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祁冬濤:國民黨如何走到這一步

針對此次大選,我們邀請到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的祁冬濤教授,為諸位讀者解讀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1.四年前同樣是蔡英文參選,國民黨高出80萬票獲得了勝利,為何四年後結果卻如此懸殊?這期間發生了什麼?國民黨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有很多因素決定了國民黨的低支持率,非常慘的失敗。根本原因是經濟、民生問題。

我們在台灣問了各個政黨的人和基層民眾,大家對國民黨最不滿的是民生問題,認為國民黨經濟沒搞好,兩岸問題倒很少提及。

台灣民調顯示,72.5%的選民認為新政府上台後應該關心經濟增長問題,52.3%的選民認為要解決青年失業率問題。台灣總體失業率是4%,但青年失業率是這個的三倍,大概在12%。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碩士生、博士生的失業率就更高,教育程度越高失業率越高,這也是很多西方國家的通病。

說到經濟增長,馬英九過去四年,經濟增長率大概2.31%,第一任期從08年-11年,經濟增長率為3.39%,馬英九第二任比第一任還差,下跌了超過1%,下跌1/3左右。

台灣經濟今年尤其糟糕,預告經濟增長為1.06%,14年接近4%,下滑太厲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對今年下滑的不滿突然增長。

馬英九第二任這四年實際薪資比第一任增長了2%,非常少。跟陳水扁第二任相比降低了2.3%。

當然台灣的cpi不是特別高,馬英九的8年大概增長了8%。

還有一個,台灣通常用家庭最高可支配收入和最低可支配收入來對比,這個比例在馬英九在第二任是6.09,最高收入家庭是最低收入家庭的6倍。第一任是6.19倍,輕微改善。

其實整體來看,台灣基尼係數比大陸、香港、西方很多國家和地區都低。但台灣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公平的社會,所以他們對收入不平等特別敏感。

台灣年輕人特別抱怨是高房價,從08年-15年,七年上漲45%,跟大陸一線城市比算不了什麼。2015年第二季度,台北房價與收入比大概是16倍,相當於用16年收入買一間平均水平的房子。全台灣的比例是8.7倍,跟大陸一線城市比好很多了。

總體來說,馬英九未能兌現他當初「633」(經濟增長率6%、人均GDP3萬美元、失業率3%以下)的承諾。

造成國民黨失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台灣年輕人的社會運動興起,他們反對馬英九的一些政策,比如反對軍隊里司法公正問題和兩岸政策。最突出的表現是太陽花學運,這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了台灣政治版圖,產生了時代力量等小黨,這些小黨聲望很高,很可能獲得議席。

九合一選舉對國民黨打擊太大了,基本上選舉之後大家就預測到今天國民黨的失敗,民進黨控制的直轄市從6個增長到13個,國民黨從15個減少到6個。

還有一個就是國民黨內部分裂很嚴重,台灣人都不放心把政權交給一個不團結的政黨。選民通常是根據過去國民黨四年執政情況來決定是否投給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很大的問題就是太像馬英九,他曾經說要做滿、做好新北市「市長」,最後又打破承諾參選,這使他遭遇了誠信問題。在這樣的局面下,朱立倫很難扭轉局面。

2.蔡英文對大陸的態度到底是怎樣的?她如何看待九二共識?

大家對馬英九政府兩岸政策的評價,往往是跟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比較而作取捨的。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其實一直是在軟化,向中間靠攏,因而提出了維持現狀的說法。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是指:接受馬英九通過努力取得的兩岸關係的進展,但表面上還是不接受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蔡英文的立場可以看做是政客的權謀,但是他的立場又非常切合大多數台灣人的心理:一方面好處都想要,另一方面消極影響都想避免。比如經常上綱上線的「被統」的擔心,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也因此受到了台灣人的歡迎。

蔡英文對大陸的立場表現軟化,實質接受九二共識,表面上不接受。總體來講,台灣人對於馬英九兩岸政策的評價,大概就是由這些因素造成的。

關於國民黨為何走到這一步,總結來說,第一點就是經濟原因,經濟沒搞好,老百姓對民生有很多不滿;第二點是年輕人的崛起,開始熱情參與政治。年輕人參加社運,進一步把拉離了國民黨,年輕人一直都很不喜歡國民黨,而且年輕人開始組黨,幫助民進黨削弱國民黨的選票。第三個原因是台灣政治版圖的改變,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大敗,顯示出年輕人參政意願的高漲。第四個原因是國民黨內鬥,造成不團結,告訴選民這是一個分裂的政黨,把政權交給他們讓人不放心。第五點我上面已經提到了。

3.蔡英文上台後,會像陳水扁那樣搞台獨嗎?兩岸關係必然會倒退嗎?大陸方面有哪些反制手段?

蔡英文一旦上台成了執政者,她必然受很多結構性因素影響,包括美台關係,兩岸經濟關係,內部藍營的制約,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我認為他不會像陳水扁那樣搞激進台獨、挑釁大陸,把美國也牽扯進去,我相信她不會那樣。

陳水扁搞激進台獨,搞分裂給台灣人的傷害太大了,給美國人的麻煩也太多了,如果蔡英文連這個都沒學到,那她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

兩岸關係倒退我覺得不是必然的,是可以避免的,發展慢倒是有可能。當然這要看她上台後的舉措,大陸方面會聽其言觀其行。

大陸的反制手段有很多,經濟上、外交上有很多,但是要謹慎使用,一不小心就會得罪台灣老百姓,傷到他們敏感的神經。民進黨也很聰明,他們利用台灣這種不親中的民意,作為自己的籌碼和大陸打交道。所以說,大陸的反制措施如果比較強烈的話,反倒會傷到台灣民意,對民進黨有利。

4.宋楚瑜已經第4次參與大選?明知勝選希望渺茫,卻打死不退,他的目的是什麼?宋楚瑜之後,親民黨會邊緣化嗎?

宋楚瑜為什麼參選,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的「立委」席次。政治人物看的很清楚,台灣政治版圖在改變,國民黨在急劇衰落,有影響力的小黨出現,這是一個亂局。政治人物都會有機會在其中爭取政治利益。

5.今年大選,無論哪個勢力都聲稱要「超越藍綠」,最後看結果,做到了嗎?

超越藍綠是不會的。新出現的幾個小黨,其實都是綠營的,廣義上都是泛綠。尤其是時代力量,其實是深綠,可能會代替台聯,是新的台獨代替老的台獨,「天然台獨」代替「美獨日獨」。所以說超越藍綠是很難的。

超越藍綠主要是一些左派的團體的訴求,多是工人階級,但是他們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市場,加入不了政治遊戲。政治的角斗場上,大家都是以藍綠來劃分的。

6.台灣現在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蔡英文上台能否解決?

台灣最大的困境是經濟問題,蔡英文上台也不能解決。台灣經濟千瘡百孔,很多情況下是大的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即使台灣內部團結,也對抗不了這些結構性因素,比如大陸的新常態就不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

2016年看起來是動蕩的。做一個在野黨罵罵執政黨是容易的,執政後解決問題是非常難的。很多因素,包括資本外逃、產業升級,很多不是政府所能控制的,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7.「立委」選舉和領導人選舉同一天,關注度卻遠遠不夠,是否意味著它不重要?

我們在台灣走了8天,感受是「立委」選舉關注度超越了「總統」選舉的關注度。因為「總統」選舉沒懸念,「立委」選舉涉及到個人利益,也涉及到兩大黨在立法院的實力對比,也涉及到蔡英文的施政理念能否很好地落實,關注度還是很高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國民黨候選人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時代力量這樣年輕小黨的壓力,以前躺著都能選上的資深「立委」,都不得不採取各種手段攻擊競爭對手。

包括我們問一些國民黨資深「立委」總部的人,他們也說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沒有基層服務經驗的人,一個明星,能獲得那麼高的票數。這說明他們對年輕人的心態不是很了解,和社會的發展是脫節的,國民黨確實是一個老大政黨。

8.太陽花運動之後,公民力量崛起,其中一部分也組党參加了這次的「立委」選舉,這些「野生」的力量會有政治前景嗎?您怎麼看待所謂的「第三勢力」?

第三勢力的政治前景還不明朗,他們藉助學運、反核四、反服貿、洪仲丘、反課綱等運動崛起,有一定聲望和名氣,但長期來看並不讓人看好。台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選舉制度不利於小黨生存。而且很多學運關注的議題,想要在政治版圖裡佔據一席之地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雖然社民黨、時代力量等小黨都受民進黨支持,有台獨傾向。但在具體政策上也與民進黨有分歧,比如社民黨沒有和時代力量聯合起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社民黨不想和民進黨聯合,而時代力量卻是和民進黨聯合在一起的。

所以這些第三勢力的前景是面臨巨大挑戰的。

9.台灣的選舉制度有什麼缺陷?選民是否存在不理性的情況?

台灣的選舉制度,爭議較多的是小選區制度。每個選區幾萬人,只能選一個「立委」。這種制度下,「立委」特別關注選區的選民日常事務,耽誤了自己關「注中央政府」的大事。這是被台灣人廣為詬病的一點。

但整體來看,台灣選民的理性程度正在逐年提高,大家越來越理解,選舉是怎麼回事,政治人物是怎麼回事。更為理性的另外一個表現是,他們有了分裂投票的行為。很多人都會投給不同的政黨,比如「立委」候選人投給民進黨,政黨票投給時代力量。

10.台灣社會目前的統獨比例如何?他們各自屬於什麼族群,有怎樣的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情況?兩岸統一還有希望嗎?

台灣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這是一個穩定的趨勢。台灣政治大學常年關注這一議題,結果比較公正。他們的數字顯示,在馬英九第一任(2008-2011),自認為「只是台灣人」的比例,從48.4%增長到了52.2%。增加的不是特別多,但是在第二任的時候,從52.2%增長到了59%,增長了7%,可說台灣人的主體意識大大增強。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比例,從43.1%到33.7%,近10個百分點。而那些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的比例,反映了比較強烈的中國認同,一直在4%以下,可以說,馬英九這8年並沒有有效地增加中國認同,而是增強了台灣的主體意識。這就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馬英九任內,兩岸政策推的越積極,阻力就越大。

統獨比例都是比較穩定的,大多數是主張維持現狀的,大概有60%,傾向於將來獨立的站20%以上,25%以下,支持統一的佔比10%左右。反應統獨消長的還有中國人認同,把這兩個放在一起看,可發現相對弱勢人口傾向於獨立。相對弱勢人口是指居住區域在中南部,受教育程度上是初中或以下教育水平,職業上屬於中下階層,年齡上是60歲以上,族群上屬於閩南人。

閩南人之所以被歸為相對弱勢人口,是因為蔣介石到台灣以後,它的政治系統基本上是排除閩南人的,軍公教中外省人的比例遠遠超過本省人。只是後來外省人逐漸凋落,才把本省人提拔到政治系統中。

政治系統中外省人居多,但是在私營企業中本省人則佔據更多的優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民進黨是一個比較草根的政黨,而且從歷史上來看,台灣認同也是一個比較草根的認同;國民黨相反,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權貴的政黨,事實上國民黨確實是走精英主義路線(這也是他們急劇衰落的原因),和社會基層的聯繫比較少。

所以整個統獨意識,台灣意識,是和國民兩黨在社會階層上位置緊密相聯的。

有一個特殊的情況,是知識分子群體,尤其是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群體,對台灣認同的傾向特彆強烈,這是因為他們更多地認同民主、自由、人權、多元等這些西方推崇的價值觀。他們認為這些大陸不具備,因此拒絕和大陸統一。他們成為推動台獨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因為他們大大影響了大學生。

台灣現在大學入學率極高,想考不上大學都難,所以受過大學博雅教育、受過西方受訓的老師的教育,獨立傾向都很嚴重。

統一當然有希望,即使是台灣人也認為台獨只是一個理念,是自尊的一種表達。最近「中央研究院」做了一個調研,超過一般人認為自己會被大陸統一,同時也有超過一半人不情願被統一。他們知道,作為一種現實,他們不得不接受。

民進黨也知道台獨在政治上是沒有出路的,他們抗拒統一的目的,是抬高將來政治統一的籌碼。通過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使自己在將來的談判中爭取到對自己更為有利的地位,爭取到對台灣更為有利的統一方式。

11.台灣的部分民眾為何抗拒統一?台獨有可能做到嗎?大陸民眾該如何理解「台灣認同」?

台灣認同是一種很複雜的認同,必須看台灣的歷史,尤其是45年以後國民党進入台灣以後的歷史。台獨和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是一體兩面,是相互支援的。民進黨執政後,才把台獨的矛頭指向的大陸政府。它的意識形態,其實受了西方政治理念很深刻的影響。這是他們排斥大陸政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年輕一代傾向獨立有很多原因。第一,他們成長在台灣主體意識高漲的時代,所受的教育也是李登輝、陳水扁所指定的,中國的成分很少,他們和中國的連接也比較少,日常接觸到大陸的新聞都是負面的,所以他們不認同大陸。

年輕人對台灣的國際地位很敏感,民調中年輕人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是最關注的,對新政府解決台灣國際地位問題也是最關注的。

12.民進黨獲得多數票是否意味著台灣的民意傾向於台獨?

民進黨獲得多數票不意味台灣民眾更傾向台獨。很大程度是因為國民黨沒有把經濟搞好,是一種懲罰性的投票。和獨立關係不是很大。

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態度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想得到兩岸和平、穩定,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擔心大陸以經濟手段控制台灣的民主政治。事實上,台灣接受在中華民國憲法來處理兩岸問題,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統一憲法,是支持最終統一的。

蔡英文是否訪問大陸取決於大陸對她的判斷,短期內蔡英文不會在一中問題上讓步,蔡英文第一個任期內訪問大陸的可能性比較小。

13.美國日本如何看待台灣大選?他們的立場為何?

美國和日本屬於一個意識形態陣營,他們當然支持這個民主選舉。他們派出大量的記者,都是報道有利於蔡英文的。

近幾年由於中國的崛起,尤其是中國在外交上的積極作為,讓美國感到威脅和牽制。在競爭的層面就越來越高了,美國在海上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用TTP在經濟對中國制衡。在這個包圍圈裡,台灣是有一定的角色的,美國當然希望台灣成為他們的同盟。但受制於中國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台灣不可能獨立,也不可能成為美日的同盟。蔡英文的上台能夠一定程度上抵制大陸統一的影響,對美日是有好處的。

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都不希望看到台海出現武力衝突,這會牽扯到他們的精力,像當年的陳水扁一樣,讓他們很難辦。

所以美日最大利益還是維持現狀,讓台灣跟大陸不要走得太近,也不要太遠,以至於發生武力衝突。

編輯:彭惠智

(責任編輯:彭惠智_NN6055)

推薦閱讀:

日本二戰時期「國民服」,似曾相識的舉國服飾
從春秋到明清——國民性的「大退步」
國民性到底是個啥玩意?
]中國國民性的成因
蔡鍔:為國民爭人格

TAG:國民 | 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