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第一章第11條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第11條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知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導讀:《金匱要略》編輯按照劉渡舟編著《金匱要略詮解》中分類方法,按照第幾章第幾條標註。注釋多選清代、近現代醫家著作,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名家論述或者發表自己的註解!
子恆試注
學生問:左寸脈候心主血,右寸脈候肺主氣,寸脈沉大而滑,沉主里有實邪,為血瘀之實,滑主氣,為氣滯之滑;實氣相搏,即氣滯而血瘀,若傳入六腑則病可痊癒,若邪氣傳入五臟則昏倒而死,稱之為卒厥,這是為什麼?」
老師答:唇口色青,身冷,是血瘀氣滯、陽氣將亡的徵兆,必然是邪氣瘀血入臟,精氣外泄所致,五臟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若邪氣瘀血入腑,可隨之傳導而出,氣血不受所阻,故而身溫氣和,汗出邪退,病可痊癒。
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並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返則死是也。
清·吳謙《醫宗金鑒》
【按】
「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順,衍文也。血氣入臟之「血」字,當是「厥」字,始與卒厥相合,必傳寫之訛也。
【注】
此詳申陽厥、陰厥生死之義也。厥氣者,逆氣也,即逆陽逆陰之氣也。氣逆則亂於胸中,故忽然眩仆,名曰卒厥。若唇口青,身冷,是陰進陽退,則為入臟,即死也;若身溫汗自出,是陰消陽長,則為入腑,即愈也。
清·高學山《高注金匱要略》
此條即上文厥陽之脈證也。沉為在里,大為陰虛,滑為氣並於上,而血熱隨之之診。今見於寸口,寸口應膻中、胸中之部,膻中為心神之所出入,胸中為真氣之所氤氳,神氣一時閉阻,故猝然而厥。臟指心肺而言,腑指三焦而言,膻中、胸中內逼心肺,外通三焦,厥氣入臟,則神氣不能復通,故死。厥氣入腑,則陽熱可以渙散,故愈。唇口者,內應脾胃,脾胃為後天之陽氣之根蒂。青為肝色,又為冷,厥逆不論寒熱,俱起於肝,而極於脾胃,木邪克土之義。故除卻寒厥,盡見色青之外,其陽厥之重症,亦見色青者,陽極似陰之理也。身冷者,衛陽解散之象。內外之陽俱絕,故知其為入臟而即死也。身和者,衛陽無病之診。汗為胃中之津液,運於三焦之陽氣,是厥氣入腑,而腑力足以送之出表也。夫卒厥,為實氣相摶,而並於上之候。玄府自開,則實氣散而厥自平矣,故知即愈。"寸脈沉大"七句,亦古經文也。
清·黃元御《金匱懸解》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腎水之實,滑則為肝木之氣,此緣水寒木陷,郁而欲升,故見沉滑。實氣相摶,必傷中焦血氣,血氣傷深而入臟即死,傷淺而入腑即愈,此為卒然厥仆。何以辨其入臟入腑,或死或愈也?蓋脾竅於口而主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唇口青,是土敗而木賊,身冷,是火敗而水旺,此為臟陰之盛,入臟即死也。如身和,汗出而不冷,此為腑陽之盛,入腑即愈也。此亦切而知之之法。
清·曹穎甫《金匱發微》
大氣挾血,並而上逆,則寸口見沉大而滑之脈。但舉寸口,則關後無脈可知。氣血菀於上,衝動腦氣,一時昏暈而為暴厥。血逆行而入於腦,則血絡爆裂死,故唇口青。青者,血凝而死,色見也。若衝激不甚,血隨氣還,身和汗出而愈矣。須知入臟、入腑為假設之詞,觀下文在外入里可知。不然,氣血並而上逆,方冀其下行為順,豈有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之理。門人章次公言:「入臟為腦充血,腦膜為熱血衝破,一時血凝氣脫,故唇口青身冷者死,腦固藏而不瀉也;入腑為氣還三焦脈絡,散入肌腠皮毛,故身和汗出者生。三焦固瀉而不藏也。」此與《內經》所謂「氣與血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還則生,不還則死」,其義正同,否則既雲並走於上矣。《內經》雖未明言腦,而其旨甚明。尤在涇猶強指為腔內之五臟,通乎否乎!章說較鄙人為詳盡,故並存之。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
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邪氣入臟,神明昏憒,卒倒無知,謂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氣入臟,堵塞血氣,神機不能出入,臟氣垂絕,所以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氣入腑,閉塞腑氣,不得出入,一時卒倒,非臟絕之比,傾時陽機外達,邪氣隨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
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
問曰:兩手寸脈及心肺之部位不見其浮,但見沉大而且滑,沉則為實,謂血之實也。滑則為氣,謂氣之實也。實與氣並,兩實相搏,血氣入臟即死,人腑即愈,此名以臟腑為卒厥,以臟腑分其生死,何謂也?師曰:臟如寶藏之藏,義取深藏,實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腑為外府之府,本司出納,實邪可入而可出,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此言邪氣盛則實之生死也。尤在涇云: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異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及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是也。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本條舉「卒厥」證為例,說明疾病傳變的規律,預斷疾病發展的方法。兩手的寸部脈沉大而滑,沉大為里實,滑為痰氣鬱滯。若邪隨血氣內入於心,血瘀氣滯,而不流通,則神去機息,故唇口青,身冷,忽然昏倒而死,若邪氣人腑,則傳而不藏,氣還血行,陽氣外達,則身和,汗自出,故愈。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內容摘自《金匱要略詮解》,作者/劉渡舟;《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文中《子恆試注》部分為原創內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全章內容
第1條: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勿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臟准此。
第2條: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
第3條: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第4條: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第5條: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第6條: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第7條: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第8條: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和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第9條: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第10條: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第11條: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知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第12條: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第13條: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第14條: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第15條: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第16條:師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第17條: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熟讀成誦
第11條: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知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推薦閱讀:
※中醫古書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3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金匱要略》中的脾陰虛證治
※楊大夫講金匱要略9
※【金匱要略】第一章第9條
※【金匱要略】第三章第1條
TAG:金匱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