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硯的構成和形制(端硯系列講座二)

(一)硯的構成 硯主要是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的: 硯堂:又稱墨堂、墨道、硯心。硯堂指磨墨的位置,是硯的核心地區。 硯池:硯池是硯的低洼之處,用來存積清水或墨汁,其面積可大可小。硯池又稱硯泓、硯湖、硯沼、墨池、墨海。 硯額:硯的上部較其他三邊硯唇更寬的部位。硯額是展示硯雕刻水平的重要之處,主要圖案和紋飾一般都安排在此。 硯崗:硯堂中間稍高,並向四周漸漸地低下去的地方。 硯邊:硯堂周圍略高的邊緣帶,它像圍欄形成硯的輪廓。硯邊又稱硯唇、硯緣,起蓄水和蓄貯墨汁的作用。 (二)硯的形制 1.足支形類 足支形硯是指以足支撐的硯台,流行於盛唐之前。  ①三足形   足支形硯最早的表現形式,主要流行於兩漢時期。  ②圈足形   圈足形又稱多足形,硯面多作圓形,硯足圍圓周而立。  ③萁形   萁形硯是足支形硯在唐代經改進而出現的新的硯形。 2.暖硯形類 暖硯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墨堂下鑿出空腔,灌注燙水於內,使硯面的溫度升高;另一種是在硯面之下設置底座,一般用金屬製成硯匣,置炭火提高硯面溫度。   3.抄手形類 所謂抄手是可以用手抄硯底,便於拿取。 4.扁形類 扁形類的硯台種類特別多,大致可分為幾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隨意形。 ①幾何形 幾何形包括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六棱形、八棱形等。 圓形硯也稱圓硯,墨堂較高,硯池環繞四周。 方形硯和長方硯是最常見的硯台式樣,同圓形硯一樣,要有好的雕工,質料上乘,或有年份的才有收藏價值。長方形硯中有淌池硯、門子硯和長方硯。 ②動物形 蟾蜍硯,有吉祥長生之意。蜘蛛硯,即根據蜘蛛的形態雕刻在硯面的硯。龜形硯,即製作成烏龜形狀的硯台,多見出於陶硯一類,有單龜、雙龜、直頸、屈頸、交頸等。龜形硯上刻有隔壁,並附有蓋。 蝙蝠硯,因為「蝠」讀音與「福」相同,所以刻硯常用到蝙蝠的圖形。孔雀硯依照孔雀開屏的姿態,選用上等的有石眼的端石製作。蟹硯又稱橫行君子硯,也有將荷葉與蟹雕刻在一起的,稱為荷葉君子硯。魚硯,特別是雙魚硯大多用歙州硯石製作。 除此以外,還有蟬硯、鵝硯、鯉魚硯、牛硯、貓硯、貝殼硯等。  ③植物形 用植物作為刻硯主題的不少,如竹節硯、焦葉硯、荷葉硯、柑桔硯、桃硯、瓜樣硯、松皮硯、蘑菇硯、靈芝硯、荔枝硯、苦瓜硯、櫻桃硯等。  ④紋樣形 將花紋刻在硯邊、硯的表面或硯背面的硯稱為紋樣硯。有夔鳳紋、夔龍紋、雲龍紋和動物花卉圖紋等。  ⑤器物形 器形硯是指硯的外形採用常見的一些器物的形狀,如瓶形、壺形、幾形、鐘形、書卷形、斧形、鳳池形、石鼓形、圭形、提梁形、瓦形、山形、琴形、鼎形等。  ⑥典故硯和隨意形硯 典故硯是根據歷史典故或傳說故事雕刻的硯。 隨意形硯是根據材質的不規則形狀設計製作的硯。此種硯不在乎硯的輪廓外形,而是依據硯材的紋理進行畫面的創作設計和雕琢。隨意形是純藝術性的工藝品,又是高雅的收藏品。 顯而易見,硯之雕刻(尤其是石硯雕刻),往往與硯的製作工藝始終融為一體。有了這種認識前提,我們便能抓住古硯的自身特點來考察不同時代的硯雕。 (一)唐前硯雕 唐代以前,是中國古硯的誕生,流傳至基本定型期。這一時期跨度較大,與古墨製造及紙的發明有直接關聯。此階段最為典型的硯雕當推漢硯,漢代硯台已經比較成熟,硯雕頗具樸拙雄健的時代風格。如王靖憲藏漢三足圓形石硯(參見王氏著《古硯拾零》),其硯石質堅密,硯面光滑平整,細潤若玉,三足與硯側相連取平,與硯面垂直,形體莊重,線條簡潔規整,硯底刀痕交錯,未經修飾,極見古樸勁健之美。漢硯重視實用,但也不失對裝飾美的追求,有時在硯足等局部刻成虎、熊、螭龍或其他簡單線紋為飾。漢三足辟雍石硯,硯體雕成一大鼓形,環側上沿一周鼓釘密集,硯面開鑿辟雍池,硯下三足壯健有力,足側即凸雕回紋弧為飾,頗顯古拙。還須指出,漢硯往往配有研磨石,此石有時亦雕有紋飾。如王念祥藏漢長方形石板硯,所附硏磨石下部呈正方體,上部作短圓柱體,頂面雕一盤龍,通體曲卷,簡練抽象,富有裝飾美。 漢硯用材多為石或陶,形制多圓形三足,長方四足及長方形石片板。亦或有青銅,鐵,漆等所制者。其中有一種龜形硯,也是漢硯盛行的制式,硯體龜形常雕作昂首行走狀,形象生動,多為陶制,其制式一直延續到唐代。金彤藏隋至唐龜形陶硯,即以灰陶燒制,質細密,龜背開硯堂,龜首向一側引頸斜望,雙目圓睜,口微含而鼻略張,底有三乳足,似做行走狀,形態逼真可愛,造型圓渾古樸。還須一提的是,漢末至南北朝間,「鳳字形」硯雕的出現。前文引米芾《硯史》所稱顧愷之畫繪,及宋人收得王羲之舊用「鳳凰池」硯,謂為「晉制」,並描述其雕琢之形「頭狹下闊」,硯首兩唇「綽慢」,硯尾二足「狹長」,其狀飄逸流暢。此種雕式亦頗典型,唐代流行的「箕形硯」及「斧形硯」的雕制似均與之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二)唐代硯雕 唐代雕刻,上承大漢遺風,風格簡樸大氣,硯雕亦然。從硯雕的主流形體看,唐硯由前代的圓形漸向長形過渡,硯堂開琢由平面向斜坡演進,於是出現了唐代最為典型的「箕形硯」。這種硯式使用便利,儲墨汁量大,或以為其雕式自「鳳字硯」及「龜形硯」演變發展而來。王念祥藏唐箕形澄泥硯,以早期澄泥燒制,色青灰,硯體作簸箕形,硯面前端翹起,整體微弧而向內漸斜,硯尾底面有二乳足撐立,與硯首弧背形成三個支點,上俯下仰,體式美觀。又藏唐箕形紫端硯一方,石質綿密細膩,硯尾由外向內平面斜鑿,硯首由上向下微弧斜鑿,首尾相交於中而成摺痕,硯面兩側呈束腰豎起,體式首尾翹而中間凹,雅美古巧。 前代出現的硯式,如「鳳字硯」,「辟雍硯」等,在唐代繼續流行,其雕琢更加流暢,選材日趨講究。首都博物館藏唐鳳字形歙硯,即選用上等水波羅紋石,硯面淌池,石紋宛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此硯碩大,雕琢精美規整,充分利用弧線體相接而成變化豐富的造型,至顯線條流暢之美,當屬唐硯之佳品。又如王念祥藏唐辟雍端硯,取材唐代早期紫端,製成圓形辟雍狀,雕琢簡潔,有雄渾宏闊之氣。 (三)宋代硯雕 宋代是硯台製作十分繁榮的時期,端、歙、洮河諸佳石不斷開採,澄泥燒制俞臻精善,朝廷顯貴到一般文人皆以擁有良硯為榮,硯台的實用性與賞玩性已經融而為一。就硯雕言,力求精巧雅緻,體現出極濃厚的文人品味。 宋硯的雕刻風格,主於簡練純質,線條乾凈利索。硯雕的形式,主要體現於兩方面:一是承續前代之制,通過對硯體器形的塑造來實現審美情趣,硯形愈見生動多樣;二是發展了硯台周邊,四側及硯背雕刻工藝,開拓了硯雕的空間,留下了諸多山水,人物雕刻的佳作,並極大地影響了後代硯雕的藝術風尚。 由於宋硯體式紛多,其見諸載籍者即不下百種,如抄手硯、覆手硯、太史硯、蟬形硯、斧形硯、鐘形硯等,皆是最有代表性的硯式,故硯雕往往因其式而推陳出新,常有引人入勝之妙。如兩方宋蟬形歙硯,一大一小,皆雕作蟬形,蟬首為墨池,深而寬;蟬身為硯堂,平而闊。身首間略呈束腰。硯首底部作前足,硯尾背面雕二乳足。由硯背總貌觀,或以為頗似女性人體雕塑,足可想見宋代硯工對器物造型藝術美的一種追求。 談到宋硯雕刻的精細與氣象的宏大,不得不首推「蘭亭硯」,「蓬萊硯」等硯式。清人謝慎修《謝氏硯考》曾記「蘭亭硯」云:「宋薛紹彭蘭亭硯卵石,面側具流觴曲水圖,背周雲水紋,中鐫右軍蘭亭文,薛道祖書。」蘭亭硯在宋代似頗風行,清乾隆御編《西清硯譜》曾收入多方。這類硯雕的共同特點是,以東晉王羲之等人的蘭亭修稧為雕刻題材,表現人物眾多,山水秀美。宋蘭亭紫端硯,為長方覆手形,硯面精雕亭台樓閣,閣內王羲之臨案作書,旁有童子奉卷,閣外翠竹搖曳,圓月漸上梢頭。又於硯面下方鑿環形小溪作硯池,取流觴曲水之意。溪上數橋橫架,環溪之內為硯堂。硯周四側雕刻蘭亭聚會諸雅士,人物情態栩栩如生。硯背覆手內鐫王羲之《蘭亭集序》全文,字跡飄逸流暢。此硯雕工精美雅緻,線條簡練,刀法利索,當屬較可取的宋代硯雕作品。 宋硯多講究材質,往往巧用硯材中特殊的品色雕為別緻之形。尤其端溪硯石中的石眼,更是被硯工利用的重點。這一雕刻手法,對後代硯雕頗有影響。 (四)元明清硯雕 元硯雕刻受蒙古文化及北方民俗影響較深,有時展示出異域粗獷雄健,大膽誇張的風格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同化的特徵,有些作品頗為生動可愛。元蟾蜍形澄泥硯,通體雕成一卧地蟾蜍,首上仰,目圓瞪,躍躍欲前。蟾背作近圓形硯堂,平整光潔,堂右上方鑿一深圓墨池,若秋湖映月。此硯造型奇特生動,展示完整的具象雕刻,有頗高的藝術價值。李家棟藏元雙魚化龍歙硯,硯堂上方雕二龍左右相向,龍身上騰合抱成雙魚尾,雙尾間尚夾一寶珠,形態新奇生動。 明硯雕刻,延續了宋代硯雕的遺風,以洗鍊簡潔為主,刀法考究,刻畫形象頗為精細。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明十八羅漢洮河硯,硯體作橢圓形,硯面於墨堂四周雕刻宮殿,雲龍,海水,硯背浮雕魚龍戲水圖案;硯側環雕十八羅漢像,採用白描陰刻手法,線條明快簡練,運刀蒼勁圓渾,羅漢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狀。又藏明曹學佺銘淩雲竹節端硯,通體圓雕竹節形,製作精良,硯面左上方浮雕螭虎,其右刻篆體「淩雲」二字;硯堂平正,堂右上方恰有天然剝蝕小窪,巧作墨池。此硯雕制精巧,兼之材質佳美,宜為明硯上品。 清代因經濟文化的發展,硯台製作也達到空前繁榮,硯雕藝術更臻精緻華美。以石硯為例,往往能依硯材大小,紋理疏密及石眼高低,精雕細琢成山川木石,風雲日月,蟲魚鳥獸,花卉人物等圖案。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清古柏端硯雕松石圖,清趙國麟銘老子清靜經端硯雕人物造像,清阮元銘雲林小景端硯雕山水景觀,皆可印證清代硯雕之風格。清高兆銘赤壁端硯,為隨形老坑端石雕制,通體依石材自然凹凸之勢琢成赤壁圖,硯面中間略平處取作硯堂,四周環刻高山流水;硯堂左上方鑿二圓墨池,一大一小相依偎,宛如明星伴月。硯背雕赤壁泛舟圖,峭崖激湍,氣勢磅礴。此硯之作,非良工不能為,實可代表清代硯雕的藝術水準。 明清兩代雕硯能手輩出,在實踐中不斷促進了硯雕藝術的發展。如清代著名女雕硯家顧二娘,即為突出代表。首都博物館藏清緜瓜瓞端硯,便是出自顧二娘之手。此硯取天然端石之形態,刻為扁形瓜狀,瓜體自硯背轉展至硯面,背部瓜身上方又雕重重小瓜葉,小瓜蔓及累累小瓜,綿延翻卷到硯首正面。硯面在疊連繚繞之瓜、葉、蔓垂覆下,雕作一隻展翅大粉蝶,蝶身居中,蝶眼巧用一雙石眼,六腿四須伸縮有度,兩片蝶翅鋪展左右,分別琢成硯堂。通體構思新奇,雕制精湛,刀法傳神,堪稱絕佳之硯雕藝術作品。 中國歷代雕硯良工層出不窮,但能留下姓名者寥寥無幾,宋代唐積《歙州硯譜》有「匠手」一節,記載婺源縣雕硯名匠凡五姓二十一人,然僅記姓氏而未述作品。其他硯譜,硯史著作,有涉及硯工的少之又少,因此,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許多雕琢精美的古硯,多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氏」所作,縱使未聞其名,我們又怎能不對這些為後人留下豐富文化遺產的無名藝術家肅然起敬呢。
推薦閱讀:

張家勇:案例研習方法(講座)下
【探索門講座】太極陰陽揭示十神真義(9):十神的應用之道
講座實錄丨北大光華學霸張雅潔談考前心態調整和考場時間安排
大衛.鮑森——創世紀講座(五)
一心念佛② 第一集 答問(二)| 胡小林老師講座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