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雄安新區「反超」之後,中國五大經濟特區今況如何?

▲米筐投資提醒:本音頻大小1.3M

前言:

4月1日,中央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官方稱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但「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定位卻又超過了深圳和浦東。

今天暫且不論雄安新區未來如何,我們回頭看看過去,以深圳為龍頭的經濟特區如今的發展狀況如何?

延伸閱讀:重磅!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到底意味著什麼?

1

有一個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首再熟悉不過的歌曲,唱出了改革開放後,屬於中國「春天的故事」。

而那一個圈,就是深圳經濟特區。三十年後,深圳躋身中國一線城市之列。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二年,廣東省提出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地試辦出口特區,得到了鄧小平的首肯,並為其親身「代言」。當年7月,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將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更晚的1988年,增設海南省為海南經濟特區,成為五大經濟特區之一。

2010年、2014年,新疆分別新增喀什經濟特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但其設置較晚,就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了。

五大經濟特區的設立,是改革開放走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優惠的關稅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創造了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外資開始進入中國,也開啟了開放經濟大門。

「特區」這一模式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特殊路徑,同時,特區的成功也帶動了中國地方政府政策驅動發展的模式。1992年後經濟特區模式轉移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國家級新區、金融試驗區等,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誌。

2

五大經濟特區經濟現狀如何?

雖享受同樣的政策,歷經近四十年發展,五大經濟特區的面貌卻截然不同,深圳早已成為一線城市,而其他城市則還在二三線徘徊。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經濟概況:GDP/人均GDP/產業結構

▼GDP

▼人均GDP

可以看到:

1、五大經濟特區幾乎在同一起跑線起步,而深圳則從80年代中期就開始加速跑,GDP增速一度超過90%,把其他特區遠遠甩在身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2、五大經濟區明顯分為三個梯隊,1979年才建市的深圳,GDP只有區區1億元,而到了2016年,深圳GDP幾乎達到2萬億元,30多年暴漲2萬倍!

3、廈門與海南處於第二梯隊(注意海南是一個省)。2016年GDP在4000億左右,是深圳的五分之一。

4、同樣是1979年建市的珠海,發展速度則滯後許多,與汕頭處於第三梯隊,2016年GDP都在2000億元左右,僅為深圳的十分之一,是五個經濟特區中發展最為緩慢的兩個。

5、在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增長,與中國經濟相輝映的是,近10年的經濟增速都開始下滑,但最低增速也在7%以上。

6、人均GDP上,深圳也是一馬當先,2016年人均GD為P16.74萬元,居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珠海、廈門緊隨其後。

▼產業機構

在產業結構上,深圳在2004年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因此其第一產業幾乎忽略不計。工業製造的佔比也在逐漸降低,三產服務業的優勢更加明顯。

廈門和海南同樣服務業佔比較高,但和深圳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深圳的第三產業傾向於文化創新、科技創造等,而廈門和海南則收益於旅遊業發達。

社會經濟:人口/小學生在校生數量/外來勞動力

▼常住人口

▼深圳珠海汕頭凈遷移人口

▼小學生在校數量

人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人口持續增長才是經濟活力的基礎,深圳常住人口超1000萬人,遠高於其他特區城市。每年有1萬外省人和5萬多省內人落戶在深圳,以及79萬的小學生數量,都能看出深圳的活力遠在其他城市之上。

廈門和汕頭的常住人口還略有增長,但海南和珠海的人口增長則幾乎停滯,沒有人口就沒有投資、消費以及創新活力。而更好的經濟帶來更多的人口,不佳的經濟表現使得更多人遠而敬之,這一正一負循環,彼此見證。

對外經濟:進出口/外商投資

作為開放高地的經濟特區,對外經濟必須要提。

▼深圳歷年進出口額

▼深圳歷年實際外商投資

與其他指標一樣,深圳在外商投資和進出口上,依然甩其他特區幾條街。1979年從零開始,到2016年,深圳的進出口額已經躍升至4000億美元的水平,其出口值已連續24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外商投資方面,2016年深圳外商投資122億美元,也遠在其他城市之上,開放的力量可見一斑。

房價

▼五個城市房價對比

從1998年住房商品化開始,中國房價尤其是一二線主要城市的房價,開啟近40年的暴漲周期。而深圳,從一個小縣城躋身一線城市後,房價成為其身份的象徵。1981年,深圳第一個,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麗苑開售,1000元/平。而到了2017年,價格漲到4.8萬元/平,而深圳最貴的樓盤已飆到20萬元/平。

在五個特區房產業發展進程中,海南房產泡沫破裂不可忽視的一筆。1992年正是海南地產泡沫的頂峰,海南城市人口100多萬,房地產公司就有2萬多家,包括馮侖、潘石屹的萬通。1993年,國家開始對海南調控,地價房價一個月掉了一半,房地產公司倒閉了95%,爛尾樓也成為當時海南的一大「景觀」。

3

為什麼是深圳?

從以上各項數據來看,從一個小縣城躋身一線城市之列的深圳,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贏家。但為什麼偏偏是深圳?

首先,深圳有著極佳的地緣優勢。深圳南臨香港,從一出生就決定了她有著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香港依靠自身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後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從香港轉移的產業、資本北上,自然優先尋找離自身近的地方,深圳可謂頗受「福澤」。

同樣是特區的珠海和汕頭,則就稍差一點。珠海南臨經濟並不發達的澳門,與香港隔著珠江口,產業轉移向此需多經周折,成為次要選擇。離香港最遠的汕頭,更加享受不到產業資本轉移的紅利。

其次,鄧的親點讓深圳成為第一個特區,「第一」在中國總有著莫名的吸引力。在那個人人下海、想分得改革紅利一杯羹的年代,湧向政治、經濟政策傾向最明顯的深圳,成為首要選擇。

可以說,當時的深圳就是一個無人管的地方。國家划了一個圈,在這個圈裡可以自由發揮,政治限制很少。當地政府官員人少,也管不過來。辦企業手續簡單,開餐廳、開商場,根本就不用辦手續,當然也就不用交稅。深圳人就是這樣獲得了第一桶金。王石在這裡創辦了萬科,甚至生於汕頭的馬化騰在大學畢業後也留在深圳,創辦了騰訊。

再次,「新移民」為深圳帶來了更多的創新活力。這裡成為全國最有創新力的公司的集聚地,上市公司數量也在經濟特區中獨一無二。而與此同時,珠海最具實力的企業依然是格力等老牌國企,海南依然靠旅遊業支撐,經濟活力已然有「天壤之別」。

最後,其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有著或大或小的失誤,比如上文提到的海南房產泡沫。再如珠海在基礎建設上投資過多,改革開放前十年,珠海總投資35億元,其中50%是投入在基礎設施之上,比深圳高出20%左右。

再如汕頭,本身經濟優勢不太明顯,1991年汕頭又一分為三(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大大將汕頭的實力削弱。

而在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是地區文化的差異。

4

實力背後是文化差異

上文講過,人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而人一旦聚集,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就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比如,山西人從商精明,東北人爽快,中原人更務實,而沿海人思想更開放。潮汕人是敢闖敢拼的典型代表,他們吃苦耐勞、有勇氣愛冒險、重視親情血緣關係,都是潮汕文化最明顯的特徵。

但也因為這些特徵,潮汕地區的經濟也呈現出了封閉性。改革開放後,外資首先湧進深圳而不是汕頭,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潮州話難懂,最基礎的語言門檻就過不了;

二是愛抱團的潮汕人,當地的家族企業眾多,外資進入必然破壞當地的固有利益,所以跑去更加開放的深圳;

三是,對規則的重視不夠,家族企業抱團發展,便會對外部的市場規則輕視,重視市場公平的資本不會受到尊重;

最後一點,潮汕人有時分不清冒險和冒進的區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的姚老闆,拿下萬科之後過於膨脹,動了紅字頭的格力電器,這才有了上層的懲罰。

如今的汕頭,是廣州三個特區城市中唯一沒有高鐵大站、沒有機場、沒有疏港鐵路、沒有自貿區的「特區」。造成如此局面,除了當時一改三的行政失誤外,特殊的潮汕文化也佔了很大比重。

後記:

經濟特區的崛起經驗,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如今,雄安新區所面對的政策、經濟環境早已今非昔比。改革開放將中國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個人財富也呈現爆髮式增長,由此帶來的「奮鬥精神」也發生了變化。

網上已開始出現調侃,「深圳特區設立後,人們都想著南下干一番大事業;雄安新區設立後,人們都想著去炒一番房子和概念股」。

因此,除了政策因素,雄安新區未來最大的變數,依然在人身上。

推薦閱讀:

中國成「過勞死」第一大國,你怎麼看?
自考中國古代文論複習資料(3)
中國48項世界遺產
對中國夢的誤讀需要澄清——十二論中國夢
環球時報:在中國,罵卡斯特羅的是些什麼人

TAG:中國 | 經濟 | 雄安新區 | 特區 | 經濟特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