其它的興奮灶(由雜念所引起)受到抑制。這樣就容易控制住雜亂的思緒。如果心未清時胡亂閉上眼睛,那腦里可能是一片混亂,越發理不清。其二,「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所謂自勸,便是自我疏導。思緒紊亂較嚴重,其在大腦皮層的興奮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這時進行自我疏導,可以通過對主體的認知結構施加影響,促使雜念形成的興奮灶受到抑制並趨消退。自我勉勵,更是調動主體的意志力量,來加強對雜念的抑制。 3.只有初步實現清涼恬淡的心態,始得收入氣穴。因為從日常的心態變為氣功的意守態,這要改變固有的心理習慣,即要讓意識活動同思維脫鉤,將注意力集中到機體內部沒有認識意義的生理部位。這實際上是實現從注意到意守的轉移。而清涼恬淡的心態,正是實現這種轉移的前提和基礎,離開這一點,根本不可能將心收入氣穴。 4.收心入氣穴,應微閉雙目,默運意念經山根循任脈徑路,緩緩落入丹田。山根在兩眼中間,為下丘腦所在部位。下丘腦系人體內分泌的總樞紐,任脈徑路實際上包括了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臟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脈徑路進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開始修習時,可連續運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條件反射關係。 二、第二層功夫:調息 《道言淺近》說:「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初步實現了凝神,這就十分主動,就像「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以對呼吸的調控就不怎麼難了。這一層調息,應做到以下幾點: 1.意念要隨息自然進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後,心神開始安靜下來,心神一靜,氣息也就會平和起來。這時,主體便要默運意念不斷地隨吸氣和呼氣沿任脈徑路自然地進入丹田。《道鄉集》說:「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這是調息的基本功。反覆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氣息、任脈徑路(包括腹臍部位的丹田)三者間的條件反射關係。 2.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隨息自然進入丹田之後,便要改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隨吸氣而守鼓起之小腹,隨呼氣而守凹進的小腹。此乃所謂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時間,便可建立起意念、氣息、丹田三者間的條件反射關係。 3.默運神光下照丹田,與丹田呼吸相結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內視線合一後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脈望》說,瞬屬目,為神出入之門,息屬鼻,為氣出入之門。瞬息相依則神氣相抱,此存心養性之第一關也。可見古人對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視。 三、第三層功夫:進一步調息 為什麼在第二層提了調息之後,接著又提出調息呢?這一層的調息與上一層的調息,有什麼不同的要求?可以這樣說,上一層的調息,主要是為了幫助凝神入氣穴,即促使意念在氣息的牽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條件聯繫,實現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為培養、激發丹田真氣創造條件,打下基礎。而這一層次的調息,則是要以主動性的呼吸運動為手段,進一步發揮氣息的催丹、育丹功能。古人曾把吐吶時的氣息出入,比喻為「囊龠」、「巽風」,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動力作用。因為通過大腦中樞的整合,可以把呼吸運動產生的震動波、力度、節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壓力,集中起來,對丹田及會陰部位,進行有力的激惹、鼓盪,從而促使先天祖氣發動。《道鄉集》說:「人之祖氣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後氣機發動。」又說:「先天祖氣的行止,唯聽命於後天氣,先天氣不在口鼻而在氣穴,只有後天氣息息歸根,進行氣穴呼吸,才能引發先天祖氣。」可見這樣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淺近》說:「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也。」陰蹺乃會陰穴,丹道修鍊稱之為生死根、歸根竅、復命關,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又是奇經八脈的總源。李時珍說:「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唯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奇經八脈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說:「陰蹺以會陰位置為體,以生精產葯為用。」可見陰蹺為生殖系統內分泌的源頭,是人體青春活力萌動之處,在生理上具有獨特的作用。 所謂「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其具體做法為:在默守丹田的同時,意想中將吸氣的起點移至會陰,隨吸氣柔緩地將陰蹺之內氣吸至丹田,與丹田的內氣相交會。呼氣時仍守丹田,聽其自然。此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也。這是以調息為主,調息與凝神相統一的進一步體現。此運作稍有難度,需在一、二層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收到功效。 丹田內氣與會陰內氣通過調息進行交會,張三丰在《玄機直講》中提出了另一種動作方法。其法為:凝神入氣穴後,「斯時也,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被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衝心,吸之至下,下不沖腎」。這樣,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氣不用煉而自煉。 《三豐輯說》引陸潛虛又論調息法云:「凡調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氣穴,神在氣穴中,默注陰蹺,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這又是一種溝通上下兩氣的調息方法。 第四層功夫:進一步凝神 這一層的凝神與第一層的凝神不同。第一層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將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夠在松靜的心理基礎上,有效地控制主動性的呼吸,為培養、激蕩真氣創造條件。這一層的凝神則要求:認真掌握好凝神氣穴的火候,從而不斷溫養、強化真氣,以期丹田之氣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在此基礎上再逐漸減弱意守的心理強度,提高凝神的品質,為神息兩忌創造條件。 《道言淺近》說:「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 這一層次的凝神,具體要求是: 1.神息相依于丹田,神氣相抱于丹田。所謂心止於臍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腦的固有聯繫已減弱到最低點,此即老子所謂「虛其心,實其腹」。所謂氣歸於臍下,意為形成丹田呼吸後,在真息的激蕩下,自然之氣和從會陰上提之氣,以及丹田萌發之氣,歸會一起。心止臍下,氣歸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這不但強化了真氣,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質。 2.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靜自然」,勿助就是「順其清靜自然」。所謂「清靜」是指虛無的心態,所謂「自然」是指柔緩的呼吸。《三豐輯說》引陸潛虛論調息法這樣解釋「守」和「順」:「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順?曰平息。」這是說,意念輕輕跟隨著柔緩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靜自然;讓氣息平和地一吸一呼,聽其自然進出,便是順其清靜自然。這就是古人說的若即若離、不沾不脫之態。《道鄉集》說得好:「稍放空,則入於荒渺;稍著跡,則敗於凝滯。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徹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紅梅,不足融和其祖氣。」上引陸潛虛論調息法還說,守與順「是二是一,原是不錯,由博返約,唯在凝神,切勿用意」。這說明,勿忘勿助的關鍵在於嚴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強度。既要讓意念輕輕系住丹田的氣息,保持適當的心理強度,以鞏固並深化凝神的態勢;又要盡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強度,以維繫恬淡的心態,並為神息兩忘創造條件。 3.凝神調息的極境——神息兩忘。《道言淺近》說:「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進一步凝神之後,還要保持一段時間勿忘勿助,神默氣柔的功態,以便不斷溫養真氣,鍛煉心神。待神抱住氣,氣系住息,在丹田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即氣機活潑,心神自在之時,便要行鑽字訣。所謂鑽,就是要讓心神深入到幽冥虛空之中。實際上這是要求在勿忘勿助的心理基礎上,進行「守空」、「忘我」的運演。具體做法是:冥冥之中覺得心神已鑽入幽深浩渺的虛空中,繼而覺得自己已融化在虛空中和虛空同一了。如果還有一絲「我執」,那就需繼續運演,一定要澄之又澄,直到自我感知完全消失,這便是神息兩忘的極境了。此後,神益靜而氣益生,神生氣,氣生神,精神益長,真氣益充,自然會坎離交媾,乾坤會合,神融氣暢而如痴如醉了。所謂「恍然陽生」,是指恍恍惚惚之間一陽來複,即真氣激惹了性腺和性神經而出現陽物勃舉的現象。這裡凝神調息的良好效應,應繼續保持恬淡虛無的心態,不可有絲毫邪念。 總之,張三丰提出的八字下手功夫,確為言簡意賅,深中肯棨的至理名言,對初習氣功者,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出生時辰自測方法
※天然黃水晶如何消磁 黃水晶凈化的方法有哪些
※皮膚癌預防要找對方法 早晚一杯茶預防皮膚癌
※松腰系列(師傳):松腰的機理和方法
※國際註冊漢語老師教學技巧分享之語音篇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