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6視頻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1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2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3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4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5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6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7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8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09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10
啟功碑帖書法教程11
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恐怕沒有比書法傳統色彩更濃的藝術形式了,啟功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其主要代表作有《啟功叢稿》、《啟功韻語》、《古代字體論稿》等。 要學好書法,非臨帖不行,學書法,就得臨帖。 臨帖,最初又分摹、臨、讀幾個階段和內容,在學習深入甚至進入了創作時,這種慕、臨、讀的階段性界限不存在了。「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姜夔《續書譜》) 。
有人問錢泳(清代書家),學書選什麼帖好呢?錢泳無言以對,他想了一下才解釋道,米芾先學顏字,嫌其太鬆寬,就去學柳公權,結字始緊密;知柳出於歐,又去臨歐陽詢,臨久了又覺太板整了,就改學褚遂良;後來又臨李北海,得秀潤肥美之韻;爾後又轉臨魏晉書跡,得篆隸風骨。米元章這樣聰明的人,功夫還下得這樣深,可見只從一碑一帖是學不盡書法的妙處的。 通常所說的「碑帖」,是指「碑刻」和「刻帖」,此外的帖本還有真跡和真跡的影印本,稱為「手帖」。碑刻與刻帖都以拓印居多,拓印本又稱蛻本或脫本;還有更早出現的用紙復在原作的描摹,和先雙鉤其輪廓然後填寫的,稱塌本和摹本(當然現在「塌」與「拓」已通用了)。 學習書法挑選版本的總原則是盡量採用最接近真跡的本子,在沒有照像術的古代,大量的書法作品都是靠刻石拓本流傳。在古代,能見名作真跡者又有幾人,不僅珍貴的書跡往往被封鎖在深宮內院,就是精良的刻石拓本,也用來賞賜王公大臣。流於民間一翻再翻的刻本,確如康有為所批評的「體貌則迥別」。 甲骨文字型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或疏落錯綜,或緊密嚴整,或放逸娟秀。刀法亦有方圓肥瘦之別,隨字異形,純樸可愛。
西周的金文(鐘鼎文),風格豐富多彩,或凝重、或恣放、或質樸隨意、或雄奇整嚴,以後日趨純正。《散氏盤》為西周后期青銅器,上有銘文357字,是盤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用筆豪放質樸,醇厚圓潤;結字寄奇譎於純正,壯美多姿,是大篆好範本之一。 《史頌鼎》為西周晚期金文成熟之作。布白密里有疏,疏里有密;行款左右相讓,字形大小斜正,圓轉多姿;結構自然,富於變化,韻律極美。金文至此,已進入書法史之輝煌階段。 毛公鼎是鐘鼎文的傑出作品。銘文長達497字。結構方長,較散盤梢端整;筆意茂雋,氣象輝穆,是金文的好範本。 書法頗具新意,形態方折舒展,筆畫密處勻整有緒,疏處寬適自然。為小篆之鼻祖。
《石鼓文》迄今為我國最早的石刻瑰寶。書法工整勻稱,線條圓勁,圓不至規,方不至距;結字端姿旁逸,婉麗通暢,為小篆之祖。 李斯統一文字,創立小篆。此碑書法豐勻,方圓妙絕,為小篆正宗。張懷瓘稱其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 此乃秦始皇二六年下詔為始皇統一統一度量衡的詔文。章法很隨意,結字奇正間出,不拘成法;用筆方折,挺勁有力。觀此詔版,可見漢隸之雛形。 漢碑多用篆書寫額,書法奇縱,若篆若隸,匯成前所未見的篆書派系,是今天我們學習篆書重要範本之一。清代工篆能出新意的書家,如鄧石如、趙之謙等都出入於此。 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人。章草最佳,此碑為其所書。此碑結體在篆隸之間,方嚴勁厲,筆力雄偉沉著。
鄧石如,名琰,號完白,更字頑伯。懷寧人。篆書和篆刻成就最高。篆書法宗李斯、李陽冰,出入漢碑額,融入漢隸意。其書博大精深,奔放豪邁,別開生面,開創一代篆書新風,影響深遠。康有為評「完白山人出,盡收古今之長,而結胎形成,於漢篆為多,遂能上淹千古,下開百代。 東漢早期的隸書刻石。用筆以篆書線條出之,未具「左波右磔」。因直接刻於崖石上,故結字長短、廣狹、大小參差不齊,古秀蒼勁、渾樸。是研究漢隸演進的重要碑刻之一。 《石門頌》是漢代大型摩崖刻石。筆勢瘦挺,儀態恣肆,奇趣橫生,結字雄健舒暢。被認為是篆書的用筆,隸書的結體,行書的意態。為漢隸中的一朵奇葩。 漢簡多為民間實用書體體,用筆直接寫在竹條和木櫝上。筆法來去有跡可尋。漢簡是研究漢代多方面的歷史和書法演變史的珍貴手跡。上乘秦篆的遺意,表現漢代風韻。書體以隸為主,還備有章草和楷書的雛形。故它既是學習漢隸的楷模,又是學習篆、楷、行、草的重要資料。
爨寶子碑刻於東晉末年,羲之謝世之後。因立碑地在雲南邊境,未受新興書風影響,似隸似楷,深留著濃厚的隸書形體,為研究隸楷變化源流提供了資料。用筆方棱,隸書的遺意,楷書的雛形。是一件最早的楷書碑刻精品。 北魏碑刻蔚成流派,以其雄邁之姿與帖派楷書媲美。但碑刻與真跡有異,其不無頗失筆意者。《北魏人書摩訶般若菠蘿蜜經殘卷》為北為人手跡,用筆的方圓,提按、正側變化,字體的風神氣度,一一可辯,為研究北魏楷書用筆提供了重要資料。 4.3北魏 江陽王次妃石夫人墓志銘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 唐朝前期李邕,字泰和,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有《麓山寺碑》。 唐朝後期主要有顏真卿,其行書代表作《祭侄稿》,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還有《劉中使帖》、《湖州帖》、《爭座位帖》等。 唐人行書精品還有歐陽詢<張翰帖>、陸柬之<陸機文賦>、杜牧《張好好詩》等。總的來說,因唐人楷書成就突出,行書便不太引人囑目. 宋代印刷術發達,無需大量抄書,楷書便不如唐受重視,宋代書家的注意力集中於藝術性更強的行書。代表者有蘇、黃、米、蔡四大家。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顏真卿的影響。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早年學徐浩、柳公權,中年又學顏真卿、楊凝式、李邕、終於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行書用筆圓潤,含蓄,精到,結字自然生動,筆墨渾厚而爽朗有神,特別以氣韻見勝,充分展示出一代大文學家兼書法家的高深修養。有《前赤壁賦》、《寒食詩》、《答謝民師論文帖》等。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江西詩派首領。他取法顏真卿、懷素及《瘦鶴銘》,行書的中鋒線條凝練結實,縱橫奇倔,結字作中緊外松的「放射狀」,氣勢開張,自成一家風貌,有《松風閣詩》,《寒食詩跋》和《伏波神祠詩》等。 米芾,初名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曾任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為書畫家、書畫理論家。其書法傳統功力深厚又不拘成法,強調八面出鋒,敢以側鋒取勢,結字側倒多姿,有「風楠陣馬,沉著痛快」之評。傳世有《蜀素帖》,《多景樓詩》和《虹縣詩》等。 蔡襄行書則以溫淳婉媚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