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到藥物,全面預防腎結石複發

腎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且複發性較高,若不經治療,5年複發率可達35%-50%。結石複發不僅可增加醫療成本,還可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因此,積極防止結石複發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患有結石患者多喝水,保持尿量在2.5 L/d以上,有助於防止結石複發。但需避免攝入可增加結石風險的液體,如含糖的非可樂蘇打飲料可使結石風險增加33%,可樂可使結石風險增加23%。其他飲食和藥物預防措施如下:

一、草酸鈣結石的預防

草酸鈣結石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鈣尿症,高草酸尿症,高尿酸血症,低枸櫞酸尿症和尿量過少。因此,預防鈣結石主要是降低尿液中鈣和草酸鹽濃度,增加尿量等。

1. 降低尿鈣排泄

高鈣尿症指男性尿鈣排泄量≥300 mg/d,女性≥250 mg/d,或男性、女性≥4 mg/kg。最常見的原因為鈉攝入過多;原發性甲旁亢,結節病和腎小管酸中毒等也可導致高鈣尿症,但並不常見。高鈣尿症的管理包括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

? 飲食調整

因鈣可減少腸道吸收草酸鹽,降低尿草酸鹽排泄量,所以,不應限制鈣攝入量——指南推薦鈣攝入量為1000-1200 mg/d。此外,鈣攝入量< 800 mg/d可導致負鈣平衡和骨質疏鬆。

鈉攝入量也可影響高鈣尿症,鈉攝入量過多可導致容量負荷,降低近端小管鈉、鈣重吸收,促進鈣排泄。建議給予低鈉飲食(80-100 mmol/d,或1800-2300 mg/d),增加近端小管鈉、鈣吸收,減少鈣排泄。

膳食蛋白可產生硫酸,增加酸負荷,還可作用於骨骼和腎臟,導致高鈣尿症。相較於植物蛋白,動物蛋白可產生較高的酸負荷,與結石發生率(至少是男性患者)增加相關。研究顯示,限制動物蛋白攝入量(52 g/d),限制鈉鹽攝入量(50 mmol,或 2900 mg/d氯化鈉),維持正常鈣攝入量(30 mmol/d,或1200 mg/d)可降低高鈣尿症男性結石複發率。因此,建議患者避免攝入過多的動物蛋白。

增加水果蔬菜攝入量,可促進枸櫞酸鹽排泄,降低結石複發風險。

? 藥物治療

噻嗪類利尿劑是預防特發性高鈣尿症患者複發性結石的主要藥物,可減少容量負荷,增加近端小管鈉、鈣重吸收,繼而減少鈣排泄。臨床上常用藥物有氯噻酮和氫氯噻嗪,起始劑量一般為25 mg/d,但往往需要增加至50-100 mg/d時才可充分降低尿鈣濃度。使用過程中應注意防止低鉀血症。如有發生,可添加保鉀利尿劑阿米洛利(5-10 mg/d)進行糾正。

治療導致高鈣尿症的基礎疾病,如原發性甲旁亢和慢性代謝性酸中毒;原發性甲旁亢導致的高鈣尿症患者可給予甲狀旁腺切除術。慢性代謝性酸中毒患者可給予檸檬酸鉀或碳酸氫鉀預防結石複發。

2. 降低尿草酸鹽排泄

傳統意義上,高草酸尿症指尿草酸鹽排泄量≥45 mg/d,但尿草酸鹽排泄量最佳控制目標尚不明確。有研究顯示,草酸鹽≥25 mg/d時,結石風險即可增加。

特發性高草酸尿症:草酸鹽攝入過多,尤其是鈣攝入過少時,可導致特發性高草酸尿症。草酸鹽攝入過多,尿草酸鹽排泄量增加,腎結石風險即增加。草酸鹽攝入過多的結石患者可限制草酸鹽攝入以預防結石。富含草酸鹽的食物包括菠菜,大黃,堅果,豆類,可可,秋葵和巧克力。研究顯示,DASH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動物蛋白——可有效降低草酸鈣結石風險。此外,具有草酸鈣結石既往史的患者,還應限制維生素C攝入量(90 mg/d)。

原發性高草酸尿症:原發性高草酸尿症是一種先天性肝臟過氧化丙氨酸-乙醛酸鹽氨基轉移酶缺乏疾病,可導致草酸鹽產生過多,尿草酸鹽排泄量可> 135-270 mg/d。增加液體攝入量,保持尿量> 3 L/d可減少草酸鹽在腎小管內沉積。 檸檬酸鉀(0.15 mg/kg),口服磷酸鹽補充劑(30-40 mg/kg正磷酸鹽)和氧化鎂(500 mg/d/m2)可抑制草酸鈣沉積。吡哆醇可用於治療1型原發性高草酸血症,起始劑量為5mg/kg。

3. 降低尿酸排泄

尿酸導致草酸鈣結石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干預方法包括:減少嘌呤攝入量,如動物蛋白,(0.8 -1 g/kg/d);飲食干預無效者可給予別嘌呤醇治療。

4. 增加枸櫞酸鹽排泄

低枸櫞酸尿症是腎結石形成公認的危險因素,指成年枸櫞酸鹽排泄量< 320 mg/d。枸櫞酸可與鈣結合,降低草酸鈣飽和度,從而防止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患有草酸鈣結石和低枸櫞酸尿症的患者鼓勵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尿枸櫞酸鹽排泄量,並限制動物蛋白攝入量。藥物治療主要是給予枸櫞酸鹽鹼化尿液,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枸櫞酸鉀時可能會出現高鉀血症,可使用枸櫞酸鈉或碳酸氫鈉。

二、磷酸鈣結石的預防

磷酸鈣結石的危險因素類似於草酸鈣結石,預防措施同草酸鈣結石。但需要注意的是尿pH> 6.0時可形成磷酸鈣結石,因此應慎用鹼化療法。若尿液pH值升至6.5以上,尿枸櫞酸鹽或尿鈣排泄無明顯變化,建議停用鹼化治療。

三、尿酸結石的預防

與尿酸結石相關的臨床疾病包括:代謝綜合征,糖尿病,痛風,慢性腹瀉,以及可增加尿酸產生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尿酸結石形成的其他危險因素有尿量減少,尿酸pH值減小和尿酸水平過高。

其中尿酸異常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危險因素,代謝綜合征和糖尿病可減少氨的生成,導致尿pH值降低,促進尿酸結石的形成。而慢性腹瀉可導致碳酸氫鹽丟失過多,尿液酸化,增加尿酸結石形成風險。因此,尿酸結石的主要方法為增加飲水量和鹼化尿液(首選枸櫞酸鉀)。此外,尿液中尿酸過高的患者還需限制蛋白攝入量(0.8-1 mg/kg/d)。上述方法均無效時,可給予黃嘌呤氧化酶抑製劑,別嘌呤醇或非布索坦治療。

四、鳥糞石的預防

鳥糞石內含磷酸銨鎂,由尿素分解菌引起的慢性上尿路感染所致。尿素水解釋放氫氧根離子,導致尿液呈鹼性,促進鳥糞石形成。藥物治療通常無效,手術去除結石是治療鳥糞石的「金標準」。拒絕手術或不宜手術者可給予脲酶抑製劑如乙醯異羥肟酸治療,但因副作用較為多見(如噁心,頭痛,皮症和血栓性靜脈炎),臨床應用較為受限。

五、胱氨酸結石的預防

胱氨酸結石是由先天性腎近曲小管和空腸粘膜對胱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和鳥氨酸轉運缺陷所致,可導致尿胱氨酸排泄量大幅增加,可達480-3600 mg/d。治療目標為增加尿量(3 L/d),鹼化尿液(pH > 7),使胱氨酸溶解度增加300%。

限制鈉鹽攝入量(100 mmol/d,2300 mg/d)和蛋白質攝入量(0.8-1 g/kg/d)也可減少胱氨酸排泄,但長期研究顯示,並不能預防胱氨酸結石。

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者,可增添含巰基藥物,如D-青黴胺(0.5-2 g/d)或硫普羅寧(400-1200 mg/d)治療,但需與水化或鹼化治療聯用。

使用D-青黴胺和硫普羅寧治療時應定期監測全血細胞計數、肝酶和尿蛋白,因其可導致白細胞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熱,皮疹,關節炎,肝毒性和蛋白尿。

醫脈通編譯自:Dietary and medical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nephrolithiasis.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June;83(6):463-471


推薦閱讀:

痛風石在尿酸降低後會不會自然溶解?
多喝水,可預防腎結石
腎結石 請忌嘴
腎結石類型不同療法不同 但多喝水是不會錯的
腎結石到底能不能補鈣?

TAG:藥物 | 飲食 | 腎結石 | 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