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茶藝——基礎篇5
5、綠茶代表品種
信陽毛尖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大名。信陽位於河南省南部,「一座青山豎起一道風景,一潭碧水蘊含萬般風情」概括了信陽的山青水秀與人傑地靈。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大別山,以所采原料細嫩、製作工藝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
信陽地區產茶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信陽所產茶葉自唐代開始便成為供奉朝廷的「貢茶」。如今,信陽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茶園主要分布在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這裡地勢高峻,一般海拔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頗多。清乾隆年間有人贊道:「雲去青山空,雲來青山白;白雲只在山,長伴山中客。」這裡還有豫南第一泉「黑龍潭」和「白龍潭」,景色奇麗,詩人贊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泉。濺花飛霧雪,暄石向晴天。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王延世在《游白龍潭記》中描寫道:「扶掖至潭右一岩如廣,大石離列可座而飲食,敲石火溫所攜酒,炎烹蚧茗,色味俱絕」。詩人樊鵬也有詩云:「我隋振鷺侶,西眺開愁顏。舉酒啜佳茗,極賞暮言還。」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製作獨特風格的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信陽毛尖一名的得來是因為其芽葉細嫩有峰梢,精製後緊細有尖,並有白毫,所以叫毛尖,又因產地在信陽,故名「信陽毛尖。」茶農講「欲得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采巧烘炒」。採摘是制好毛尖的第一關,一般自4月中、下旬開採,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兩三天巡迴采一次,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製為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的制二、三級毛尖。信陽毛尖中由於雨前所采芽葉嫩度高、數量少,因此被視為珍品。不過因為信陽地區氣候溫和,信陽毛尖的夏茶和秋茶品質也很好。
芽葉採下後,需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別炒制。攤放的地方,要通風乾凈,攤葉厚度不超過20厘米,攤放時間不超過十小時。鮮葉經攤放後,再進行炒制,信陽毛尖屬於鍋炒殺青的特種烘青綠茶,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並輕揉。將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再用竹茅紮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過3~4分鐘,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炒熟鍋使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後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炕灶上烘焙,直至成品。
「茶貴新而善藏」。茶葉製作十分不易,要保持茶的色、香、味、形不變則更加不易。茶農炒制出茶葉後,通常用白鐵罐裝好封牢,放在避光乾燥的庫房裡保存。
信陽毛尖風格獨特,茶葉外形細、圓、緊、直,多白毫,干茶色澤翠綠或綠潤;湯色、葉底均呈嫩綠明亮;香氣芬芳清高,並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毫香、鮮嫩香、熟板栗香;葉底芽葉完整,嫩綠肥壯、勻稱。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品飲信陽毛尖通常使用白瓷杯,投茶量在茶杯的1/4或1/5,用85℃左右的熱開水進行沖泡。古人品信陽毛尖時,多採用信陽當地的泉水,泉水青碧澄澈,絕無污染,以山泉沏山茶,慢斟細飲,樂在其中。明代羅廩在《茶解》中曾這樣的描述:「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傾瀉入懷,雲光瀲灧,此時幽趣,難與俗人言矣!」信陽毛尖滋味醇厚甘爽,品飲後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栗香。
推薦閱讀:
※【轉載】美國 Timothy Tyler 的人物畫欣賞
※[轉載]金鎖泄秘(二)
※【轉載】【圖文欣賞】乾乾淨淨做人
※【轉載】179首古典詩詞註譯賞析, 點擊即讀
※(12)[轉載]子平真詮評註三(徐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