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認識佛教, 如何學習佛學。

先帶大家認識一下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昧的,由於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認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許多不同的分支派別了。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宗派的認識和形成,大家百度。

所謂的佛教,就是因為佛陀透徹地覺悟了人生、世間真相後,再教導我們去認識這個世間,了解人生的真相,使我們也有智慧達到覺悟,所以這種教導方法就稱為佛教,即佛陀的教導,覺悟者的教導。

五祖弘仁在傳法給六祖惠能時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所以你的問題很簡單,認識本心,就是正確的認識佛教!否則認識的越多,越迷失本心!

所謂佛教,就是佛教你認識本心,本心就是佛,沒有他佛!

學佛,有什麼用,或者說學佛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這或許是很多人的疑問,先帶大家了解一下何為佛(個人認知)

所謂的(佛)指的不是一種「神」,而是擁有一種特質的人。這個特質就是「覺悟」。所以清楚說,學佛學的不是要成為一位「神」,而是要成為「覺悟」的人。

如何正確的學習佛學。認識佛學。這是個千人千面的問題各有各的認知。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是苦樂參半的,或者說人生是苦多樂少的,大家認不認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樂,但有樂之後必有苦。一個人就算能呼風喚雨,享盡榮華富貴,到頭來還是會衰老,會生病,最終會死亡。我們經常要跟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在一起;卻不能經常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終也要分離。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願望,但卻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間上有太多的東西是現實不到的。總言之,只要有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和遺憾。所以我們說,人生是不圓滿的,是充滿缺陷的,是苦多樂少的。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因為有煩惱!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所指的煩惱,包含的範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煩惱。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為了求這個求那個,那麼我們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種煩惱。佛陀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包括斷除有所求的心。

而學佛的意義在於;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擁有一顆不斷學習,和進取的心,一顆包容心。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推薦閱讀:

Spenser課的知識點來了,你確實需要多融會貫通
孩子,你為什麼必須刻苦學習(十)
太公奇門學習與應用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才是重任
學習跳好國際標準舞的小竅門

TAG:學習 | 佛教 | 佛學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