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與瓷的區別?
我們經常說陶瓷陶瓷,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器物的名稱,事實上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的無機混合物作原料,經過加工後成型,再經乾燥、燒制等方法製成的器物,都稱之為陶瓷。
中國的陶器生產至今約有一萬年曆史了,瓷器就比較晚了,但是距離現在也有三千多年。
雖然在創作領域中,陶與瓷都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陶與瓷卻有著質的不同。
△ 陶器
△ 瓷器
燒制溫度不同
陶:燒結溫度因黏土化學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都是1000℃以上,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
瓷: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胎質變得硬結緻密,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但基本上要達到1200℃以上才燒結,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原料不同
陶:一般所用制陶黏土,或簡稱為陶土,是由地殼表層的岩石風化而成的,屬於含水鋁硅酸鹽礦物,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鋁的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鐵和鉀、鈉、鎂、鈣、鈦的氧化物,以上八種元素又稱之為造岩元素。
△ 紅陶土
瓷:一般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高嶺土亦稱瓷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其礦物成除高嶺石外,還含多量的石英和雲母。
△ 高嶺土
釉料不同
先來看看什麼是釉。
釉是覆蓋在陶瓷和搪瓷器物表面的一層玻璃質薄層,通常由硅酸鹽複合物構成。
釉面不僅提高了製品的強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抵抗氣體、液體以及酸鹼腐蝕的能力。良好的釉面還可以在色調、光澤以及紋理方面給予觀者美麗的享受。
按溫度分,釉可分為高、中、低溫釉三種:
高溫釉:燒成溫度高於1260°C的釉料,用於石胎瓷和瓷器。
中溫釉:燒成溫度在1000°C至1260°C的釉料,用於石胎瓷和陶器。
低溫釉:燒成溫度低於1000°C的釉料,用於陶器和其他非硅酸鹽胎體(如金屬胎、石制胎)器物。低溫釉也用於在高溫釉上再次附加釉,此時又稱「釉上彩」。
陶: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
瓷: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胎釉結合牢固,厚薄均勻,並可起到美化、光潔瓷器的目的。
△ 陶器
△ 瓷器
吸水率不同
在國標中,陶和瓷是按它們的吸水率來區分的。
陶:吸水率大於10,容易吸水。
瓷:吸水率小於0.5,基本不會吸水。
堅硬度不同
陶: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划出溝痕。同時由於陶器與瓷器的密度不同,所以陶器具有透氣性透水性而瓷器則不透氣不透水,但陶器上若掛上釉,由於釉的不透氣不透水性質,也可以使陶器不透氣不透水。
瓷:堅硬,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划出溝痕。
透明度不同
陶:胎體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說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
瓷:與陶器不同,它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總體來說,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嶺土燒制。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
其實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現在是各有千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陶器,有的人喜歡瓷器,它們也各具有特點。
部分文獻來自於《中國陶瓷》、《中國古代文化會要》,圖片來源於網路,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
推薦閱讀:
※泉動釣法與台釣狀態的區別與調整
※草莓、茅莓、蛇莓、覆盆子的區別 |茅莓和覆盆子|茅莓和覆盆子的區別|植物與應用|討論平台
※面向對象和面向過程的區別
※東漢末年.張角的黃巾軍的太平教和張魯的五斗米教,有何區別!
※愛、迷戀、喜歡的區別
TAG: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