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必看
06-24
《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介紹專帖 (佛法是怎麼回事)《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中,地藏菩薩給大家講述了佛法了義的核心問題。而且有述理、有具體的方法、還有針對末法眾生根性的開示。能夠理解熟悉這些開示,對佛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會有個很清晰的了解。所以我覺得這部分應該和大家反覆探討和學習。立這麼個帖子希望就此部分經典開示和大家一起溫習。爾時,堅凈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堅凈信菩薩問地藏菩薩:該如何向想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們介紹能令其修行增進獲益的方便法門?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地藏菩薩說:如果有眾生志向大乘佛法,應當先了解修習大乘佛法開始最根本的事情是什麼。這件事情就是以一實境界為對象,修習對一實境界的信心和理解。因為對一實境界的信心增長、理解增長,就會快速獲得成就菩薩乘的種子,也就是獲得大乘佛法的善根、善因。佛法對事物規律的闡述是因果法。什麼事情都有其因,無因則無果。佛法也是這樣。成就佛法就要有因。就是種子。佛法中有時候又稱種姓。你有了這個種子才會成長、壯大。變成果實。圓滿佛果。這一切都是種子的作用。種子決定了你將來的得到的 果實。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什麼種子,得到的就是什麼果實。這就是很樸素的因果理論。而大乘佛法的種子、種姓該怎麼得到?地藏菩薩告訴我們就是依止一實境界,修習信心和理解。緊緊圍繞一實境界來增長對它的信心和理解。一實境界說起來似乎很多人不熟悉。這是佛法的名詞問題。一實境界就是我們常說的佛性。佛性在佛教經典中還有很多名稱,比如:法身、如來藏等等。大家對一實境界的信心和理解就是我們進入大乘佛法最根本的東西。也就是大乘佛法的種子。沒有這個做種子當然也沒有果實了。而這個種子是最為珍貴、最為特殊的種子。因為它結的果實是佛果。《瑜伽師地論》講:若諸菩薩成就種姓;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姓無上最勝。何以故?略有二種凈。一、煩惱障凈。二、所知障凈。一切聲聞獨覺種姓、唯能當證煩惱障凈;不能當證所知障凈。菩薩種姓、亦能當證煩惱障凈;亦能當證所知障凈。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簡單說就是如果你成就了菩薩種姓,那就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勝過其他一切眾生,這是一切種子中的NO1。比如聲聞緣覺可以得煩惱障凈。消除煩惱。但不能擺脫所知障。不能證得最究竟的智慧。而菩薩種姓,能凈煩惱障、能凈所知障,能徹底遠離煩惱。所以如果你說自己修習大乘佛法,志向大乘佛法,那麼先問問自己對於一實境界、佛性有幾分信心和理解。就知道是否有大乘佛法的種姓,這個是大乘佛法的根本。那麼下面地藏菩薩就開始給大家介紹一實境界,好讓大家快速獲得菩薩種姓。圓滿大乘佛法的善因。我們很多同修都喜歡給人講說佛法,宣傳佛法,介紹佛法。這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在解說的時候一定注意避免不凈說法。什麼是不凈說法呢?《佛藏經》中講:不凈說法者。有五過失。何等為五。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以利養故為人說法。1。自言對於佛法己經盡知無餘。要是你遇到這樣的人,說他已經成佛,己經盡知佛法精要,已經高過釋迦牟尼佛了,或者已經有無上智慧了,已經得了佛家大法等等,不用問,假的。這是百分之百的錯誤言論。2 。專門宣揚經典和經典之間不相符,矛盾的地方。相互不容的地方。經典之間有不盡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很複雜,有的是對象不同,講的法不一樣,大小乘不同。有的是翻譯問題,有的是傳講有誤等等,但是終歸是自己尚未能開智慧,不能明了所致,不必妄加評論。現在經常看到有人動不動就說,佛經還有矛盾的地方呢。這樣的言語絕對要避免,因為矛盾的是我們自己。3 。自己對於佛法尚有懷疑,不能相信。自己尚未相信,而對他人講述,這個講法必然有不圓滿的地方,不徹底的地方。4 。用自己所知道的,所修習的經典來駁斥,毀謗他人所修習的經典。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也容易出現。他是學這部經的,我是學這個的。我學的東西,我學的經典,我修的法門是好的,你修的不好,我還要從經典中找到根據。這個出發點就是錯誤的,所犯的罪過很重。決不是佛弟於該做的事情。這樣修什麼法門都成就不了。因為這是誹謗正法。按照佛經上的講法:「增上慢者皆是魔黨助成魔事」,表面上他是講佛法,還講的很好,但是其實是幫助魔破壞佛法。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講「我們這個法門好,你不要修你的了,再修的話就太蠢了」,你放心,蠢的人不是你,是講這個話的人,他連自己都救不了。5。為了利養說法,為了經濟利益,為了有更多人來恭敬捐助,為了名譽等等。這樣的說法也不清凈,必然會產生問題,什麼問題?專揀好聽的講,專門講人家願意聽的,隨潮流的。不管經典是不是這樣講的。他迎合人們的心理,不以正見為基礎,不是真正去誘導大家向善,覺悟,而是為了讓大家高興滿意,讓大家讚歎。一但影響到他的利益的就反對、批判。總之,這樣的說法是以利益為中心,不是以佛法為中心。其實這五條並不光是為了說法師講的,因為我們學佛的同修很多人都願意為大家介紹佛法,介紹佛菩薩的功德一—為其他人,家人,親人,朋友等等宣傳佛法。在講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避兔出現上述的問題。和其他同修交流的時候也要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不凈說法的過失是很大的。佛云: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不凈說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菩提,為助魔事。這樣的行為是幫魔的忙,破壞佛法。比奪人性命還要可怕,會讓很多人受到衰敗煩惱,會讓很多人心中充滿疑團,不能開解。挑起爭論鬥爭。這樣的人是惡知識,以妄語在大眾中毀謗諸佛。這樣的過失是不能犯的。因為正見最為可貴。不邪見論壇是一個公共的場所,如同社會一樣,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但是從佛法的角度說,人和人的見解不一樣,有正確的見解,有不正確的見解。不正確的見解就是我們常說的邪見。見解在佛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見解,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所以佛在八正道中把正見排在第一位。而又在《佛藏經》中為我們分辨,邪見過失罪業為十惡業中最重,重於殺生。那麼什麼是邪見呢?《瑜伽師地論》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凡是顛倒的,不正確的,不真實的見解都是邪見。這個範圍很廣。有人說邪見僅僅是不信因果,斷滅見。這是不正確的。就這個問題以前還在論壇和釋觀清法師爭論過。在這裡重新強調一下。邪見的範圍。《瑜伽師地論》又講到: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詳細分一下的話:邪見有兩種,一種呢叫減損邪見,一種叫增益邪見。減損邪見,就是我們常說的,不信因果,認為沒有輪迴,沒有善惡報應,人死如燈滅等斷滅見都是減損邪見。那麼增益邪見呢?也有幾種,薩迦耶見即是身見,執著於身,我所擁有的這個身體的概念。這是身見邊執見。偏執,只認一邊即是邊見。《成唯識論》說『邊執見,謂即於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為業。』所謂斷常,就是執著斷滅見,或者執著常見,認為又一個長處不變的我,這都是邊見。我們常常看到經典中講到: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談論即是不讓我們落在邊見。不要讓我們執著於一邊。那一邊都不對的。《俱舍論》說:於所執我我所事,執斷、執常,名邊執見。以妄執取斷常邊故。那麼為什麼那邊都不對呢?因為我們這個思維計較的心,邏輯推理的心,只能理解有無,只能計算存在與不存在。邏輯之外的便無能為力了。《大寶積經》中講到:想名乃至心有所念。即名為想。無所念者乃名無想。離諸想故名為無想。隨所取想皆是邪見。何以故。舍利弗。於聖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說何況說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說。佛法是離於思維判斷的,離於邏輯推理的。或者說,只要還有此想,那麼就是邪見。(說到這裡,還得補充,更不要認為,沒有此想就不是邪見了。那一樣也是邪見)但是拋棄了思維,拋棄了言語,諸佛菩薩無法讓我們這些眾生了解有佛法菩提,故此依然要利用言語,思維讓我們逐漸修證。便如《圓覺經》云: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佛法不是讓我們學習哲學,是為了讓我們脫離輪迴,讓我們證得菩提的。因此我們要注意,學佛之後我們的分別心是否少了,煩惱是否輕了,思維計較是否淡了,這是我們進步的標準,不是佛教的道理懂得多了叫學佛。如果我們把精力用到學問的研究,理論的推演上,那麼佛法就不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法,因為釋迦牟尼佛未說一字。更何況你又從中研究出什麼『新成果』來,那就更麻煩了。邊見之後還有見取,見取就是執著己見,執著這個見解。戒禁取是一種外道見解,錯誤的執著認為某種行為、某種見解為最勝,最好的,最清靜的。《成唯識論》講: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凈。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增益邪見並非僅僅是這四種,便如佛說:於聖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說,何況說者。那麼正見又是什麼?《大集經》:如實知邪見則是正見。而邪見亦不即是正見。能如實知者。則無虛妄增減取著。是故名為正見。你能真正了解什麼是邪見,並且避免之,這就是正見。《勝鬘經》說: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也是這個意思。能不邪見,即是正見。最後邪見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現。在《圓覺經》中開篇即講: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不墮邪見是我們修行過程中隨時隨地要注意的。《楞嚴經》中講五十陰魔後囑咐道: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修行路上邪見多,唯有時時警惕,觀自本心,方能不使塵埃遮覆,污垢掩蓋。保持一顆清靜心。摘自劉欣師兄!此三帖末學認為是打基礎的必看帖子!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蛇類寵物飼養新手入門指南
※六爻初級知識入門(二)
※推薦 | 佛教入門書(一)
※佛學入門手冊之六【四聖諦 聲聞乘】
※辭賦創作入門(連載之二)
TAG: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