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快樂」之道:「不爭」是一劑良藥
在這個激流勇進、人人都力爭上流的時代,古老道家所提倡的「不爭」之道似乎與當今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在很多人眼中,「不爭」是消極的人生態度,是甘願被人欺負時的軟弱無能,是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因此,「不爭」似乎成為了強者世界裡的禁忌,要想改變自己,先好好學會積極地與人競爭。
然而,事事爭取、不弱於人、你追我趕的人生態度在無形中給人徒增了不少壓力和煩惱。相比起儒家所倡導的積極入世,道家智慧更像是一門教人快樂的學問,讓你在人生旅途中學會如何自救和放達,這或許正是千百年來老子的「不爭」思想經久不衰的原因。
01
不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一向主張「無為」,這種「無為」精神便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才能立足不敗之地。這或許就是老子提倡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戰爭頻繁的亂世。當時的社會多暴君暴民,暴君殺暴民,暴民殺暴君,你來我往,整個時代都受罪。正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子認為榮華富貴都不能換取真正的快樂,唯有「不爭」才能達到人生的極樂境界,這是他眼中人生最高的智慧。
其實,回過頭來看「為而不爭」,它也是一種策略,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被歷朝歷代的軍事家視為兵家的韜略。不爭無用之爭,乃至以弱勝強。
當年紅軍打游擊戰的十六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能不說是得益於《道德經》的靈感。
02
不爭,是將自己放低,學會與世無爭
當下,很多人都認為「不爭」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你不爭,自有人爭。然而,道家的不爭並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而是讓你不要處處攀比、分外眼紅。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沒有失敗的時候,面對挫折,我們又應該用何種心態去對待?或許「不爭」就是讓你不心急、不浮躁,告訴你該努力時還是要努力。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而不是責備自己沒本事。
老子「為而不爭」的前半句是「聖人之道」,如何「為」,關乎為人處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問道於老子,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聞言悟道:「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
姿態低到塵埃里,故能與世無爭。但同時,它又無所不利,潤澤萬物。
03
不爭,是因為對萬物心懷悲憫
老子最偉大的地方便是他的宇宙觀,即「道」。
在老子眼中,他看君、看民、看聖人、看大盜、看雞、看犬,都是從宇宙的角度來思考的,因而總能更深刻和準確。
老子之所以倡導「不爭」,是因為世間萬物,息息相關。萬物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和諧整體。泰山上的一顆石頭,跟長白山上的一棵松樹是息息相關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每一個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為背景,同時也與其他生命同體共悲。
因此,既然每一個生命都共同生活在宇宙之中,我們又何須爭與奪?與其因為爭鬥換來一身消極、悲觀、厭世、現實的心性,不如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不爭,只因為我們要對萬物心懷悲憫。
有人說,「不爭」的思想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情書。他教我們學會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快樂,如何認識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並且與之友好相處。所以老子的智慧是一門教人「快樂」的學問。
「不爭」是消除煩惱的一劑良藥, 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和他人爭,而是和自己爭與天時爭,不斷地超越自己的極限,突破自我羽化成蝶,故老子曰:自勝者強。
*想收聽更多有趣精彩的文章請關注拙誠學堂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
推薦閱讀:
※??提前祝你元旦節快樂!
※祝你中秋節快樂!
※祝依然生日快樂
※怎麼找不到年味了?致我們曾經快樂無憂的曾經。
※快樂是人生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