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文談藝】管窺佛法與書法
宗教是上品境界,藝術是上品境界,從古至今,欲嘗將二者融會貫通之士,代不乏人。佛法與書法這個命題實屬宏大,是一超大課題,終吾一身亦難探其奧秘之一二。古往今來,多位高人雅士結合二者之特點,呈現之藝仍為研究之楷模,就佛教而言,因其典籍眾多,宗派紛呈,一花五葉,百家爭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教合一,以佛教需親證方得其法雨甘霖,故許多研究者只停留在學術典籍中遨遊,而偏離佛教之修心修身方可登堂入室。筆者不揣淺陋而應命,只作為課題初始而饗有緣之人,成果需仁人自我檢驗方能蓮出九品。
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第一個融入古代文化的外來宗教、外來文化,至今有二千餘年仍生機勃勃,其對傳統文化的貢獻已影響至人民生活與日常觀念,至深至遠。
佛教的特點
佛教的特點: 一、主張和平團結,反對血腥,基地是寺院,人員為僧尼,遵循戒規,是個人信仰自由而非外力脅迫勸阻。翻開史書,就組織形式和傳播形式而言,它沒有嚴密的組織和教會,是鬆散性的,沒有行政統轄權利,信仰的主導方也不在寺院,信教自由,受益方也是信仰者本身。二、崇拜對象是抽象的、多樣性的,沒有統一的經典或唯一經典。因為佛教反對神創造一切包括人,基礎教義是業力創造,因果報應,主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呼籲行善一人可影響一家,行善一家影響一族,它的經典形成是基於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並持續產生的,可以信仰普賢願力、地藏大悲、觀音慈濟、文殊智慧、凈土禪宗等法門而眾流歸海。所以有人說是一堆迷信、品味低,但同時也說明了它的寬容與兼容性。三、主張自我掌握命運,是以人為本位的,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六道輪迴雖然佛有神通也不能救拔。所有一切業因業果全憑仗自身平時所作。以緣起、業力、因果為基礎教義。
佛教的傳播時間史書記載是西漢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到落戶生根花了近三百年時間,學術界認為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附傳統方術及道家無為思想,再依附儒學;二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有一個長期的消化過程。這二種看似相對的觀點實際上都不能定論,僅憑依附而沒有獨立主張其存在就失去了價值,同樣,一種文化雖高深玄奧但只堅持本位而不被人理解,它的消化也毫無意義的。
初傳播時佛是人格神崇拜,教理是禪數學(經律論的論類,主要經典有《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主要論據如《界品》:諸法離他性,各自住己性,故說一切法,自性之所攝。一切法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去掉他性,剩下就是自性,各種法都有自己的性質,截然不同,而說一切法的時候,只有自性相同才能攝為一類)和般若學(般若即智慧,從深刻體驗真理所得到的特殊的智慧,如佛在菩提樹下獲得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般哲學家科學家之智,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雖有般若智在內,但不究竟,佛教稱為方便智,而般若智叫勝義智或實相智,核心思想是「假有性空」「緣起」,一切是緣起的,離開緣起,一切法無從安立。
兩漢之際時局戰亂,百姓貧窮,這樣就給了中下層百姓帶來幻想,帶來寄託,引起人們廣泛的共鳴,對人生本質及本源提出研究。《四十二章經》把佛說的話分成四十二節,如:「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若行道,何用行道。』」要求人們要出世間,要少欲知足,對「身、口、意」的思想行為傳播,因果業報自作自受,而使人的行為向善、團結,趨向和平。
魏晉南北朝是傳播的高峰期,譯經眾多,學術上上升到了領導地位,形成了毗曇學、般若學、成實學,涅盤學、楞伽學、地論學、攝論學、華嚴學、律學、定學等,百花齊放,從初傳播的名僧投名士而反轉成名士投名僧。當時僧侶眾多,寺院林立,其主要源於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形成推動力,到隋唐統一而形成概論,消除了夷夏觀念,使民族大團結,從而變成了主文化及正統力,達到頂峰。
佛教還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是被漢傳排斥的,佛教的出世理論可以吸引有遁世要求的人,但它也有更完整的處世理論,大乘擯棄早期的悲觀學說,直斥其為「小乘」「自了漢」,如今主要分布在雲南及東南亞一帶,漢傳佛教把弘揚和發展大乘為己任,由之獨成體系,確立了北傳佛教的中心地位,他要求要行六度、行菩薩行。
三教合一延續至今是盛世象徵,服從服務於國家的整體利益,協調民眾感情,協調民族關係,他們兼容於傳統文化,豐富性、差別性、兼容性造成了平等自由博愛的世界美譽,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色,是中華文化的特點,滋養華夏,從善如流。
書法藝術是藝術範疇的一種,主要研究者和學習者分布在中國、日本這些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歷史長河中起著思想交流與文化繼承的社會作用,其自身也形成了獨特的造型藝術。
當書法藝術融會到創造者的身心時,會產生愉快與痛苦、艱難與進步、悲觀與豪放等情緒,我覺得,當藝術與生命交會在一起的創造者或有修為的藝術家時,此時人的狀態比若修行,比如行者,是一個山峰向另一個山峰行腳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孤獨有凝穆,有荷擔也有身心輕快,這不是所有從藝者都能體味,是無盡的力量,不可求、不可說,言語道斷。
佛教的美術特徵
佛教的美術特徵大概有以下三點:第一、萬物一體之慈愛,凡有知有生者都視如一體,並相互感應,即所謂翠竹黃花皆般若,白雲流水是禪心。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經典記載:昔有象王,具六牙之美,一女王愛之,囑獵師詭著僧服(因僧人戒殺生,不致有疑心),漸至象前,擬以毒箭射之,為群象所覺,欲害獵師,象王不忍殺僧服人,因自拔牙,捨身而獻。故事中因為象王不忍見其不得其所,寧捨身命,有悲情在,但教化了獵師與女王,體現了佛教的仁人之愛和悲智雙運。二:佛教美術有圓滿相好的表現,如佛塑像,寺院殿宇裝飾皆飽滿平和之相,具有平正、平和、飽滿、莊嚴的特性。三:寂靜清靜的境界,要求去除煩惱,所作如朗潤天空,神光內斂,表現閑定,使觀者有息心念想。總之,佛教之美不在美的本身,而是透過美呈現出更深度境界的美,能啟迪智慧,給人生以積極態度,給處世有平和之法,能感動人感化人,情境交融是佛教美術的價值所在。
佛教的修行很難,書法的修練也很難,就二者交會以三點來漸次:
因果與正知見 因果論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它奠定人的思想意識行為行動的取向,種什麼樣的因便會有什麼樣的果,正知見是正確的指導、正確的思想、正確的取向行為,在正知見中,選擇的典籍正確與否,師友的習性正確與否至關重要,這二者是有聯繫的。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初習書法者要臨習王羲之,但是王羲之留下文獻眾多,《十七帖》、《蘭亭序》、懷仁集《聖教序》等等不一而數,而從哪本帖入手它將影響作者的後期書風、後期創作及後期創造,在這個階段,好的良師益友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臨習不對路,方法不正確,觀點有歧義而沒有善知識引導,因果關係將如影隨形,因果和正知見是佛教的基礎教義也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功課必修課,這算是第一重法門。
出世間與出帖 因為有了正知見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出帖是第二重法門。佛教信徒雖然平日修行但也離不開平時生活,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是經受的教育不同而把堅持的理念運用到為人為事,如果把世俗人比作凡夫,出世間便被看的很神聖,需要經過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這個境界如同出家一樣,看似隨時可以做到但往往事與願違,也不是穿上僧服便可以具有出世間的境界。出帖亦然,有的書法家終其一生也未能跨出一步,非不努力,非不欲往,而是前無所向,找不到徑途。
涅盤與變法
涅盤不是常人所言的死,依佛教定義涅盤是完全出世間的,只有一個自性,是完全超越世間的無為不死境界。涅盤只有親身作證的聖人才完全理解,涅盤是樂,即由於此處無有世間諸苦,涅盤無我,是不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裡面也沒有涅盤,在涅盤里也沒有我。是一個至上境界。
但由於這畢竟是一種境界,所以就形而下比作具象的話,不妨比作藝術家的變法,歷史上凡是大的藝術成就者都有變法,可以風格與前同,也可以變得面目全非。如近代的弘一大師便是一個集大成的例子,在他的生活中夏丏尊《弘一法師的出家生活》中:「人家說他在受苦,我卻要說他是享樂,他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縛,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如實觀照領略,就連萊菔白菜,他也嘗到了個中的真滋味。」葉聖陶先生在《兩法師》一文中也介紹了他與印光法師的一次晤面場面:「他頭一個跨進去,便屈膝拜伏,動作嚴謹且安詳,我心裡肅然,有些人以為他當是僧人中的浪漫派,看這樣完全不對。」在談話中,弘一法師請開示,並誠懇的說「慈悲,慈悲。」這四個字。當時的葉聖陶先生卻是「對於"慈悲,慈悲』感到具有深長的意味。」辭別時「屈膝拜伏,待我們都走出房間時,他伸出兩手,鄭重而輕捷地把兩扇門拉上了,隨即脫下那件大袖的僧衣,方正平帖地把它折好包起來。」在回去的路上,李石岑、周予同、葉聖陶十分感動,情不能禁,互訴對於兩位法師的感念。事後,葉聖陶先生評價兩位高僧說:「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的並肩而生,正好是絕對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而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在這裡,我把弘一法師的為人為事提升到了一個非凡的境界,因為要想把佛法與書法之間的聯繫做一個梳理,就必須要從平時生活中談起,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虛空的,都是在人的實際生活中產出,弘一法師如果修行不到如此境界,也就不會有他的書法境界,他的書寫皆出自經句,他的用筆用墨隨遇而安,他的書寫字體是悲天憫人,造就了一代高僧,一代大師。
回歸內心和間隙的歇下行程最好也要變成書法人的必修課,在藝術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瓶頸難以突破,或在迷茫中不知對否需要印證的時候,都需要歇下你行者的腳步來觀照本身。生活是生命,當生命與書法在同一高度的時候,就變成了所有的行為語言都在凈化、提煉,創作的具象也就由心而發,具有感染力,被時代留下。有人說當代水墨,我想,這應該也可以變成當代水墨的課題之一。
甲午孟冬於北京
【慧文簡介】
慧文,又名王中,字心斗,號破山沙門,齋號「六和精舍」、「恆聞室」,1976年生於江蘇東台,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雅號書畫丹青,詩詞藝文,先後師從畢盛、蕭平、言恭達。現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虞山當代美術館副館長,曾任江蘇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蘇州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現學習於中國國家畫院胡抗美、曾翔書法工作室。
推薦閱讀:
※遊藝|秋月無邊
※難得糊塗--鄭板橋書法精品 超全值得收藏
※沈曾植的書法特徵是什麼?
※春秋論畫 |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十四 )書聖王羲之到底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