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合群(專題介紹)
你的寶寶合群嗎
寶寶上幼兒園了,媽媽總算鬆了一口氣。誰知好景不長,寶寶入園一周後幼兒園老師就打來電話,說寶寶喜歡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玩積木,不喜歡參與集體遊戲。別的同學想和他一起玩,寶寶也不肯,自己拿著玩具到別的地方去,不肯與人分享玩具。媽媽聽了老師的話,頓時陷入了煩惱。
人類是群居動物,無論獨生子女如何嬌生慣養,最終都無法避免走出家門,與社會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合群且有良好的人際圈的孩子往往更易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小就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便把孩子空投到大人們認為是社交良地的地方,寄望於教育機構,卻往往難以如願。其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應首先自家長和家庭環境做起。
寶寶不合群的原因
不合群的孩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表現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
1.心理壓抑
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願接受人。
2.依戀成人
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撫養和寄養在私人家裡,因為從小沒離開過成人的懷抱,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入托以後愛哭鬧,有的甚至出現神經紊亂現象:哭叫著要小便,卻硬是不肯尿在便盆里,剛拿掉便盆就尿褲子。平時不和孩子們玩耍,情願一個人,適應託兒所的生活比較困難。
3.環境束縛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保護過嚴,不準街串門。由於孩子長期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顯得很膽怯,見以陌生生人就態度不自然,更不會主動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獨生子女,由於家長溺愛,養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寶寶不合群的現象表現
不積極投身集體活動
有些寶寶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有的甚至不肯參加,他們情願站在一旁觀看,也不願投身其中。有個寶寶在入園初期對班裡組織的活動很冷淡,哄他不聽,拉他不去,說他不睬。問他為什麼,他冷冷地說了兩個字:「沒勁兒」。
不喜歡爭論
寶寶的天性一般是好動好說,遇到一些事情喜歡爭論。這種爭論是一種交往形式,並不是壞事。一些寶寶卻從不與別人爭論,別的寶寶想與他爭論都不搭腔。
培養寶寶合群的技巧
學音樂
團體性的音樂活動,能培養兒童間互相合作的精神,將成長中的人格引向樂觀、積極與合群。小麗屬於內向性格,平時不說話,也不跟朋友一起玩。幼兒園教師把情況告訴小麗媽媽,並建議小麗媽媽送小麗去唱歌班學唱歌。雖然剛開始,小麗也只是跟著大伙兒一起唱歌,但是小麗的優美聲音讓教唱歌的老師表揚小麗,小夥伴們開始注意小麗,並和小麗說話交流。
體育活動
體育運動往往是群體活動,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合群"性格。因此,家長應該特別鼓勵寶寶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夥伴,以便寶寶在後者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戶外活動
多帶孩子到遊樂場玩,讓他學會排隊買票、排隊上滑梯、按秩序上,等前面的滑下後自己才開始滑,學會同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親子互動
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使寶寶建立起與人交往時最初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寶寶與你們之間安全的依戀關係能夠為寶寶的社會交往活動提供最安全、最強有力的支持。
對於害羞、內向的寶寶,多鼓勵他,多支持他,允許他的探索行為,引導他與周圍不同年齡人的接觸、交往。如見到鄰居家的奶奶、爺爺主動打招呼,看到鄰居家的小姐姐在騎車,鼓勵寶寶也去試試。
與老師積極溝通
聯絡老師,在遊戲時多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當眾講話的能力。教師還要多多鼓勵、多表揚這樣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通過幼兒園老師,創造優勢互補的交往環境。老師可以把內向、不擅交往的幼兒與外向、善於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組,同伴的示範、影響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要善於利用同伴影響的作用,讓孩子學會交往。
推薦閱讀:
※精進專題神經篇——肩胛背、胸長神經
※振波浪清中國詩聯論壇{詩聯天下】對句專題 (401...500)淡淡花香候月升
※專題研究整治「圈子文化」盛行問題 紮實推進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
※專題:王寶強宣布離婚
※[專題討論]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