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書立:略談道家呼吸法

道家養生十分重視呼吸的鍛煉。道家典籍中記載了許許多多鍛煉呼吸的方法。這些方法如果加以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六類:  一、強調呼氣類。特點是在呼吸運動中側重呼氣,呼氣時限要長於吸氣。其主要功能是起排濁祛邪作用,同時也能激發臟腑氣機。如「曇鸞法師服氣法」的「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雲笈七籤》),便是強調呼氣的方法。此類方法常要求鼻吸口呼,以增強呼氣的動量,代表性功法為「六字訣」。六個字分別為噓、呵、呼、呬、吹、嘻。比如噓字訣,在吸氣後要輕念噓字同時呼氣。噓字訣可泄肝經邪氣。  二、強調吸氣類。特點是在呼吸運動中側重吸氣,即要做到深吸氣,讓氣息充滿胸腹。吸氣時限要長於呼氣。其主要功能是吸進儘可能多的清氣,從而活躍全身血脈,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如《千金要方》所述:「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吸),久住氣悶從口中細細吐出盡。」又如《壽人經?導引訣》:「擇極高極潔之地,取至清至和之氣,由鼻息入者,沖于丹田;由口入者,沖於腸腹。或三或五或七皆可。」  三、強調閉氣類。特點是側重吸—呼氣間的停氣閉息。它要求逐漸地、儘可能地延長閉息的時限。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迫使內氣充盈通暢。如《類經》所述:「瞑目,先習閉氣,以鼻吸入,漸漸腹滿……及閉之久,不可忍,乃從口細細吐出,不可一呼即盡。……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但能閉之七八十息以上,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護也。」閉氣也可結合內視、咽津。蘇東坡在介紹自己的養生經驗時,特地指出要「內視五臟」、「漱煉津液」,要「閉息內視,納心丹田」,待「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送入丹田」(《養生訣上張安道》)。雖然古人十分稱道閉氣法,認為行久可以「耳目聰明,精神完固,體輕身健,百病消滅」,但同時也告誡,行閉氣法應力求安和自然、循序漸進,不可強自為之,否則會「輕夭人命」(《類經》)。  四、強調咽氣類。特點是側重吸氣後的咽氣動作。所謂咽氣,就是要求吸氣充滿口腔至喉嚨口後,象吞咽食物一樣將清氣吞入胸腹中。也可以和津液一起吞咽,這叫「咽津納氣」。其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強化吸氣的作用。如《雲笈七籤》:「鼓氣以滿天關(即喉嚨口),調勻為度,閉口而咽之,即努(充)腹訖,徐徐出神廬中氣……一鼓一咽一努為相應也。」他如《上清握中訣》所錄「服日氣法」:「令光霞中有紫氣……入口吞之,四十五咽氣。」《雲笈七籤》所錄「日精功」:將五色霞光「入口吞之,四十五咽氣」,都是強調咽氣的功法。  道家養生典籍十分推崇「服氣法」。唐宋時期此法相當流行。唐道士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便是一部論述「服氣」的專著。所謂「服氣」,其實就是強調吸氣、閉氣、咽氣的深呼吸鍛煉方法。它可以是單純的深吸氣,也可以在深吸氣之後進行閉氣以強化清氣在體內的流布,還可以在深吸氣之後將清氣咽入腹中。由於「服氣法」十分重視閉氣,並認為閉氣時限越長越好,而閉氣又較難掌握,很易產生憋氣、悶氣,故後來側重閉氣和咽氣的「服氣法」便不大流行,只有單純的深吸氣這類功法還在廣泛流傳。  五、強調柔長呼吸類。特點是吸氣和呼氣均要求柔緩細長。這裡的「長」除時限要求之外,還要求氣息的線路能到達腹臍乃至雙腳末端。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形成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從而激發丹田氣機。如《丹經極論》:「於寂然大休息之場,恍兮無何有之鄉,灰心(無欲)冥冥,如雞抱蛋(專意),似魚在水(自然)。呼至於根,吸至於蒂,綿綿若存,再守胎中之一息也。」讓呼氣、吸氣均下達腹臍,並做到「綿綿若存」,這就是柔長的深呼吸。道家倡導的「踵息法」,其實就是指這種柔長的深呼吸。《莊子》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性命圭旨》釋踵息時說,「常人呼吸皆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至人呼吸則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將以祖氣相連」,所以「踵者,真息深深之意」。丹經中常常提到的胎息,也是一種柔長深呼吸,只不過是一種極微細、微細到若有若無的柔長呼吸。《胎息銘》說的「吐唯細細,納唯綿綿」,便是這種呼吸的描述。煉胎息,不僅要掌握呼吸柔長的要領,還要「固守虛無,以養神氣」。只有做到神氣相抱,才能神閉氣靜,妙生胎息。  六、強調呼吸結合意念存想類。特點是在深吸氣或深呼氣或閉氣、咽氣時,結合進行明顯的意念存想活動。其主要功能是,將意念存想和呼吸運動時吸氣肌、膈肌、腹肌活動所產生的動覺、力度以及震動波統一起來,對機體的重要氣穴和經脈進行激惹和揉盪,進而引發內氣並促使內氣循經運行。這類呼吸法同上述各類實際上是交叉的,如深吸氣結合意念存想,便是屬於強調吸氣一類,余同。但這類呼吸法同單純的深吸氣、深呼氣等,在作功方式上有明顯區別,功效也不一樣,因此另歸一類。呼吸結合意念存想有幾種情況:深吸氣結合意念存想的,如《太上老君養生訣》:「取氣之時,意想太和元氣下入毛際,流於五臟,四肢皆受其潤。」吸氣和呼氣均結合意念存想的,如《神仙食氣金櫃妙錄》記述的「京黑先生睡功行氣法」,要求呼吸自然、柔和,隨著吸氣和呼氣,「覺氣如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舊疾皆散」。閉氣結合意念存想的,如《雞峰普濟方》:「每體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必瘥。」咽氣結合意念存想的,如《雲笈七籤》:「每鼓咽之際,常存思氣入五臟流行,即從手足心及項三關九竅肢節而出。」  上述各類訓練呼吸的方法,不但能夠增強呼吸系統器官的功能,加快機體的新陳代謝,而且能夠貫通經脈、活躍全身氣機,還可激發人的生理潛能,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和自我修復能力。因此,學習和研究道家的呼吸法,對修身是很有意義的。 道家養生之行氣法門 行氣,呼吸也,是吐納、閉氣、存氣、胎息的稱謂。亦屬道家真人練功行氣的術語,總稱調息。通過有序的吐故納新而排除胸中、體內各大經絡臟器內部的污濁,而吸進新鮮氣機以達到促進新陳代謝之目的。因為人體的活力之流在於氣,尤其是體內之真氣。氣聚則生,氣散則亡,而交換氣機又在於呼吸。人從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鐘也離不開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須有呼吸的伴隨。人三五天不吃飯照樣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鐘不呼吸就沒有生命的可能。  氣乃人身生命之本,氣行則血行,氣泄則血凝。息乃煉功之根蒂,氣與息合而為積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於心肺之間,行於通體百脈。出入於口鼻,一時有一千一百五十息,一晝夜計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多則不善,少亦不利。若倘有增減,久之則非病即亡也。  在道家養生長壽的法門中非常注重吐納行氣的方法。主要流行有三種。  1、順應息法:主要從調理吞吐呼吸的軟硬粗細著手。呼吸無聲為平息法,吸氣有聲、呼氣無聲為柔息法。呼吸氣中均有聲為暴息法(屬於煉性功的內壯之法)。全息無聲為龜息法(屬於練命功的高級吐納大法)。是以聽息入手順應為用,氣從毛孔入,耳孔出。  2、停閉息法:凡人之一呼一吸之間(吸-停-呼,或吸-呼之後吸-呼-停)都有一個很自然的間隔停頓的時間,或者說是適當改變呼氣與吸氣的正反比例,即吸長呼短,或者吸短呼長,這種純自然呼吸氣的方法若加以有序化的柔合調節就能更大幅度地促進腹腔內壓而發生周期性的不自然之規律變化,並能增進胸腹腔及內經絡系統的血液循環,從而提高和調節整個內臟和消化系統功能的變化。  3、意識息法:是以意識帶動呼吸而調整吐納的另類行功方法,僅憑意念啟發活動思維,無固定之軌跡,一般採用的是圓運動和螺旋運動的思維程序,而帶動和調節整個微呼吸系統。它是從自然呼吸開始,在心平氣和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微呼吸方式,可順可逆,可長可短,可定可轉,可正可反,可有可無,綿綿纏纏。但一定要在呼吸非常柔和、勻暢的基礎上而進行的純自然調節手段和方法。  然呼吸有四宜四忌:  1,宜緩、慢、深、勻、細、長。忌急、快、猛、促、暴、短。特別是在初煉時以呼吸四十九度為準。後仍需緩緩增加,切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2,宜潔、凈、清、新、幽、靜、寬。忌塵、煙、灰、霧、雜、亂、窄。宜於清晨選一寧靜寬暢無吵鬧,或曠野山林幽靜之處所練之。練習期間最好在庭院戶外,不可緊閉一狹室之中。  3,宜鼻、耳、竅、毛、孔。忌口、撮、眼、瞪、屁。練氣時最忌以口出入。於每次練氣開始時不妨稍用口吐出胸中肺胃部惡濁之氣,並以三度為準。再後之呼吸須使氣從鼻孔出入,以防止污惡濁氣侵襲肺部之害。並且呼吸時須一氣到底,使肺之漲縮、收伸達到極限,才能盡到吐舊納新之意用。  4,宜聚、守、平、穩、握。忌散、亂、溢、馳、滯。呼吸時決不能胡思亂想,而影響氣路通暢。因為人身之氣血,行之於虛,而滯在於實,如在呼吸當中思想散馳、胡思亂想,則氣必凝結障害,久之則必成氣痞之病,而適得其反損傷健康。  以上諸法實屬經驗之方,若能常常行之自可受益。迨功成之時則周身之筋脈靈活,骨肉堅實。氣與血合而行功,動可遂呼吸而貫注,靜則神清而致用,意之所動,氣即赴之。倘有局部疾患,以意領之,氣到病去,氣之功用神乎矣哉。  人之生命以氣為本,以息為先,以心為根,以腎為蒂。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合。人之呼吸若常存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熾,百骸之病皆可消也。  然若欲修鍊深化則需調息,息調則經絡通達,百脈調和而能養真。如此則外能御疾病之生,內可滋臟腑之養。若更能於行、住、坐、卧之中做到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氣門,卧則守臍下之玄珠,以至生生不息,浩然長存,達到意至而生氣,氣生則意成。經脈和順,絡脈調勻,臟腑滋生,相輔相成。正氣存內,邪不可侵,自然能氣與意合,息與神俱,綿綿長存,無有終時。自然長壽,亦無疾患矣。
推薦閱讀:

道家養神功法—靜功
道家養生「龍門寶鑒"上冊主要內容介紹
王鳳麟道家奇門風水
如何評價云云云云中鶴?
【行道?道本】四,何謂「得道」?是怎樣一種狀態?

TAG:道家 | 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