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商城導遊詞

青州古城旅遊區

青州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形,為古「九州」之一,總面積有1569平方千米。因位於中國東方,且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1986年,青州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現為省轄縣級市。

青州是一座歷史名城,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7000多年的發展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l2年的國都輝煌,先後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南陽城、東陽城、東關圩子城、旗城等6座古城池,還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境內有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270多處。

青州市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2013年11月18日,青州市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榮獲「美麗中國」十佳旅遊縣(區)的稱號;2017年,青州古城旅遊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青州古城旅遊區總攬青州古城景區、雲門山景區、青州博物館三大板塊,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海內外聞名的、融自然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區。其遊客更是遍布世界各地,深受日本、印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遊客的喜愛。

1.青州古城景區

青州古城具有城建格局完整、歷史脈絡清晰的特點,是國內外罕見的至今保存完好、山水城一體的明清古城。青州古城旅遊區所在地出現人類文明的曙光,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

漫步在青州古城,遺存的衙署建築和西洋建築、遍布古街的各式牌坊、青磚青瓦的明清古街道、眾多佔色古香的民居,蔚為大觀。上百處古典建築匯聚古城,有奎星樓、三官廟、青州府貢院、清真寺等,凸顯了古城文化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博物堂是中國最早的西洋博物館。偶園作為明代衡王府的東花園,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園內假山堆砌,巧奪天工,奇石「福、壽、康、寧」「春、夏、秋、冬」及十三賢石,更是被譽為「國寶」。

阜財門

阜財門是青州南陽城的南大門,因此,阜財門也稱南門。

青州南陽古城北魏時期始建,金元明清時期為府署所在。古城最初是土城,於洪武三年建磚城,城牆高12米,厚6米,長13華里零108步,城垛口有1777個,城門四座,分別是海晏、岱宗、阜財、瞻辰。各類衙署、廟宇、書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是名副其實的「山東第一府城」。

現在的阜財門及城台是由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根據歷史原貌進行設計。城台長45.2米,寬24米,高12.7米,佔地面積1085平方米;城門樓面闊5間,進深1間,為二層重檐帶周圍廊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建築面積516平方米。城台內設兩層,古時作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兩側各有3個券洞門,由此可以進入藏兵洞,洞內

主要陳設舊時兵器。通過樓梯,可由藏兵洞進入城門樓。城台東西兩側另設有登城馬道,長43.5米。重建的城門樓坐落在城台之上,總高26.42米,是一座莊重威嚴的地標性建築。

奎星樓

奎星樓,又叫文昌閣,是原青州府城的東南角樓,始建於宋代,明清時期重修,原為坐落於城牆之內的兩層建築。古「青州十景」中有一景——「南樓夜雨」,就是此樓此景。

南樓為什麼又叫奎星樓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時的南陽城中,南樓堪稱樓廈房舍之最,登樓覽勝,有觸天捫星之感,故稱奎星樓。另一種說法是,古代的讀書人為了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到南樓祈拜奎星,因此南樓又稱為奎星樓。

現在的奎星樓及城台是由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按照歷史原貌進行設計的。奎星樓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為二層重檐帶周圍廊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建築面積211平方米,坐落在長27.78米、寬15.4米、高12.8米的城台上。城台與奎星樓的總高為24.22米,是青州古城地標性建築之一。

奎星樓里供奉奎星神。顧炎武在《日知錄》里對奎星神像做了形象的描述: 「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意思是:奎星神像一腳向後翹起,如同「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如同「魁」中的「斗」,另一手執筆,含義是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

奎星,又稱璇璣,是指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因其排列如方形之斗,故又稱斗奎。

奎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明,古天文學中二十八星宿之一,俗稱「奎星」,主宰文章興衰。漢代已有「奎主文章」之說。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於青州市偶園街南段路西,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法國梅神甫接管,進行了第一次購地擴建。民國二十年( 1931年),益都天主教堂從煙台教區划出,直接歸羅馬教區管轄,並設立青州教區,由法國神甫衛國棟任第一任主教,統管壽光、臨淄、益都、臨朐、博山、博興、廣饒、昌樂、高苑等十縣的教務。隨著天主教在中國的不斷傳播和發展,1933年,在原址重建了規模更大的天主教堂。1966年,「文革」期間,教堂的兩個七層高的鐘樓被炸毀。1978年,因煙廠擴建宿舍,余之教堂建築全部被拆除。1997年,在原修女院舊址上重建了現在的教堂,比原址南移了30米左右。

原教堂與周圍附屬建築構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45.6畝,建築面積966平方米,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三院組成。

主教堂是西方哥特式建築風格,建築面積366.4平方米,可容八百人禮拜。大門坐西面東,門樓是西洋尖拱式,正面有6根西式大圓柱,門外台階5級,門上額嵌「天主教」石匾額,門頂有2米多高的銅製十字架。

教堂以北為神甫院。院內有兩層北樓,計22間,330平方米。建築風格類似遵義樓樣,前檐出廈,十根磚柱之間拱型相連,樓梯同為盤旋式,底層辦公,二樓為神甫寢舍,下有地下室,另有沿街的東屋及西屋50餘間。

教堂以南為修女院,當地百姓稱之為「老姑院」。此院另闢了東大門,但也有便門與教堂院相通,佔地面積12畝,有樓房1座,計16間,平瓦房44間。解放前,教會曾在此院辦孤兒院,收容社會孤兒。解放後,由政府接管,院內孤兒都進行了妥善安置,少數孤兒後來隨同修女併入了坊子孤兒院。

現在的天主教堂,仍是西方哥特式建築風格,且坐西面東;東西長40米,南北寬18米,建築面積720平方米,四周牆體青磚到頂。迎面坎山上的磚雕,精美別緻、美輪美奐。其頂部有3座尖塔,中間一座高35.8米。三個硃紅色大門,聖潔、典雅。正門的上方雕有耶穌像,兩邊門的上方各有一隻白色和平鷦,再往上分別雕刻著「榮主」和「益人」四個大字。教堂內西首設聖坦,四周牆壁上掛著數十幅展現救世主耶穌活動聖跡的精美油畫。堂前院的北側還有人造假山,院中亦有各種奇花異草,環境幽雅,設施完備,是一處極好的活動場所,每逢禮拜日,會有眾多教友來此做彌撒。

偶園

偶園,位於青州古城偶園街中段路東,原為衡王府東花園,後來成為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後的居所,故又稱「馮家花園」,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馮溥,字孔博,號易齋,青州人,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其人學識淵博、剛正不阿,深得康熙帝重用,曾向皇帝提出過許多治國安民的良策,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康熙二十一年,74歲的馮溥告老還鄉。

偶園之得名,取「無獨有偶」之意。清史稿說此園是康熙帝所賜,但近年研究者根據馮氏研究者考證,在馮溥致仕之前就已經購得此園。

偶園北面與古樸寬大的馮氏宗祠、樓台參差的馮宅連為一體,互相襯托,形成了宅第、宗祠、園林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古建築群。現在,宗祠和宅第的大部分都已被毀,只有花園保存完好。這個花園原是衡王府東花園,布局和規模與皇宮內的御花園相似。其藝術構思和疊石技巧與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因此,園林專家推斷,青州偶園是明朝造園名家張南元的後代——張然的作品。

偶園內有4株明朝桂花和3株明朝迎春花,400年來花香依舊。「福、壽、康、寧」四大奇石在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之說,彌足珍貴。園內更有假山堆砌,精巧別緻,古柏參天。

偶園主要的建築: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松風閣、雲境閣、綠格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雲亭)。

培真書院

培真書院位於偶園街南段路西。

光緒七年(1881年),英國浸禮會牧師仲均安和懷恩光於青州城內創辦聖經學堂,後來發展為青州神學院,中文校名為培真書院,學制5年,光緒十三年( 1887年),增設培養教會師範學堂。光緒十九年(1893年),遷入原東華門街北新建校舍(時稱北書院),改名稱葛羅神學院。新校舍分上、下兩館,上館為神學科,下館為師範科。院內建有講堂、齋堂、小教堂、博物堂,齋舍可容64名學生住宿。神學科以培養中籍牧師和傳教士為宗旨,學習神學課程,兼學文化課程;師範科以培養初級學堂教習為宗旨。附設的聖經學校,學制3年,培訓佈道員。光緒十一年(1885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神學、師範兩科共有畢業生227人。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郭羅培真書院與美長老會神學班合併,取名青州神道學堂,後併入齊魯大學。

1917年,改為教會辦的守善中學。建國後,曾為益都師範學校,現為濰坊工程職業學校北院。

「一門科第」坊

「一門科第」坊是一座高11.8米、長13.52米、底寬2.1米的四柱三門式科第坊,明代萬曆年間始建,2014年在原址復建。

牌坊的題額是「一門科第」四個大字。頂額有「聖旨」二字。副額,右邊的小字是「旌褒馮氏進士裕、惟重、惟訥、子履、琦、瑗,舉人惟健、惟敏、子咸」;左邊的小字是「大明工部奉敕立,萬曆丙戌轂旦」。南面抱駐聯是「科第連綿,彰顯東州文運;事功卓著,堪稱北海世家」。北面抱柱聯是「一門風雅,多少芝蘭玉樹;幾代書香,無窮國棟良才」。

「一門科第」坊旌褒的是馮氏家族自始祖馮裕至四世馮琦這一時期的進士、舉人。馮氏一族是青州有名的科第望族,時稱「北海世家」,連續四代人中有進士6人、舉人3人,以「父子進士」「祖孫四代皆進士」等傳為佳話。馮氏一族因其傑出的文學成就,聞名海內,有「彼父子質行齊魯,諸儒莫及」之讚譽。

基督教堂

1875年,基督教開始傳人青州。1879年,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懷恩光、庫壽寧等在青州市民主街中段路西購置土地,建了部分平房,這裡便成為了青州基督教最早的活動場所。1909年,英浸禮會投資,牧師卜如斯、聶德華等偕英國工程師,在原址創建了大基督教堂,即現在所看到的地方。

大教堂與周圍的附屬建築,如大教堂、小禮拜堂、博物堂、牧師寢舍及辦公用房等,形成了宏大的建築群。

進入教堂大門,可以看到青磚甬道直達月台。月台台基高1.3米,月台之上就是教堂的主體建築——大禮拜堂。

禮拜堂面闊5間,進深9間,面積614平方米,正中不留門。尖頂大坎山兩邊各有一座高15米的六角形三層柱式鐘樓,日「恩光樓」。樓上為六角亭頂,每層有拱形修長小窗。樓的底層正面,各開一尖拱式大門直通教堂內。教堂內裝飾獨特,正面西首有一聖坦,上有祭台,台前有一直徑2米的圓形地下凈池,據說是供教友聽課前凈手凈身之用。教堂內有東西兩排拱式木製框架,更突顯教堂的莊嚴肅穆。

禮拜堂前月台下南北兩側各有平房11間,北側的是辦公場所,南側的是教會原建有的博物堂。

宋槐

位於偶園街區的這棵宋槐,顧名思義是植於宋代,樹圍可達4.7米,樹齡超過1000年。青州地區現存古槐400餘棵,明代及明代之前的約佔一半,樹齡最長的植於宋代。一說城裡老槐樹,人們就知道是說偶園街這個地方。

馮府

馮府即為青州馮氏家族的府邸,系馮氏始祖、明貴州按察使副使馮裕所建。府邸為三進院落,面積約5萬平方米,內有接官廳、繡花樓、花園、執事樓等建築。

馮氏是明清時期山東地區的名門望族,共出了20名舉人、12名進士。其六世孫馮溥於康熙十年被授予文華殿大學士,任閣臣(宰相)12年,被尊稱為「馮閣老」。

馮裕(1479-1545年),字伯順,號閶山,明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至貴州按察司副使。明嘉靖年間在青州購置房產,致仕後在此定居,為青州馮氏始祖。馮裕致仕後在青州結「海岱詩社」,吟詩會友,參與者號「海岱七子」,其詩結集為《海岱會集》。

青州府貢院

青州府貢院,即考院,是當時科舉考試的場所。大門上方懸掛匾額「青州府貢院」,兩邊對聯為「雲門靈秀,砥礪士子懷文抱質;海岱鍾奇,樂育菁莪表海殿邦」。現在,整個院落已成為青州科舉博物館。

青州府貢院是明宣德十年(1435年)參政王哲建造,前有儀門,中為正堂,東西有廊房;正堂後是川堂,西為庖舍,左右為書吏房。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改為「雲門書院」。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為考試院。

青州歷史上人才輩出,科第連綿。據統計,歷代科考中山東青州府範圍內共考中進士800人、狀元11人。其中,原益都縣考中進士184人、狀元6人,居原青州府署各縣之首。

清真寺

青州古城的清真寺是解放後山東省開放的第一座清真寺,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建築面積近5 000平方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初建時,規模較小,結構簡陋。後來,隨著回族人口逐漸增加,經濟富裕,於康熙年間擴建。

清真寺是一座三進院落,並以大門、儀門、禮拜殿為中心形成一條東西中軸線。正中是大門,上方鑲嵌由康熙年間知府張連登題寫的「清真寺」石匾;門樓高15米,寬16米,飛檐吻獸,四角風鈴,周邊的磚雕玲瓏剔透。大門兩邊有側門。二門為月宮圓門,左右有兩角門。

主體建築禮拜大殿前是1米高的月台,三面磚花牆做欄,兩旁立有3通建寺石碑。大殿共計50間,建築面積880平方米,由卷棚、前殿、後殿三部分勾連而成。門眉高懸金字匾「教隆真一」,抱柱楹聯是「認真主無影無形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飛高飛遠唯一理在心」。殿內有中、阿文匾10餘方。

禮拜大殿後牆正中嵌有石匾「清真寺教」,是衡寧陽王朱載垿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寫,並用王印「皇明宗室」和「衡王圖書」,這亦是建寺之年代依據。

三官廟

三官廟是一座道教建築,位於青州古城的東南角,初建於宋元年間,內附設團圓閣、戲樓等建築,是一座典型的道教佛教相結合的廟宇。不僅供奉三官,還專設一閣——團圓閣,供奉佛教的觀音菩薩。

「三官」即天、地、水三官:天官大帝降生唐堯,掌天文,主賜福;地官大帝化生虞舜,制地理,主赦罪;水官大帝育生夏禹,治水利,主解厄。三官廟又叫三元廟: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氣地官——赦罪清虛大帝;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他們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

三官廟的正殿建於寬闊的石砌平台之上。平台石基砌築,青磚鋪地,可做戲台之用。正殿為懸山式建築,高大壯觀,雄偉矗立。頂以綠色缸瓦仰扣覆面,山脊飾有螭頭,四邊獸頭。殿門南開,廳堂深闊,正面立柱出廈紫紅雕花窗欞,殿側山牆上端開設圓窗。進殿內有四根朱紅木柱,迎面是天、地、水三官塑像。人殿直見三官分列,頭戴冠冕,身著龍袍,端坐正中;有哼哈二將與善男童女伺奉左右。神座前置香案,設焚香銅爐。周圍內壁上的彩繪壁畫宣揚三官功德政績。大殿兩側各有側殿,為道士使用。正殿西側另建有一小型土地廟。

團圓閣閣樓位於三官廟的最北面,下台上閣。方形平台下部為條石砌至腰,上為磨磚砌築。檯面大門洞開,貫穿南北,券式門洞跨街而立。這是一個石砌的券門,上圓下方,皆以琉璃瓦相嵌,券門上額是石板嵌「三官廟」三個大字。

在台閣南面東側有石階十餘級。登閣頂平台,閣內有一銅質千手觀音造像,面南而立,有各持法器的八隻手。閣門開設於北面,入門即見觀音背面,看似倒坐,稱為「倒坐觀音」。閣上有副對聯「問菩薩為何倒坐,因眾生不肯回頭」。閣內牆上的五彩斑斕壁畫是一個完整故事,說的是當年陳玄奘即唐僧的身世:其父得中進士,為官赴任路上遭劫,其母忍辱負重生下玄奘,後得觀音點化,其父重生,與其母相見,全家團圓。因此,此閣被稱作「團圓閣」。

2.青州博物館

青州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創建於1959年,是全國唯一的縣級一級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古青州城西北角,西與范公亭公園比鄰,東接范公亭東路,北鄰南陽河,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7000平方米,有青州簡史陳列廳、陶瓷陳列廳、龍興寺佛像廳、古代書畫藝術廳、石刻雕塑陳列廳、石刻碑碣陳列廳、玉器陳列廳、青銅塑像陳列廳等展廳。

青州博物館館藏文物4萬餘件,三級以上文物2000餘件,以石刻、書畫、陶瓷、瓷器、玉器等藏品居多。館藏明代趙秉忠殿試卷、東漢「宜子孫」玉璧、戰國玉人、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是鎮館之寶,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青州博物館每年接待遊客約25萬人次。許多社會名流也慕名而來。著名畫家黃胄在參觀青州博物館後欣然題詞:「世界第一流,小大博物館」。歐盟十四國大使曾專程到青州博物館參觀。

青州簡史陳列廳

青州簡史陳列廳以展示青州境內出土的不同時期的傳世館藏精品文物為主要手段,輔以圖、表、聲、光、模型等形式,以期觀眾通過參觀該展廳,能夠對青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獨特的景觀有一個全面、透徹地了解。

龍興寺佛像廳

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跨越公元5世紀到11世紀,價值之高在國內首屈一指,是近年來中國境內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些佛教造像文物代表著北魏至北宋時期佛教造像的最高藝術成就,為研究佛像在我國的傳播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1996年10月,龍興寺遺址出土窖藏佛教造像400餘尊,有漢白玉、花崗岩、石灰石、鐵、陶、木、泥塑七種質地,包括佛、菩薩、力士、羅漢、飛天、供養人等幾種類型,以高浮雕的背屏式造像和單體圓雕造像為主。這些造像中,最早有紀年者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最晚有紀年者為「北宋天聖四年(1024年)」,其間跨越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北宋幾個朝代,近500年的時間。因其種類之齊全、雕刻之精美、跨越時間之長久、貼金彩繪保存之完好,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佔新發現之一和中國二十世紀百項重大發現之一,被譽為新中國建國以來佛教考古史上的奇蹟,先後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以及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家舉辦大型專題展和精品展。

古代書畫藝術廳

古代書畫藝術廳中有舉世聞名的「狀元卷」,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年僅25歲的青州鄭母鎮人趙秉忠參加殿試,萬曆皇帝在他的殿試卷的卷首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在這份狀元卷中,趙秉忠一氣呵成寫出的2460個字,不僅字跡工整,而且論證嚴謹、周密,精深地闡述了「如何改善吏治問題,達到興國安邦目的」。

玉器陳列廳

玉器廳中的鎮館之寶:東漢「宜子孫」玉璧、戰國玉人。

1982年,東漢「宜子孫」玉璧出土於青州市馬家冢子東漢墓,玉質名貴,碾琢精緻,圓潤流暢,是我國目前所見漢玉中的精品。出廓部分採用了透雕技法,兩條夔龍間篆書「宜子孫」三個字。

1996年秋,戰國玉人出土於青州市高柳鎮,一組八個,高僅寸許,四男四女皆裸體,男子著冠,女子長發低垂。出土時,兩男兩女為一組,置於一方形帶孔的陶盒內。這組玉人表達了古人祈求子孫繁衍的思想。

石刻碑碣陳列廳

石刻碑碣作為我國古代發明的一種特殊記事形式,功用一般有頌揚功德、寄託哀思、抒發情感、褒貶世事等,有的還記錄了水文、地震、災異等自然變化。作為政治、歷史事件及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它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青州博物館館藏碑碣文物十分豐富,上到南北朝,下至近代。其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有題記、佛經、禁約、詩詞、墓誌、地券等,是研究古青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3.青州雲門山景區

位於青州城南2.5千米處的青州雲門山景區,主峰海拔421米,因山頂有一南北相通的石洞,遠遠望去如同一座雲門而得名。青州雲門山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山陽有隋唐時期的造像5窟,石佛272尊。歐陽修、富弼、王世貞、雪蓑等歷代文人墨客給雲門山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摩崖題刻,具有很高的藝術

價值和歷史價值。山陰摩崖鐫刻中國古代最大的摩崖漢字——「壽」字,距今已400多年的歷史了。

牌坊

雲門山的山門是一座有金黃色璃瓦覆頂的四柱三門式仿古牌坊。牌坊匾額上書「雲門山」三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

舒同,原名文藻,字宜祿,是中外知名的老紅軍、中國共產黨員、書法家,江西省東鄉縣人,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他的字外圓內方,舒展瀟洒,自成一體,被稱為「舒體」。

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偶然巧合,從山門到「壽」字的石階恰好999級,寓意著長長久久、延年益壽。

觀壽亭

觀壽亭是一座兩重檐五重梁的高亭,仿古建築。這裡是觀看山頂「壽」字的最佳角度,因此取名「觀壽亭」。

觀壽亭內有六個用青州特產青剛石製成的石鼓形凳子,並以細膩的雕工和流暢的線條在凳子上雕刻了貂禪、西施、王昭君、李清照等美女、才女的形象。亭子上方亦繪有八仙、觀音、壽星的圖案。

在離觀壽亭不遠的地方,有一小型石制建築,便是雲門山的山神廟了,裡面住的可是雲門山的主人——雲門山山神。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然這廟也不在大,有神則靈。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這裡路邊的好多松樹權上都放滿了石頭。這是什麼原因?用青州方言來講,這叫作「壓松枝」,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係。「松枝」諧音「送子」「孫子」。老人抱孫心切,希望家裡早添人丁,就會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時就帶一塊石頭放在松樹權上,寓意著送子,來年可以抱孫子。還有人會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後或頭髮上,寓意「下山戴松枝,回家抱孫子」。

龜背石

龜背石或龜背路,因路面表層的圖案、形狀特別像龜的貝殼而得名。民間有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的千年神龜跋山涉水、忍飢受渴來到雲門山,尋找「壽」的真諦。從此,便匍匐在雲門山間,背馱過往的行人。

龜背石往北,有一塊小石壁,上刻「漸人佳境」四個字。這是明朝著名書法家雪蓑的題記,也是他在雲門山的第一處題記。關於這處題記,有這樣一個說法:相傳,雪蓑酒後登山來到此處,看到山下大霧瀰漫,山上卻是春光明媚,山頭若隱若現,如同海上仙島,以為自己看到了人間仙境,便在此寫下了「漸入佳境」。

望壽閣

雲門山歷來是佛、道兩家爭奪的聖地,有佛、道兩家的眾多遺址。隋唐為佛教的鼎盛時期,雲門山供奉佛教的靈光菩薩。元朝之後,忽必烈當了皇帝,道教被定為國教,此處改為道觀,取名「靈官廟」。解放戰爭期間,靈官廟被炮火炸毀。現在的這處廟宇1984年重新修建。因為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山頂的「壽」而得名「望壽

閣」。

望壽閣是一進庭院,一主殿二偏殿布局:中間是三皇殿,左側是財神殿,右側是娘娘殿。正門匾額「望壽閣」,是我國原書法協會主席啟功題寫。走進山門,兩側是功德碑。

正殿——三皇殿,是一座坐北面南、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築。門上橫匾有金書大字「三皇殿」。殿內,中間供奉的是「北斗星君」,右側是「南極仙翁」,左側是「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又稱北斗真君。據《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卷一)和《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注》(卷上)記載,北斗七元星君為: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

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玉清真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老壽星。因他圭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壽星」「老人星」。

南斗星君,是道教神明。南斗,因與北斗相對,故名南斗,是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也就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宿。

娘娘殿位於東側,廊柱對聯:「抱來天上麒麟子,送給人間積善家。」殿內供奉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眼光奶奶,南側山牆壁畫「百童嬉戲圖」,北側山牆壁畫「百童同樂圖」。

殿內「送子娘娘」懷抱麒麟子端坐供台之上。眾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據說是「送子娘娘」,又稱「註生娘娘」。

右側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

左側供奉「眼光娘娘」。眼光娘娘是我國道教之神,傳說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財神殿位於西側,是一座仿古建築,廊柱對聯是:「身騎黑虎廣招財,心鏡公明常進寶。」

進入財神殿,迎面是「關聖帝君」,右側是橫眉豎目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左側是手捧金印的關平。關羽是忠勇的化身,既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伽藍神,也是道教的護法神之一。關聖帝君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即「桃園三結義」。

右側是文財神「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今河南淇縣)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曆四月初四),卒於公元前1063年;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

左側是怒目圓睜的武財神「趙公明」。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財神,只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簡稱「玄壇真君」。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掌管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因而稱之為財神。

雲門洞

雲門洞高約3米,寬約4米,深6米余,南北貫通,遠望如高懸太空的明鏡,近看如拱璧月門。因此,雲門山有了一個非常有意境的名字——「雲門拱璧」。

關於雲門洞,當地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衡王招親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個女兒,人稱「詠絮公主」。公主要挑選如意郎君,讓父王發出告示:誰能在雲門山上掛一面在王府的綉樓就看得清的鏡子,她就嫁給誰。王孫公子、富人子弟聽到這一消息,都爭先置辦、懸掛銅鏡,但終因相距太遠,在王府難以看到。這時,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個小石匠說他能辦到,並說十天後來回話。小石匠帶了錘釺、鑿子等工具來到雲門山大雲頂,用十天的時間,打出了一個南北貫通的大洞,襯著山前陽光,從衡王府望去,恰似一個高懸太空的明鏡。小石匠的毅力感動了公主,她決定嫁給小石匠,衡王夫婦拗不過女兒,就同意了這門婚事。公主下嫁後不靠婚資過活,與小石匠勤儉持家,傳為佳話。古青州八景之一的「雲門拱璧」也就此誕生。

「壽」

石壁上的這個「壽」字,是我國古代最大的摩崖石刻。它通高7.5米,寬3.7米,僅「寸」就有2.3米高,因此青州當地有「人無寸高」的戲語。

這個「壽」字的題寫者是衡王府內掌司冀陽人周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九月初九)刻於此處,到現在已有500年的歷史了。

關於這個「壽」字,在青州當地還流傳者一個傳說。據說衡王過生日時發出告示:誰獻的禮最多,就可以坐壽筵的首席首座。一時間,豪紳貴族們紛紛獻上自己最貴重的禮物。到了壽筵這一天,雪蓑卻旁若無人地到首座上坐了下來。大家質問:「你獻的什麼壽禮,敢坐這個位子?」雪蓑來到院子,抬手往南一指,只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字,只是下面的「寸」少了一點。雪蓑讓衡王拿來綢團,命文武百官一起磨墨,拿起綢團,往墨盤中一蘸,隨手向南扔去,綢團飛了五華里,正好補上了這一點。

在「壽」字旁邊,還有「神在」二字,這才是雪蓑真跡。雪蓑此人,善於書法, 尤其喜歡作「方丈大書」,每次寫字,總是準備好數斛濃墨,信手飛灑,倏忽而成,

矯健有勢。這處「神在」題記字徑約1米,是雲門山的第二大字,可謂神來之筆,筆 墨飽滿,矯若驚龍,一氣呵成,盡顯狂放流姿之美。

雲窟

雲門山上的雲窟久負盛名,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專門題寫介紹,撰刻在石崖之上。 站在此處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縫清晰可見。這座山峰分裂開來,如刀劈斧砍,故得名劈山,也稱劈頭山。每當太陽落山,夕陽返照,雙峰分外清晰,古青州十景之一的「劈峰夕照」由此而來。

石窟造像群

唐朝之前,雲門山是佛教聖地,留下了恢宏的石龕造像群。這裡共有大小石龕5座,造像272尊,被譽為中國東部石窟造像之冠。

在雲門山的石窟造像中,位於第二窟的北齊時期「合歡圖」為青州佛像一絕。第二窟是中型窟,刻有一佛二肋侍菩薩像,佛像在明朝中期被毀,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還清晰可見:頭戴高冠,面目俊秀,寶繒飄然下垂,頸下有項鏈裝飾,身上配戴極其細緻的瓔珞,帔帛自然下垂,裙帶上有蓮花、忍冬圖案,合歡圖就雕刻在裙帶上。

三皇殿

三皇殿位於雲門山頂峰中部,供奉人類的三個祖先——伏羲、神農、軒轅,即天皇、地皇、人皇。原建築是元朝古建築,解放戰爭初期被毀。1984年,青州市政府重修此處,近年來景區又對塑像進行了重塑。

迎旭門

雲門山巔——「大雲頂」,有「雲門仙境」石碑、迎旭門、天仙玉女祠等景觀。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山頂有碧霞祠、關帝廟、靈官廟以及東、西閬風亭等建築,清代建有贈怡堂、閑雲亭和留弁亭。到解放前夕,山上的建築多毀於戰火,僅存殘址。近年來,重新修復了迎旭門、三元殿、天仙玉女祠和東、西閬風亭。

迎旭門是一座全石無梁拱形建築,為元朝古建築風格。

這個建築剛剛移動了位置,原因是工作人員整修此處景點時,發現了迎旭門下的一處題刻——「天池」二字,字徑邊長150厘米,刻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350年之久。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刻在山頂地面的岩石上,背地朝天。

天仙玉女祠

天仙玉女祠是石質無梁拱形結構,初建於元朝,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但青州民間卻傳說是為紀念七仙女而建。

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古籍記載,董永實有其人,青州樂安人。民間慕董永忠厚孝義之名,演繹出七仙女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妻的神話故事。後來,由於父命難違,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於雲門山頂與董永揮淚告別。於是,人們修建了這座天仙玉女祠。

西閬風亭

雲門山頂峭壁的兩端,分別建有東、西閬風亭。站在西閬風亭的西側,看天街的延伸部分,風景秀美,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

東閬風亭

東閬風亭俗稱「望海亭」,立於「望海峰」之上。佇立在東閬風亭,蹺首東望,但見一縷玉帶,時隱時現,那就是被譽為青州人民母親河的彌河。

萬春洞

萬春洞,俗稱陳摶洞,是明朝嘉靖年間衡王府為紀念陳摶而鑿。洞穴高1.6米,寬1.2米,深5米。洞內南側有一石床,上有一尊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高浮雕石像。傳說陳摶辭官歸隱後,高枕無憂,一覺睡了八百年。當地有諺語:「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石像已被人們摸的周身發亮了。

陳摶,歷史上實有其人,生活於北宋初,修道多年,道業很深。傳說他不食五穀,但每天要飲酒數杯。宋太宗曾向他諮詢道家之術,他卻勸告皇帝要好好治理國家,因而得到皇帝尊崇,賜予「希夷先生」的名號。陳摶善於睡覺,常常一睡就是百餘日,因而又被稱為「睡仙」,是繼老子、張陵之後的又一道教至尊。

在陳摶睡像石雕的前上方,有雪蓑詩刻《山居吟》:「野宿石床類洞天,斗笠脫放海東邊。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此詩正是雪蓑理想生活的寫照。宋代皇帝趙匡胤曾言:「卧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雪蓑反其意而用之:我睡我的大覺,又礙皇帝什麼事情?


推薦閱讀:

全陪導遊相關介紹
北京香堂聖恩禪寺導遊詞
導遊應急事件的處理(二)
導遊和遊客為什麼容易擦槍走火?
絕對經典導遊詞——十三陵

TAG:青州 | 導遊 | 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