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國學基礎課》
儒家通過和平演變成為學統中的執政黨,道家淪落為在野黨。儒家在這時也就成為了正統的祭奠,而道家只是起到了輔佐和幫襯的作用。
今文經學是漢代儒家主流,古文經學是後起之秀。儒家通過學者們繼承經典的基礎上,有進一步做了註解和疏義,形成了更加完善和全面的今文經學;平帝即位後,王莽為了改制代漢,開始推崇古文經,因此他為《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周官經》皆立了博士,古文經學在新朝時盛極一時,到東漢時又獲得了更大發展,尤其是東漢後期,出了馬融、許慎、鄭玄、盧植等幾位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們深究經義,兼采今文之說,在學術上佔有了壓倒的優勢。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被主流漢人看做是外國道教。因為漢代人有一種全天下的文明都要納入到現有的知識體系里的心態,就像儒家看道教就認為,他們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並且他們的文化也被編織到了整體的知識系統中了,所以,當儒家面對佛教時也是這樣一種心態了。
整合,是漢代「人類」知識體系的學界總追求。
儒家具有面向全人類文明的大氣魄。
包容開放是漢傳文明的基本精神,並且與儒家的面向天下、面向全民的氣質是一致的。
中華文明之河由一條主流兩片水網構成,共同奔騰向前。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阿耨達池:阿耨達,梵名Anavatapta ,巴利名Anotatta 。相傳為閻浮提四大河之發源地。此池位於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以南,稱為無熱惱池,周圍凡八百里,以金、銀、琉璃、頗梨等四寶裝飾岸邊,其池金沙瀰漫,清波皎鏡,有龍王居之,名為阿耨達,池中能出清冷之水。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間。
拿來主義:發表於1934年6月4日,作者魯迅。內容中批判了當時國民黨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應該批判繼承和借鑒文化遺產及外來文化的論點。文章深入淺出、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綜羅百代:關於道家的學術思想,紀曉嵐曾經評定它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閱讀複習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的漢代的整體情況,撰寫中華文化三教格局的讀後感。
黃向軍
推薦閱讀:
※基礎樂理
※治療糖尿病 飲食是基礎
※第十章 基礎率
※正骨基礎-脊椎受力原理(轉)
※請求權基礎方法案例研習(2)|LEGAL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