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出家之謎:順治帝真的當和尚去了嗎
據考證,最早記錄順治帝接觸和尚的時間,是順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點是今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順治帝不僅更加深入地認識了佛教,還把作一名高僧當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順治十四年(1657),在太監的安排下,順治帝在北京的海會寺,與主持憨璞聰和尚見面交談,應該說那次見面很是成功,相談甚悅,令鬱鬱寡歡的順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聰和尚高深的佛學造詣以及高雅的言談舉止,都深深地吸引了20歲的順治帝。於是,順治帝就想將憨璞聰和尚召進皇宮講經說法。
圖片來源於網路
憨璞聰和尚(1610—1666),清代臨濟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順昌人,俗姓連。15歲出家於天王寺,三年後剃髮。25歲起遊歷四方,後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開始在北京城南的海會寺做主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八日圓寂,享年57歲,遺有《明覺聰禪師語錄》十六卷。
在皇宮的佛法參禪活動中,順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託和極大的充實,於是,在興奮歡喜之下,順治帝賜憨璞聰和尚為「明覺禪師」封號。憨璞聰和尚見順治帝對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誠,就向其推薦了玉林琇、木陳忞等另外幾名高僧,其中,玉林琇和尚在日後被尊為順治帝本師。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玉林琇和尚(1614—1675),又稱玉林通琇和尚、玉林通琇禪師,法號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江蘇省江陰人,俗姓楊。他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順治十五年(1658)奉詔入京,在萬善殿弘揚佛教大法,授「大覺禪師」封號。未久,他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繼續佛教弘法事業。翌年,進封「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也許,這時候的順治帝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對佛的真正虔誠,他突發奇想:自己也要有個正式的佛家弟子法號。
順治十六年(1659),順治帝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對佛的那顆仰慕已久的心,於是就請玉林琇和尚為自己起法名。
順治十六年(1659),雖然順治帝與僧侶之間的禪佛活動相當頻繁,但作為九五之尊的順治帝,當時其弟子身份還僅限於佛門。
順治十七年(1660),對順治帝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一個愛妃死了,順治帝就哭死鬧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庄皇后也勸說無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來奉勸,依舊無濟於事。結果,整個皇宮被鬧了個底朝天。對於這樣一個胡攪蠻纏的皇帝,又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孝庄皇后實在沒有了辦法,只好派很多人晝夜看守他,不讓他自殺。或許是佛教的心法發揮了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之後,順治帝也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但看破了紅塵的順治帝,在心裡下定了決心: 披緇山林,孑身修道,不再與俗人相混,去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主意已定,順治帝就開始了有預謀的準備,既然皇太后看得緊,不能隨意出宮,那麼順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輩分上還是順治帝的師兄。同年十月中旬,順治帝終於把茆溪森和尚請進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為自己剃度,在萬善殿履行了淨髮儀式,算是初步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和尚。
這次,順治帝的決心是很大的:既然不能死,那我就出家當和尚。眼前的事實令孝庄皇后大為惱火,但又無可奈何。不過,作為大清國的一代女政治家、女豪傑,孝庄皇后心生一計,想到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她派人找來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師,也就是順治帝的本師玉林琇和尚。當玉林琇和尚匆匆趕到皇宮裡,見到順治帝果然成了光頭和尚,震驚惶恐之下,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給皇帝凈的發。他不敢對順治帝發怒,但對自己的徒弟卻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來乾柴,當場要把茆溪森和尚燒死。遇到了皇帝當和尚的差事,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霉透頂,這就應了那句話,茶壺煮餃子,一肚子苦話卻倒不出來。順治帝看著自己師兄,那麼大歲數的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卻因為為自己剃度就要被燒死,真的太殘忍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順治帝只得表示自己願意蓄髮還俗,不出家了,求玉林琇和尚放過自己的師兄。玉林琇和尚借坡下驢,孝庄皇后也是見好就收,放過了茆溪森和尚。
順治帝被迫放棄了當和尚的想法,重新蓄髮,且又聽從玉林琇和尚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庄慈壽寺受菩薩戒。玉林琇和尚也被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但順治帝出家的念頭還在,事後,他曾這樣問玉林琇和尚: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都是捨棄了王位出家的,我效仿他們不可以嗎?
為了安穩順治帝的胡思亂想之心,玉林琇和尚以佛法禪師的身份,再次對順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當初,他們(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是悟立佛禪,而現在從入世法的規律來看,這個時候則需要皇上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場所,所以還需要您繼續做皇帝。
所以,在這之後,順治皇帝老老老實實地做起了皇帝。最終還是沒有當成大法師。
推薦閱讀:
※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學佛網
※妙蓮老和尚開示
※夢參老和尚開示
※【開示】上夢下參老和尚法語開示2015年第二十四期
※虛雲老和尚答顧德谷任肇聰二居士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