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持法(轉)

《心經》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自古至今,註解《心經》者無數,然多以文字上註解,很少談及具體修持,以致解字義者多,證果者千萬人中無一人!佛學是實證的科學,忌弄文字、口舌。當年佛祖也先修六年苦行,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於菩提樹下大定四十九日,超越四禪八定,證入想受滅盡定而大悟,始創世間佛教。縱觀歷代大成就者,無不苦修實證而得成就。我們也只有以佛祖及歷代大成就者為楷模,真實地實踐佛法,才能真正懂得佛法,真正地利益眾生,造福社會。《心經》既是佛學的精義,又是佛法修持的總持法門。然而《心經》所講屬果位證見,對剛起步的修鍊者,多只能字解而不能實證。故修持《心經》仍須按次第修持,方能證果。即使頓悟之上上根器者悟後也須按《心經》所指示的修持法門進行修證,以期圓滿證果。《心經》所指示的修持法門,顯密圓通。其顯為觀,密為真言密。不論顯密,均以甚深禪定為宗。二、大乘法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節是《心經》修持總綱,也是整個佛法修持的總持法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本節的關鍵在於「觀」、「行」、「照」、「見」四字法。由觀而定,由定而照,由照而見。「觀、行、照」是修持,「見」是證果。因此如何「觀、行、照」則是關鍵之關鍵。三、初入法門佛法修持入門的方法很多,《心經》所示者主要是觀法和念誦法。下面介紹觀法與念誦法的修持方法。(一)觀法觀法是佛門修持中最龐大的法門。大致可分為觀心、觀音、觀息、觀色相(如不凈觀,觀佛菩薩法相、觀日、月、星等)四大類。《心經》以觀自在菩薩(即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故本文主要介紹觀心和觀音兩大法門。1.觀心法(1)觀念頭起滅:行、站、坐、卧均可修持,先放鬆入靜,調勻呼吸(以下各法同)然後返觀內察心裡念頭的生起與消亡。念起時,觀念從何起,因何起,向何處去,在何處滅,初時念頭如急流湧現不斷,修持一段時間後,念頭如緩緩細流。繼續修持,則起心動念皆了了分明。久之,一念不起,心廊朗然,如大海之無波,長空之無雲,頓入定境。觀念頭時,如人坐河邊,看河水流動,水流,而人不動。念頭如流水,觀念頭之心如河邊人,則心不隨念,念自滅。念是心用,如水與波,不論念頭如何洶湧,真心不動。又如慈母教子,雖怒責其子,而慈母對子之慈愛之心未曾有變。我們的真心好比慈母之心,妄念如慈母之怒責、仔細體察水與波,心與念,慈母心與怒責,一旦有切實的體驗,自然真心不動,妄念自滅。(2)觀心之生住去來與色相:於靜中,細心體察思維,心由身內生或由身外生,由情所生或由世間物生,由地、水、火、風四大生,或由眼、耳、鼻、舌、身五生,或父母所生,或由我長大時漸生。如此觀察,心無所生,也無能生,實無所生。再觀心住何處,若住體外,世間事物皆幻,無體可得,何以住心。若住體內,則四大乃假合之身,亦無可住。繼觀妄念繼續不斷,似有去處,然能去之心,所去之處,皆無實體,實無去處。繼觀心為黃色,或青色、紅色、白色、或黑色、紫色,是大是小,有何形相。細觀之,心實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紫非黑,也無有形相大小與模樣,心實了不可得。如此觀察心無生,無住,無去來與滅,無形色,無大小,不可捉摸,無礙如虛空,念念非心,則離念離執,漸入定境。也可參照《楞嚴經》之八處證心。以上介紹兩種觀心法,任選一法修持即可。2.觀音法觀音法,有觀身內音,觀身外音和觀微妙音三大法門。(1)觀身外音法:修鍊時,觀身外之音,如觀聽海潮音,觀聽流水聲,觀聽鳥鳴聲,聽現代之佛樂磁帶等。一心專註於這些聲音,修持一段時間後,專註之心與聲音合為一體,身內外處處皆是所觀之聲。久之則所觀之聲與能觀之心頓忘,萬籟俱寂而入定境。(2)觀身內聲法:觀心臟、脈搏之跳動音,初修時,兩手捂耳,即可聽到心臟之跳動聲,專註心臟跳動聲。修鍊一段時間後,兩手不捂耳也能聽到心臟跳動聲,漸漸也能聽到脈搏聲,血液流動聲。再深入修持,則心臟跳動之聲如雷鳴,血流之聲如江河滔滔。久久修持,身心頓寂,寂然入定。(3)觀微妙音:專註返觀玉枕(後腦勺),很快聽到一種特別的聲音,其聲既非身內音,也非外界的各種聲音,無法用語言描述,故叫微妙音,也可稱做法界音。專註此音,則此微妙音由弱到強,雖行、站、坐、卧皆能聽到。然而此音並不影響正常聽力。深入修持,音與身心渾然一體,全身處處皆有此音,而後光明顯現,妙法自悟。(二)念誦法初入也可以念誦法。念誦法有多種。初修可出聲念,念純熟後則可默念。依《心經》的具體情況,介紹三種念誦法。1.念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句,一心專念此句,自能得佛及菩薩加持。久之,念無所念,能念與所念皆忘,寂然入定。2.念誦《心經》全文。反覆念誦《心經》全文,純熟後默念,同樣能得佛及菩薩加持,修持一段時間後,當念到某句時,會出現反覆念誦某句。繼續修持則能念與所念皆忘,頓然入定。3.念誦真言:一心專註念誦真言:「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波訶」。也自得佛菩薩加持,自他合一,久之漸漸入定。歷代至今,修持、念誦《心經》者無計其數,因而《心經》具有極強大的法力,念誦《心經》及真言法力廣大,感應強烈,能很快進入境界,取得成就。按照上面介紹的觀心、觀音、念誦方法修持時,初時雜念尚多,所觀之境與所念之文時時失去。失去後需即刻警醒找目。修持一段時間後,觀境偶有失去,進一步修持則能始終專註於所觀與所念。然而此時之觀仍屬有念,所觀之境也是假。繼續修持,漸漸入定後,在眉心或頭頂出現光團(性光),上根之人,初修即現。久之光團明亮如皎月。此時,引此性光入體,則百骸如燭明。引此光入心,則心光朗然,全身光明,真智漸開。到此即可入第二層「照」的修持。四、進階法門——照當修持到心地光明,真智漸開,慧光閃現,即可修「照」。修「照」之初尚需與觀結合,即為觀照,深入寂定即為寂照。(一)觀照:性光與心光合,則慧光生,智慧大開。心光、慧光皆性光的變用,實與性光同。以此慧光內照身心,則身心透徹明了,外照世界,則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無不見。到此所觀皆如實顯現,此方為真觀、慧光朗照,再以大乘般若空觀,觀察宇宙萬物,一切貪執,境界頓舍,而入寂照。否則執所觀之境,則生妄而前功盡棄。此時之觀照,尚有微念,如舉燈照物。(二)寂照:當以般若空觀,舍一切執著分別,則所觀照之境與能觀照之心頓忘,任何微細之念皆無,寂然朗照,如日出之照大千世界,雖萬物均照而無照之念,也無當照與不當照之別,鮮花毒草無不被照。如此修持,則三千大世界,一切萬有的本體無不俱現。構成宇宙萬物的五蘊之本體——空,頓時顯現。因而頓悟大道,直入宇宙本體,超越三界,故能度一切苦厄。此時方真正明了五蘊皆空的真諦,否則,未入寂照大定,直入宇宙本體,僅用意識思維推理,不可能真正「見」五蘊皆空,也就不能度一切苦厄,尚在三界轉。「行般若波羅密多」,講用智慧觀照,斷煩惱,度生死彼岸。而慧非世間之小智,需經聞、思、修而開人之本來真智之慧。只有深入大定性光,心光合一,使慧光朗照,才能使智慧大開,才能具有真正的般若智慧。「時」有當下、頓時之意,如無慧光朗照,又豈能頓「見」五蘊皆空」!五、證果之「見」「見」字,古通「現」。用「見」義則似尚有微念,用「現」義,則是無念而自然顯現。因修寂照,洞徹萬物之本體則五蘊之空性應屬自然現顯。自然顯現屬證果。而「見」有知見、見到之義,有念而不徹底,故此應為「現」義方與經義合。六、圓證佛果《心經》第二節:「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復如是」。本節是對前修持所證「五蘊皆空」的進一步深化與圓滿,論述和修持空有不二的圓融妙用。「色不異空」,乃承前文,由色證入空性,是入空。「空不異色」乃是於空中起妙用——生化萬物。經云:「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修持證到空性後,還必須由空中生起妙用,方為圓滿。證到空中生色(即一切有礙物質),即可具備多種神通,如搬運、穿牆、隱身等。再進一步證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達到色空不二,色空圓融,即可達到密宗「霓虹身」,能具種種神變功能。「受想行識也復如是」,進一步證到受想行識與色空不二一樣。受空圓融不二,想空圓融不二,行空圓融不二,識空圓融不二,達到轉識成智,轉五蘊身為佛身,得漏盡通,證得佛果。七、究竟見地修持證到以上境地,對宇宙本體——空,有了正確、真實的證悟而證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究竟證見。於此究竟見上,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皆無,既無智慧可求,也無佛果可得,因此,佛在《妙法蓮花經》訴菩薩道為外道了!八、小乘到大乘的修持從修持上講,全經從觀自在菩薩……到不增不減,已證究竟。觀音菩薩,因中下根器不能即刻證悟為說漸修法。從人天乘到緣覺乘、聲聞乘、菩薩乘,再到佛果。經中「無」字尚有否定之意。先修人天乘(如十善法),再否定而修緣覺乘(十二因緣),再否定而修聲聞乘(四聖諦),再否定而修菩薩乘(無智無得……),至到成佛。《心經》實際地概括了佛教五乘教法的精義和修持方法,故說《心經》是佛法修持之總綱。
推薦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祖大師
(原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6 法身非相】(講經通俗版)

TAG:心經 | 般若 | 般若波羅密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