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比利時反恐專家:「恐襲必然會發生」 | 歐盟觀察
世 界 說
寧 卉
發 自荷蘭 阿姆斯特丹
△ 3月22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遭受連環恐怖襲擊,爆炸現場附近,一對夫妻擁吻。
「路人們停下腳步,茫然地看著呼嘯而過的救護車、火警、警車……他們的眼中一片空白。」3月22日,比利時首都,被稱為歐盟「心臟」的布魯塞爾(Brussels)遭受連環爆炸恐襲,IS隨後聲稱對此負責,當天,比利時報紙《Le Soir》的編輯動情寫到,「因為我們早就知道,這場恐襲會發生,這場恐襲必然會發生。」
必然會發生的恐襲
發生在比利時的這場連環爆炸恐怖襲擊,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約250人受傷。這是繼去年11月巴黎恐怖襲擊之後又一場針對歐洲城市的恐襲。一時間,布魯塞爾全城戒嚴,公共交通關閉,恐怖分子的陰影再次籠罩歐洲。為何說這是一場必然會發生的襲擊?如果必然發生,又為何無法提前制止?
幾乎在爆炸發生的同時,媒體就立即將此次襲擊與幾天前薩拉赫·阿布德斯蘭(Salah Abdeslam)的落網聯繫了起來。3月18日,比利時當局宣布抓獲去年11月巴黎恐怖襲擊案的關鍵嫌疑人阿布德斯蘭;3月21日,比利時的內務部部長揚·讓邦(Jan Jambon)做出警告,伊斯蘭聖戰分子很可能對阿布德斯蘭的落網做出報復性行動。
△ 11月16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警方進行對阿布德斯蘭的抓捕行動。
僅僅一天之後,這場報復似乎就發生了。3月22日,比利時當地時間清晨8點未到,布魯塞爾扎芬特姆(Zaventem)機場傳來了兩次爆炸的消息,至少10人死亡,警方稱這兩次爆炸可能是自殺式炸彈所致;9點多,又一次爆炸,發生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Maalbeek地鐵站,至少20人死亡。
當然,恐襲的背後一應調查,都未展開,與阿布德斯蘭的聯繫,也只是推測;更何況,如此規模的恐怖襲擊,很難想像是「報復者」在四天時間內就籌謀好了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反恐學者布萊希特·福爾德爾斯(Brecht Volders)對財新世界說記者說:「我覺得恐怖分子會進行"報復』可能性較低。可以推測的是,阿布德斯蘭的落網也許讓其他恐怖主義分子提前了他們的計劃,他們可能擔心執法部門已經距離他們很近,或是阿布德斯蘭會交代出他們的所在。」
△ 3月18日,比利時民眾舉行比利時民眾舉行集會,悼念巴黎恐怖襲擊遇難者。幾日後,恐怖襲擊降臨比利時。
同樣來自比利時本地的國際政治學教授湯姆·薩奧爾(Tom Sauer)則告訴財新世界說的記者說:「安全機構肯定是知道逮捕阿布德斯蘭可能會帶來的威脅;但是如果當他們在能夠拿下阿布德斯蘭的時候,不將其逮捕,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為什麼是布魯塞爾
爆炸點之一的Maelbeek地鐵站,位於歐洲政治一條街(Quartier Européen),歐洲議會和新歐盟總部大廈都在這條街上。恐怖分子將炸彈放在這裡,訴求不言而喻:歐盟,甚至整個歐洲,都是此次襲擊的對象。
△ 發生爆炸的Maelbeek地鐵站距離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的大樓都非常近。
而之所以在布魯塞爾再次發生恐怖襲擊,不可忽視的是,比利時「聖戰分子」(曾在敘利亞協助過IS的歐洲公民)的比例是歐洲各國最高的。比利時以及成為地下聖戰分子的歐洲「輸送地」,薩奧爾解釋說:「這與比利時少數族裔的社會融入度有關,尤其是來自摩洛哥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代人群。比利時70%的"聖戰鬥士』都來自這一社群,而他們之中,高達50%的人生活在比利時的貧困線以下。」一些曾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的「聖戰分子」回歸比利時後,政府卻沒有足夠的警力對這批人進行有效的監控。事實上,比利時政府被冠上「弱國」之名,並非毫無依據,荷蘭語與法語區的隔閡,導致各地區協調效率低下。
福爾德爾斯在採訪中補充說,「我會希望大家不要輕易地對國家情報機構施加太多批評。他們的工作大多在幕後進行。」然而,即便比利時的情報及安全機構真的已經盡其所能,恐襲還是發生了;公眾對比利時、對歐盟、甚至對整個歐洲安全情況的懷疑,也會隨之高漲。
△ 發生爆炸的地鐵附近現場畫面
歐洲還安全嗎?
警方調查顯示,阿布德斯蘭自去年11月就已經藏匿在了比利時(他曾在11月14日在比利時換了車輛),他何以能在比利時藏匿這麼久?為了逮捕阿布德斯蘭,比利時已經進行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肉搜索」,卻為何無法得到此次襲擊的情報?
去年11月,在巴黎襲擊後,布魯塞爾因接到恐襲情報,從11月21日到25日,全城封鎖;接下來的幾個月當中,布魯塞爾居民幾乎已經習慣了第三級的高警戒級別(要知道,比利時的最高警戒級別便是四級,昨日恐襲發生之後便調至第四級)。
△ 布魯塞爾全城封鎖 抓捕嫌犯,目前已確認三名嫌犯相貌
在所有這些前提下,比利時仍然無法避免此次連環爆炸。一方面,公共場合的恐怖襲擊防不勝防,如同福爾德爾斯所說:「要真正阻止恐怖主義襲擊,真的只是一個幻覺。與巴黎恐襲類似,這次襲擊所針對的,依然是"日常』目標。所有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這正是恐怖分子想製造的、強烈的恐懼感。」薩奧爾也說:「在類似巴黎或布魯塞爾這樣開放的城市開展恐怖活動,是相對容易的。」
另一方面,這意味著恐怖組織在歐洲密謀之深,同時直接暴露出了歐洲安全機構在恐怖組織情報上的巨大缺陷。
這場發生在歐盟「心臟」上的恐襲,又會帶來怎樣的政治餘波?去年巴黎恐襲之後產生的一連串政治辯論,必將再次回歸:這包括對待敘利亞難民的態度,對申根區自由通行的批評。而此時正在歐洲發生的其他政治事件——包括6月份的英國脫歐公投,也必將捲入這場恐襲的餘波之中。
推薦閱讀:
※歡顏—比利時鉤花連衣裙
※【學姐說】比利時留學之 你不能不知的常見騙術!警惕!
※《賞月夜·瞻世界》系列專欄(第7期)- 「歐洲紅魔」涅磐重生?
※比利時警方逮捕巴黎恐襲案兇嫌一幕
※比利時的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