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礎教育掠影

日本基礎教育掠影

中國教育先鋒網  2009-11-26  陳維亞
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ACCU組織的邀請和安排,我們中國基礎教育教職員訪日團於2008年10月對日本進行了為期14天的訪問。訪日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日本教育界官員和學校師生的熱情歡迎和真誠接待。通過訪問,增進了對日本教育制度與教育現狀的了解,促進了兩國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友情。本人所在的E團是一個由高中校長、教師組成的高中分團。訪日期間,先後聽取了兩場日本官方所作的教育說明會,參觀考察了十所學校。其中在東京訪問了關東國際高中等三所學校,在基礎教育先進地區的香川縣,考察了縣立高松商業高中等七所學校。受訪學校中,有重點中學,也有普通中學,有公立學校,也有私立學校。我們與這些不同層次的學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其中包括聽取校況介紹、參觀學校的教學設施、觀摩課堂教學、與師生座談、共進午餐等活動。在五個訪日分團中,E團是唯一一個留宿於日本普通民眾家庭的團隊,有更充分的時間直接了解日本普通民眾的家庭情況、生活習慣、價值標準。最重要的是收穫了日本人民真摯的友情。訪日之行,足跡遍及日本本州、四國的許多城市和鄉鎮,感受良多,受益匪淺。簡而言之,我們認為「科學、務實、人文」是日本基礎教育最本質的特點。「科學」在於它注重結合民族特色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務實」在於能以最具體的形式體現和落實各項教育目標;「人文」在於每一個學齡孩子都能充分地享受應有的受教育、受養護的權利和機會。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萬事德為先,從古至今,德育一直是基礎教育的首要內容。日本對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的重視體現在諸多方面。日本設立了道德課和社會課,以正規課程的形式強化學生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意識。從一般的社會準則、國家的發展歷程、先民的奮鬥史等展現做人的道德規範,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等。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各校都設有「和室」,通過校史榮譽展示、禮儀傳承來宣揚大和民族的優良傳統。並且非常重視地方文化的推介,如介紹當地風俗和科學文化名人,以具體形式傳遞著愛祖國、愛家鄉和愛學校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喚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全員參與德育活動。不論是哪一科目的教師,都能夠自覺努力地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滲透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會因課時的多少或課程在考試體系中的地位不同而放棄自己的責任。香川縣統一要求各校設定「道德日」,對學生進行直觀的、面對面的尊長愛幼的品行教育,更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務實有效的素質教育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教育大綱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有明確的解釋,即「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能力和國際化的生存意識」。設置家政課就是一種務實的體現。從小學到高中,家政課始終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烹飪、洗潔和遠足成為中小學重要的生存教育內容。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都對孩子的自理能力達成了一致的要求,小學生獨自上學,獨立或合作完成餐具整理等工作。有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嚴格,但是愛孩子愛得遠,讓孩子能夠迅速而全面地成長起來,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夠快樂有尊嚴地生活,是日本人對於基礎教育本質的理解。在香川縣直島學校訪問時,我們曾和小學四年級學生共進午餐,學生良好的自理能力著實讓我們驚嘆不已。尤為突出的是,日本的中小學校體育和美育內容十分豐富多彩,讓學生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強烈的創造慾望。我們參觀的學校普遍有充足完善的體育設施,甚至擁有兩個以上的體育館。學生在課後的社團活動中充分鍛煉身心,除足球、籃球、排球之外,尤其注重在劍道、柔道和棒球等具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中體驗運動之美,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體驗個性的張揚,也體驗成功的快樂,展現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從日本中小學生身上,可以明顯感受到我國中小學生與他們在身體素質、精神面貌方面的差距。日本每個學校通常都有二三十項的社團活動,不僅學生感興趣,就連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也會認真考慮社團活動的形式與孩子個性趣味的接軌。應該說,在同樣重視高考結果和未來前途的前提下,日本國民對於基礎教育的理解,普遍脫離急功近利,而定位比較準確務實。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日本對於基礎教育這一關係到民族前途的重要教育階段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如各種教學設施、體育場館器材一應俱全,小班型多教師的設置,以及基礎階段學生的大量午餐補貼等,都落到實處,從而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教學設施滯後的情況,他們的教室很少裝配多媒體設備,校園裡也沒有正規的運動場和塑膠跑道,教學難度與高考脫節等,都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和議論。我們認為,這些滯後既反映了日本基礎教育理念的理性和實在,不擺花架子,不好大喜功,同時也反映了日本教育部門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某些偏頗。保有與拿來的科學融合日本的基礎教育非常注重對本民族文化基因的保護和繁衍。在學校中隨處可見茶道和室、本土文化宣傳介紹。他們堅持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活動,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對於保有自己傳統瑰寶的重視。不僅如此,日本的基礎教育還體現出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珍視。在日本中小學的語文課本里,可以清晰地看出三個組成部分,即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詩文。中國學生所學的膾炙人口的名篇,如《論語》《塞翁失馬》《故鄉》《藤野先生》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詩作,日本學生也進行了學習。甚至剛剛選入新課程選修目錄的《長恨歌》,也早就出現在日本高三的語文課本里。在日本,中小學都有書道課和專門的書道教室,每個班還定期舉辦學生書道展覽,這讓人自然聯想起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談到的要不要「拿來」和如何「拿來」的精闢論斷。在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裡,僅靠自力更生辦教育是被動的,而如何「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又成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教育要改革才有出路,但決不是只有改才是對的,我們的教育中有太多被自己丟掉、又從別人那裡撿回來的例子。因此,無論是一線的教育者還是教育管理者,都應該理性分析辨別自己的長短,既要保有自己成型且成功的經驗,又要眼光向外,借鑒、吸納他人之長,為我所用。沒有正確的保有,教育教學改革就成了無根的花木;沒有合理地借鑒,改革就會失去了價值與實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對待日本教育制度的問題上,我們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夜郎自大,最重要的是如何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結合我們的國情、地情,探索和開創出一條科學的辦學之路和教育之道,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不斷進步。
來 源: 廣東教育2009年第4期

推薦閱讀:

印刷色彩基礎知識
易經基礎第一課:入門
孫昌生:狠抓基層 打牢基礎 紮實推進基層縣區法學會建設
水火忌十字!你需要懂的基礎風水
《影像基礎》之「腦膜」

TAG:日本 | 教育 | 基礎教育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