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灣大選結果評析
1月14日,空前激烈的台灣「二合一」選舉結果揭曉,馬英九以領先蔡英文近80萬票的優勢成功連任,國民黨在立法機構穩定過半。此次選舉,國民黨維持「完全執政」局面,「台獨」勢力分裂操作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台海穩定局勢得到進一步維護,台灣經濟繼續提升的內外環境進一步改善。
一、選舉結果的五個觀察點
第13任台灣領導人選舉選民總數逾1808萬人,投票率為74.38%,為歷次大選最低。其中,馬英九獲689多萬票,得票率51.6%,比2008年的58.45%少6.85%;蔡英文獲609多萬票,得票率45.63%,比2008年「謝蘇配」的41.55%多4.08%;宋楚瑜近37萬票,得票率2.77%。
立法機構選舉,在113席中,國民黨64席,民進黨40席,親民黨3席,「台聯黨」3席,無黨團結聯盟及無黨籍3席。藍營政黨得票率合計51.53%,綠營政黨得票率43.58%,藍營佔總席次的62%,綠營佔38%。
此次選舉是回歸藍綠基本盤和島內政治現實的一次重要選舉,有五個觀察點值得關注。
第一,馬英九「小贏即大勝」。2000年、2004年兩次大選,勝負差距都比較小,2004年民進黨贏國民黨不到3萬票。2008年,在陳水扁「急獨」貪腐、民眾望治心切的特定環境下,國民黨先後在立法機構和大選中狂勝民進黨。但此次選舉回歸藍綠競爭常態,在民進黨奪權氣勢急劇膨脹、親民黨分散泛藍選票的情況下,馬英九不僅打贏「二合一」選舉,得票還超過預期。與一些國家和地區領導人選舉、多數執政黨受全球經濟危機衝擊遭遇大敗的形勢相較,馬英九「小贏其實是大勝」。
第二,「藍略大於綠」選民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泛藍兩項選舉得票率較2008年有所下降,但均比泛綠多約8%。泛藍立法機構席次較上屆減少,但仍比綠營多27席。從近20年涉及全台灣的選舉結果看,除2004年大選因「公投綁大選」、「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影響,民進黨得票率領先國民黨0.22%外,民進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從未超過46%;泛綠立法機構選舉得票率從未超過44%,席次率從未超過45%。
第三,「北藍南綠」格局強化了民進黨「鄉村政黨」特色。兩項選舉中,泛藍「北部大勝、中部小贏、南部中輸」局面,致使民進黨「南部大贏、北部小輸」算盤落空。綠營在南部6縣市和北部宜蘭縣共領先55萬票,藍營在其他15個縣市領先134萬票。民進黨政治版圖局限在南部農業縣市,在中北部和都會地區開拓選票的能量持續下降。中北部有效選票近890萬,是南部408萬的2倍多,「北藍南綠」格局對民進黨拓展選票極其不利。
第四,民進黨南部優勢因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效應開始弱化。民進黨計劃在南部票倉大贏70萬,結果只贏53萬票。除高雄市外,民進黨南部其他4個執政縣市大選投票率比總投票率低2到5個百分點。島內媒體分析,多數南部農民情感上偏向民進黨,但並不是「鐵杆台獨」。一些人擔心民進黨上台損害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帶來的經濟效應和陸客赴台商機,開始轉為不投票的隱性選民。
第五,民進黨縣市長選舉優勢未能轉移到大選上來。由於候選人對照效應、兩岸議題的重要程度、選民的重視程度不一樣,蔡英文在各縣市得票率比2009年「縣、市長」、2010年「五都」市長選舉民進黨候選人得票率明顯下滑;屏東縣、台南市的綠營優勢區,選民分裂投票現象嚴重,蔡英文得票分別比黨籍民意代表少約2到3萬票。
二、藍綠基本盤、兩岸政策、候選人政治人格是影響大選結果的三大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影響島內選舉結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藍綠基本盤、候選人形象與實力、兩岸政策與美日因素、選舉策略等。「馬勝蔡敗」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國民黨成功激發泛藍選民危機意識,充分發揮「棄宋保馬」效應,最大限度凝聚了泛藍基本盤。同屬泛藍陣營的宋楚瑜堅持參選到底,對馬英九連任構成重大威脅,引起泛藍選民高度焦慮。國民黨強調「投宋楚瑜,即是幫蔡英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以「保衛中華民國」為訴求,希望泛藍選民吸取2000年「國民黨分裂、陳水扁得利」的慘痛教訓,「集中選票」支持馬英九。國民黨還成功爭取花蓮縣長傅崐萁、前台北縣長周錫瑋等宋楚瑜子弟兵,公開「棄宋保馬」。危機牌、棄保牌沖高了藍營投票率,吸引泛藍選民迴流,這是確保馬英九連任的最重要因素。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新竹縣市等藍營票倉,投票率比總投票率高2%左右,比南部民進黨執政縣市高3到8個百分點。宋楚瑜得票比連署票少近10萬票,得票率比選前7到10個百分點的民調支持度低很多,說明「棄宋保馬」效應充分發酵。
第二,兩岸共同堅持「九二共識」、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的政策與作為得到國際社會、島內多數民眾認同。
2008年5月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會」協商,簽署了包括兩岸直航、陸客赴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內的16項協議,不斷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極大促進了兩岸共同發展,尤其對台灣提振經濟、增加就業、擴大國際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蔡英文堅持「一邊一國」論,否認「九二共識」,拋出內容空洞的所謂「台灣共識」,推銷「民進黨上台無害論」,引起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島內主流輿論擔心蔡英文上台「敗掉兩岸和平紅利,輸掉台灣經濟」。郭台銘、王文淵、王雪紅等知名企業家選前一周紛紛公開支持「九二共識」。祖國大陸、美國以及島內各界形成支持「九二共識」的強大合力,重挫蔡英文選情聲勢。《中國時報》、《聯合報》及一些國際媒體指出,「九二共識打敗了台灣共識」。
第三,馬英九清廉誠信形象得到多數民眾認同,而蔡英文虛偽貪婪人格特質未能有效開拓中間選票。長期以來,馬英九「溫良儉恭讓」形象得到多數民眾認可。蔡英文一度因形象清新被吹捧為「女版馬英九」,民進黨對她寄予厚望。但2011年3月民進黨黨內初選以來,蔡英文虛偽貪婪、政策模糊、反覆不定的形象逐漸暴露,不僅不與巨貪陳水扁劃清界限,反而重用大批「扁朝高官」為大選操盤,副手人選蘇嘉全及其家人醜聞纏身。更有甚者,蔡英文深陷家族圖利自肥的「宇昌案」,卻始終不回答民眾質疑,被主流媒體譏為「再版陳水扁」,勾起了民眾對陳水扁貪腐執政的沉重記憶,這也是「馬勝蔡敗」的重要原因。
第四,島內民眾「求穩怕亂」的心理是馬英九連任的重要社會因素。與陳水扁執政8年政局動蕩、兩岸對抗、經濟衰退的形勢相比,馬英九第一任內總體上政局穩定、兩岸和平、政績亮眼。民眾雖因「經濟無感復甦」對馬英九不滿,但仍沒有到要「換人做做看」的程度,他們不放心把台灣交給「台獨」貪婪、經驗不足、政見空洞的蔡英文。島內多家民調顯示,馬英九從政表現、領導能力、處理兩岸能力、信任度等指標,均不同程度領先蔡英文、宋楚瑜。
三、馬英九推動改革、追求歷史定位的環境好轉,當前島內局勢有利於國民黨2016年「拼大選」
國民黨繼續「完全執政」,重掌行政、立法主導權,不僅止住了2008年以來多次敗選的頹勢,更有助於政策推動和政局穩定。馬英九權力地位鞏固,黨內大佬影響逐漸削弱,地方派系要價籌碼減少。馬英九沒有連任壓力,未來可能調整執政風格,大刀闊斧推動經濟、賦稅、民生、文教、黨務等領域的改革,在經濟發展與公平正義之間謀求平衡,扭轉「執政無能、決斷遲緩」的被動局面,實現追求歷史定位、擴大支持基礎的目標。
客觀而言,歐債風暴持續蔓延、世界經濟發展遲滯,馬英九連任並不能馬上解決民眾「經濟無感復甦」的問題,加之朝野政治實力進一步拉近,南北分化和貧富差距拉大,國民黨接班卡位戰開始浮現,馬英九第二任仍面臨不小挑戰。但從目前形勢看,有利國民黨2016年繼續執政的基本條件依然存在。一是島內政治生態仍維持「藍大於綠」格局和「國強民弱」結構。如果泛藍不分裂,形勢對國民黨相對有利。二是國民黨可利用中央執政資源和基層執政優勢,拼改革、拼政績,擴大群眾基礎。三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不斷深化,將不斷擴大兩岸和平紅利,對島內政局和民意走向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增強。四是吳敦義、朱立倫、郝龍斌等中生代接班梯隊,在行政經驗、人格特質、兩岸政策上的優勢明顯比當前民進黨檯面人物強。
四、民進黨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但兩岸政策、貪腐形象等結構性問題仍是制約民進黨重奪政權的關鍵
民進黨大選得票及立法機構席次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基本盤持續回籠,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2016年搶奪執政權的鬥志依然旺盛。但民進黨開拓中間選票的能量受到極大限制,南部執政縣市領先優勢不增反降,要在大選中突破50%門檻仍有較大難度。尤其是,「二合一」選舉敗北不但嚴重影響民進黨發展氣勢,更激化黨內選舉恩怨和諸多矛盾。蔡英文辭去黨主席後,黨內實力派以檢討敗選原因為由,圍繞黨主席改選、2016年候選人提名明爭暗鬥,未來黨內領導權之爭、路線之爭、世代交替之爭、派系發展之爭將更加激烈,兩岸政策論述、貪腐形象改善、接班人才培養等重大結構性問題將更加突出。這些問題能否妥善解決,將是制約該黨2016年能否奪取執政權的關鍵。
五、加強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將進入新階段,但兩岸政治談判短期內恐難取得重大突破
從選舉過程與結果看,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的環境進一步改善,但制約兩岸政治談判的內外因素依然十分複雜。一是美國雖支持兩岸關係繼續有序可控發展,但可能加強「拉馬」、「壓馬」力度。一方面提高對台軍售質量、提高高官訪台層級、簽署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協議等,強化美台實質關係,另一方面嚴控兩岸在政治、軍事、安全領域對話,影響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二是馬英九「傾中賣台」標籤被撕掉,推進兩岸關係的信心和動能進一步增強,將繼續堅持現行大陸政策開放合作大方向,落實「拼經濟」的首要任務,但將堅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三原則和「政經分離」的一貫作法。三是民進黨可能考慮將蔡英文「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柔性台獨」主張變成黨代會決議文,並著重加強兩岸經貿論述,但仍將以「維護台灣主權」、「加強民主監督」為由與「台聯黨」合作,牽制馬英九開放兩岸政策步伐,阻撓兩岸政治談判。四是島內「遏獨促和」民意持續深化,加強兩岸交流、擴大兩岸和平紅利的願望增強,但「台灣主體意識」短期內難以有效遏制,民眾對兩岸和平協議等政治議題疑慮較大。五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不斷深化,但兩岸政治互信仍然不足,兩岸在台灣政治定位等關鍵問題上的分歧短期內恐難解決。
鑒於此,未來四年兩岸可能結合祖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和馬英九「黃金十年」政綱,推進「兩會」協商開闢新領域,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與合作朝全面化、深入化、制度化、穩定化方向發展。一是加速落實已簽署各項協議,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計劃,深化兩岸金融與產業合作,逐步鬆綁陸客自由行、陸資赴台投資、陸生赴台就學,讓更多島內民眾對「和平紅利」真正有感。二是有序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商,逐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架構。三是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甚至可能推動簽署兩岸文教協議取得實質進展。
由於諸多因素限制,尤其是馬英九「和平協議公投」的選舉操作,未來四年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存在複雜變數,但以二軌、三軌研討兩岸政治對話進程可行性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兩岸「兩會」有可能就經濟社會交流中產生的政治問題進行政治協商、甚至取得突破,比如「兩會」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等。
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第二任內可能繼續要求祖國大陸給予台灣更大國際空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拓展國際經濟空間的力度將不斷加大,與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有可能取得實質進展,祖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維護「一中框架」工作面臨新的形勢。
六、以藍綠對抗、兩黨對決為主軸的兩黨政治格局進一步深化,親民黨、「台聯黨」以及第三勢力發展空間相當有限
「二合一」選舉呈現「藍、綠對峙」、「國、民兩黨對決」的特徵,選舉結果沒有根本改變兩黨政治格局。國、民兩黨占立法機構113席的92%,其他政黨席次比率不足8%。親民黨、「台聯黨」雖跨過5%的政黨門檻,各自成立「立院黨團」,未來可在朝野協商中以拖慢立法進程為武器,與國民黨討價還價,增加政治能見度。但國民黨立法機構席次穩定過半,理論上足以主導議事大局,表決時在野黨難以實質阻擋,親民黨、「台聯黨」扮演「關鍵性少數」角色的難度較大。
由於藍綠板塊相對固化,加之單一選區兩票制有利國、民兩大黨夾殺其他小黨派,第三勢力發展空間狹小。親民黨、「台聯黨」本質上仍是藍綠光譜之下與主體政黨關係密切的小黨,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三勢力,未來可能以「議題合作」為導向,在加強與主體政黨合作的同時,以政黨協商為手段爭取政治資源。由於基層組織薄弱,資源有限,加之李登輝、宋楚瑜影響削弱,「台聯黨」、親民黨繼續壯大的可能性不大。
推薦閱讀:
※現在特流行這種果樹,種在陽台一年四季開花結果,想吃就能摘
※八字論命之簡單粗暴要結果
※衰老就是體內淤血累積的結果(舌診法判斷7種體質)
※這都是讀偽命書的必然結果!
※20年來,這些人從沒上過《快本》,她上過一次,結果戲卻全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