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16歲的武亦姝奪冠,我更在乎36歲的你還有詩意嗎?

這大概是我寫得最順手的一篇文章了。因為 許多文字,我在公號其他文章里都好像寫過。讓兒子一個人在旁邊玩了一個小時,我寫完這兩千七百字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靈感,純粹是因為這位朋友的問候。謝謝她。

1

中午一位朋友給我發了條微信說:

「所以比起武亦姝的奪冠,我更佩服的是那些被生活重擔所壓,卻仍然讀詩、愛詩,把生活過成詩的中年人。」她說,是其他公號文章里看到的一句話,就想到我了。

(感謝這位朋友,也感謝原創這句話的公號作者。)

大概是看我每日在朋友圈是早晚都發一首詩歌吧。就像早禱告,晚禱告一樣。

我很長時間沒看電視,這節目也沒看過。有朋友看我每天發首宋詞,還說,你可以去參加詩詞大賽了。我說,我肯定參加不了,絕對不是謙虛。而是我能夠背誦出來的非常有限。

可能會比平時不讀宋詞的人,稍微記多一點,但要我像節目里的十多歲小孩那樣背誦那麼多,我完全做不到。

這樣的節目,年輕人勝出太正常了,這是一套拼記憶力的節目。

為了見識下這個節目是怎樣的,在電腦上看了幾集視頻。只能感嘆那些孩子們的記憶力真好,背誦的詩詞真多。有些算是很偏門的也能夠背誦出來,涉獵真廣泛。

我關心的不是16歲的少女武亦姝最後奪冠了,更在乎的是36歲的你還有詩意嗎?

2

我公號里花時間最長,但閱讀量最低的文章,是那篇一萬多字的讀詩長文《為什麼讀詩,為什麼寫時間?(完整版)》,下面有位讀者的留言,特別讓我感慨。

我摘錄在這裡:「之前整理爸爸留下的幾大箱書,也有很多是詩集,詩集我都不懂,字都不多,但是一本本也挺厚。後來動遷時,沒有地方放。回遷還得搬來搬去,媽媽就賣掉了那幾大箱書,我知道後難過好久。因為小時候不懂爸爸,但是長大了,懂得他讀過的書,才讀懂這個人是怎樣的。現在看見文章最後的那些書,我想起了那幾大箱的書,什麼還沒細細探尋,就已經不知何處了。」

我那篇文章後面附上了參考的書目,她看到那些書目就想起了自己父親讀過的那些詩集。

誰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過幾首詩呢?那你現在還讀嗎?你問過你父母是否讀過詩嗎?

後來那讀者又在我談閱讀的那篇文章里留言道:「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此句適應所有感情。而這個假期,我們一家四口都沉浸在讀書中。一天里總有兩個小時是聚在一個屋子裡,各讀個的書,然後閑暇之餘,說說笑笑,很美好。」

我回復說:「是很美好呢,上次你說你爸爸讀詩的,那些詩集應該會回到他生活中吧。」

我喜歡這樣的讀者,也喜歡這樣的互動。

在我這個號還不能留言的時候,我後台收到很多很多的留言,說讀我文章後的感受,有一部分是說讀詩的。

有這樣的留言:看了你的文章後,買了一本保羅·策蘭的詩集,非常喜歡,謝謝推薦。

也有這樣的留言:讀了你的文章後,我決定也去讀讀詩了,那些曾經讀詩的美好又回來了。

有幾十篇文章,後面都附上了一首詩歌。

其實,文章後那些詩,不讀也行。並不影響文章的閱讀。我也只是覺得適合,像《願你每次都有時間,好好告別。》那篇,那首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我覺得很好。像《秋分,寫給秋天,這段時間應該去愛》那篇,那首里爾克的《秋日》我非常喜歡。像《時間永恆,流逝的是我們。告別2016。》那篇,佩索阿的那首《來吧,坐在我身邊,麗迪婭……》,我覺得就是最適合這篇文章的詩歌了……

我一首首的分享。我自己不會寫詩,但我希望這些美好的詩歌能夠讓更多人讀到。

我說自己這個號是因為讀詩而產生的,所以她和詩歌有關。是沒一點誇張。

如果不曾讀詩,我也不會想著來認真寫公號。

如果不曾讀詩,我也不會對時間那麼敏感。

如果不曾讀詩,我也不會堅持每天都在朋友圈發自己讀到的詩歌。

如果不曾讀詩,我還是那個睡在時間裡的人。

3

在年輕的歲月,我們誰沒讀過幾首唐詩宋詞呢,誰不能背誦「床前明月光」呢,誰不知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呢,多少人摘抄過「當你老了」,還有「我願意是急流」,還有「致橡樹」,還有「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等等。

這些在我們的課本里有的詩句,都在你腦海里。

但後來,你出來工作了,越來越忙了。

你還會讀詩嗎?你內心裡還有詩意嗎?

還對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要求嗎?

還會去主動購買詩集嗎?

就像那位留言的讀者的父親,希望某一天還能和孩子們一起安靜地讀書,讀詩。

希望某一天,我們用的語言,不再是那些粗鄙的網路用語,而是有著詩意。

布羅茨基說:「在任何一種文化中,詩歌都是最高的人類語言形式。若是不閱讀或不聆聽詩歌,整個社會的語言能力便註定會下降,便會使用政治家,商人,騙子的語言。」

我沉默著在人群里走過,頭腦里浮現的是那些美好的詩句和你。

今天我所在的城市下著春雨,我想到的是李清照的「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春天,我想著的是那些關於春天美好的宋詞:「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想到的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某一天得知某位還算熟悉的作者去世,我突然想到了狄蘭·托馬斯的那首詩《而死亡也一統不了天下》。

讀書,真不為了去炫耀,而是內心的需求,每個人,每顆心存在於世上,總會對這世界帶點好奇,對歷史,對愛情,對過往,都會想探討點什麼,書里,詩歌會有答案。

我還是把《為什麼讀詩,為什麼寫時間?》最後那段話引用在這裡吧。

《死亡詩社》里的老師對學生說:「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4

我喜歡唐詩宋詞,也喜歡現代詩。

詩意不僅是美好,也是悲傷,痛苦,和憂傷,是無可挽回的時間,也是難以言說的命運。

(海水退潮後,走到海域中心,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是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也是保羅·策蘭的「從黑暗到黑暗」;

是蘇軾「長恨此身非我有」,也是狄蘭·托馬斯的「時光,像座奔跑的墳墓」;

是李白的「仰天就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也是塞爾努達的「自由地,愛的自由,/唯一激我興奮的自由/唯一我為之死的自由。」

是歐陽修的「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也是洛夫的「窗外面是山,是煙雨,是四月/更遠處是無人」。

希望你現在還擁有詩意,她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不是簡單地去背誦,也不是簡單地表達美好,而是去「讚美這殘缺的世界」。

痛苦裡有詩,快樂里有酒。

詩意,是自由,是日常,是時間,也是,我們見到的雨,每日吹過的風,是我們日夜生活的城市。是穿越的地鐵。每日乘坐的公交。是每天去的菜市場。

總之詩歌,不會在遠方,不是在少年。

我依然會在這裡,讀詩,過日常的生活。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兒子一直在旁邊叫,爸爸,快來陪我玩。

我說等等,等大人幹完活,就過來陪你。

這三天,我自己帶孩子,剛給他做好飯。

我希望,不是二十歲才寫詩,而是,每日都是鏈接的詩意。

所以我說這裡是日常和詩歌的鏈接。是時間和情感的碰撞。

我一直定位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讀者,無論讀詩還是讀書,都是。

正如伍爾夫那篇《普通讀者》里所言:普通讀者不同於評論家或是學者。他沒受過什麼像樣的教育,也沒有什麼額外的天分。讀書在他而言,只是為了樂趣,不授人知識,也不為正人言論。一會讀上首詩,一會兒翻上兩頁舊書。

阿多尼斯說:「用詩歌閱讀世界,而不是世界閱讀詩歌。」

詩歌是看世界的一個角度。

所以,雖然我背誦不了幾首詩詞,但我堅持每日讀詩。今年我剛好36歲了。


睡在時間裡的人

這是一個因為讀詩而誕生的號,

所以她註定和詩歌有關。

她的主人是一位泯然眾生的普通人。

所以她註定和日常有關。

這裡是詩歌和日常的鏈接。

是時間和情感的碰撞。

這裡有故事,有溫暖,有愛情,有名著解讀。

推薦閱讀:

雅克德羅砂金石陀飛輪大秒針腕錶 詩意漫天星空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名錄 能喚回曾經的詩意生活嗎
秋雨綿綿,一點蕭瑟,幾分詩意
譜一曲詩意闌珊,吟一段愛恨痴纏!【情感美文】
冰雪桃花潭,蒼涼之美更詩意

TAG:16歲 | 詩意 | 武亦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