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閱讀文章:針灸辨證選穴之探討 針灸怎麼辨證分型減肥全文

【摘要】 針灸辨證應以「補不足,損有餘」為原則指導臨床,而取穴當先從陰陽著眼,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以達陰陽平衡,次從五行入手,並結合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補虛瀉實,以此來達到人體陰平陽秘的健康平衡狀態。

【關鍵詞】 針灸 不足 有餘 陰陽 五行 選穴

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特色之一,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靈魂。同樣,針灸選穴同樣要遵循辨證的原則,應以「補不足,損有餘」來指導臨床取穴。筆者認為,取穴應先從陰陽著眼,次從五行入手,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1 辨證立足於「不足」,以透視「有餘」

  《金匱要略》曰:「責其極虛。」《難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當先補之,然後瀉之。」可見立足於「不足」,以透視「有餘」是古代醫家常用的方法。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物必自腐,然後蟲生」,病邪之能作祟,由於其正之先虛。虛之與實,是唯物辯證關係,醫者應由此及彼,立足於正氣之不足,邪氣之有餘,省症立方,方不至為病症所迷惑。如水虛則火實,腎水不足則不能上濟心火,心火有餘,火性炎上則不能下溫腎水,水火不濟,心腎不交。臨床上常以瀉南補北法治之即是立足於補水之「不足」而損火之「有餘」。明了此理,辨證方能準確,治療才能絲絲入扣。如用針灸治療脾弱肝強的腹脹,取脾俞、胃俞、陰陵泉、中脘以補脾,瀉大敦以瀉肝,亦為立足於「不足」「有餘」上的抑木補土法。

2 針灸辨證選穴應先從陰陽著眼

  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對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辨證論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若六淫、七情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就會使臟腑經絡功能失常,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陰陽的不平衡主要是出現一方的「不足」與「有餘」。「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針對人體疾病的這一主要的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來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機體轉歸於「陰平陽秘」的狀態,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從陰陽著眼,應注意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強調了陰陽的平衡。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略》中曰:「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陰陽常有偏勝偏衰,陽盛者即應瀉熱,陰勝者即當祛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才能使陰陽復歸至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例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屬陽熱偏盛,治宜清瀉胃火,取內庭,針用瀉法以瀉胃火之「有餘」;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屬陰虛陽亢,治宜育陰潛陽,取太溪,針用補法以補腎陰之「不足」,配行間,針用瀉法以瀉肝陽上亢,此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即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又如陽氣盛、陰氣虛而導致失眠,陰氣盛、陽氣虛則可引起嗜睡,可用根據八脈交會穴的特點,取照海和申脈進行治療,但失眠應補陰之不足瀉陽之有餘,嗜睡則應補陽之不足瀉陰之有餘。寒濕困脾、腎陽不足引起的水腫,屬陽虛陰盛,治宜健脾溫腎,助陽利水,取脾俞、腎俞,針用補法以補脾腎之「不足」,配水分,針用瀉法以瀉寒濕之「有餘」, 此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 即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

3 針灸辨證選穴,次從五行著手

  古代醫家把「五行學說」應用於中醫學,但又賦予它唯物的辯證內容。中醫的「五行學說」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它不僅包含著許多樸素的辯證思想,同時還概括了「生克制化」的關係,實質是臟腑器官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體內各個調節系統促進和抑制之間的關係。五行學說指導臨床治療的過程,實質是使人體遭到破壞的體內陰陽的平衡恢復到正常的過程。而陰陽在人身,可見之於三陰三陽的經脈,五行在人身可見之於五臟六腑。三陰三陽雖歸屬於某指定臟腑,但本經穴位均各自通於非本經所屬的其他臟腑。如足太陽經雖屬膀胱,在五行屬水,但經中有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膽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等穴位。這說明足太陽經中穴位均各自通於五臟六腑,並不是只限於通本經所屬的膀胱。所以陰陽的平衡和五行的制化有著密切的聯繫。

  因疾病離不開五臟六腑的範圍,或補或瀉,也體現了生克制化的法則。例如用五行中的「生」的關係作補瀉,則補生我之「母」之不足,瀉我生之「子」之有餘。明·高武著《針灸聚英·治二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篇》詳舉補母瀉子取穴,已為人所熟知。而五行中不僅有相生亦有相剋,至於運用「克」的關係,以達到「制生則化」的目的,則比較複雜。《難經·七十五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通俗譯為:肝實肺虛應瀉心補腎,其理由是補水以克火,火被克則不能害金,肺虛可以得救。又「子能令母實」,補水則肺金轉實而能制木。又火為肝之子,瀉火即所以瀉肝之實。此克中有生,生中有克,體現「有制有生則化」之治法。又如清·陳士鐸著《石室秘錄·正治法篇》在肺癰治法中,闡述隔一隔二隔三的治法,聯用治心治脾治肝之葯。所謂「隔一」即是「我生」關係,如木生火。「隔二」即是「我克」關係,如木生火,而火再生土,則木不是生土,而是克土。陳士鐸所說「隔一隔二」,亦體現「制生則化」。用藥如比,針灸亦然。如針灸治淋病,證系熱結膀胱,查膀胱屬水,受制於脾胃之土,針補脾經的合穴「陰陵泉」,陰經合穴屬水,此意味著補土中之水,可以制膀胱熱。另針瀉胃經的合穴「足三里」,陽經合穴屬土,此意味著瀉土之土,則土不至克膀胱之水。此用「制生則化」的原則,取陰陵泉、足三里兩穴,以祛熱結膀胱之證。

4 小結

  古代醫家臨床辨證施藥常以「補不足,損有餘」為原則,即是看到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本質,所以常用扶正祛邪之法。而人體的正邪不平衡,在中醫看來就是體內陰陽的不平衡,而陰陽生五行,所以在針灸的取穴時應遵循「補不足,損有餘」的原則,而且不僅要從陰陽著眼,亦要從五行的生克制化入手,以此來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平衡的狀態。總之,只有立足於「不足」才能透視「有餘」,方解補虛瀉實,所謂「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本文來自網路,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不代表本網站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免費下載PDF全文文章:針灸辨證選穴之探討 針灸怎麼辨證分型減肥PDF全文下載
推薦閱讀:

關於普洱茶的幾點探討
周易哲學大廈  第三章  六十四卦的空間形象探討  既濟卦和未濟卦
四逆散方證探討及臨床運用
紫砂壺三大泥料與茶的相容性探討
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斷思路探討

TAG:閱讀 | 減肥 | 免費 | 文章 | 針灸 | 怎麼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