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方劑100首 雲海鄒羿

九味羌活湯

  【組成】 羌活(9克) 防風(9克) 蒼朮(9克) 細辛(3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6克) 黃芩(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

  【方訣】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發汗祛濕可見功。

  【速記】蒼芷地防芎,辛芩甘活(想像:蒼芷弟防窮,辛勤幹活)

  【功效】 發汗祛濕,兼清里熱。

  【主治】 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本方常用於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偏頭痛、腰肌勞損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者。)

【禁忌】 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劑,故風熱表證及陰虛內熱者不宜使用

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六兩90g(去節) 桂枝二兩30g(去皮) 甘草二兩30g(炙) 杏仁四十枚16g(去皮尖) 生薑三兩45g(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40g(碎)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主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現代用量】麻黃12克 桂枝4克 甘草5克 杏仁6克 生薑9克 大棗3枚 石膏12克

小青龍湯

  【組成】 麻黃(去節,9克) 芍藥(9克) 細辛(6克) 乾薑(6克) 甘草炙 (6克) 桂枝(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半夏(洗,9克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乾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本方常用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屬於外寒里飲證者。)[亦可作為處方葯減輕花粉症病狀]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禁忌】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敗毒散

  【組成】柴胡、甘草、桔梗、人蔘、川芎、茯苓(去皮)、枳殼(麩炒)、前胡、羌活、獨活各三十兩。

  【功用】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嘔噦寒熱,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現代應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氣虛者。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現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 本方多辛溫香燥之品,若是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若非外感風寒濕邪,寒熱無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外感風熱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若時疫、濕溫、濕熱蘊結腸中而成之痢 。 

香薷散

  【組成】 香薷(ru)500克(一斤)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制) 各250克(各半斤)

  【用法】 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上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渣,水中沉冷。連吃兩服,隨病不拘時)

  【功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 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惡寒發熱,頭重頭疼,無汗四肢倦怠,胸悶泛惡,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

  【功能】治臟腑泠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或路卧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消化食品)水谷,致令真邪相於,腸胃虛弱,因飲食變亂於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葯悉能主之。

  【臨床應用】 本方是夏月乘涼飲冷,感寒傷濕的常用方劑,後人通稱三物香薷飲,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胸悶泛惡、舌苔白膩、脈浮為應用要點。由於香薷屬辛溫解表藥物,因此,凡外感風寒,內有濕邪者,雖病不在暑月,亦可應用。其時若表寒甚者,可合入蔥白、豆豉以加強解表散寒的作用。

   近常用於夏季感冒、胃腸炎、菌痢等見上述癥候者。

   夏月傷暑見發熱汗出、心煩口渴等暑熱病證者,則不可使用。

桑菊飲

  【組成】 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 蘆根(6克)

  【功用】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 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咳。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禁忌】 斟酌。

銀翹散

  【組成】 連翹一兩(30克) 銀花一兩(30克) 苦桔梗六錢(18克) 薄荷六錢(18克) 竹葉四錢(12克) 生甘草五錢(15克) 芥穗四錢(12克) 淡豆豉五錢(15克) 牛蒡子六錢(18克)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葯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加入蘆根適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臨床應用:常用於溫病範圍的各種疾病,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頭炎等屬外感溫邪,有肺衛症者。白虎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傷寒陽明熱盛,或溫病熱在氣分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口舌乾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現用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葉性肺炎,夏季熱等屬於熱在氣分者。

清營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黃(15克) 元參(9克) 竹葉心(3克) 麥冬(9克) 丹參(6克) 黃連(5克) 銀花(9克) 連翹(6克)

【方訣】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夜甚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干。(本方常用於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腸傷寒或其他熱性病證屬熱人營分者。)

犀角地黃湯

  【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黃(24克) 芍藥(12克) 牡丹皮(9克)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 熱入血分證。

  1.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2.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

  3.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於重症肝炎、肝昏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症、過敏性紫癜)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水牛角鎊片先煎,余葯後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禁忌】 本方寒涼清滋,對於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

  普濟消毒飲

  【組成】 黃芩(15克) 黃連(15克) 陳皮(6克) 甘草(6克) 玄參(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連翹(3克) 板藍根(3克) 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蠶(2克) 升麻(2克)

  【功用】 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 大頭瘟。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灼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伴淋巴管迴流障礙等屬風熱邪毒為患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清暑益氣湯

  【藥物組成】黃耆1錢(汗少減5分),蒼朮1錢(泔浸,去皮),升麻1錢,人蔘5分(去蘆),澤瀉炒曲5分,橘皮5分,白朮5分,麥門冬3分(去心),當歸身3分,炙甘草3分,青皮(去白)2分半,黃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葛根2分,五味子9枚。

  【方劑主治】平素氣陰俱虛,感受暑濕,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睏倦,不思飲食,胸悶身重,便溏尿赤,舌淡苔膩,脈虛弱。

  【方劑功效】清熱益氣,化濕生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食遠溫服。劑多少,臨病斟酌。

五味消毒飲   

  【組成】 金銀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 疔瘡初起,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

  【用法】 水一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禁忌】 斟酌。

龍膽瀉肝湯

【異名】七味龍膽瀉肝湯(《景岳全書》卷五十七)、龍膽湯(《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柴鬍梢 澤瀉各3克 車前子 木通各1.5克 生地黃 當歸梢 草龍膽各9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 腹時稍熱服,便以美膳壓之。

  【功用】清利肝膽濕熱。

 【主治】肝經實火上攻而成喉口熱瘡;肝經濕熱下注所致小便澀痛,陰部熱癢及臊臭。

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本方常用於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禁忌】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

葦莖湯

 【組成】 葦莖(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4克) 桃仁(9克)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 肺癰,熱毒壅滯,痰瘀互結證。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本方常用於肺膿腫、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屬肺熱痰瘀互結者。)

 【用法】 研末,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膠(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玉女煎

 【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功用】 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 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飢等。(本方常用於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

 【用法】 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白頭翁湯

 【組成】 白頭翁(15克) 黃柏(12克) 黃連(6克) 秦皮(12克)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用法】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青蒿鱉甲湯

【組成】青蒿6克,鱉甲15克,細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用【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透熱

【方訣】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看,夜熱早涼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

【主治】邪熱內伏證,表現為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形瘦,舌紅少苔,脈數。肺結核、貧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證屬陰虛火旺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理中丸

【組成】 人蔘(15克) 乾薑(15克) 白朮(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劑各用90克}

【功用】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後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作丸劑,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小建中湯

【組成】 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薑(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6克)

【方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更加黃芪名亦爾,表虛身痛效無過

【功用】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 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禁忌】 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大建中湯

【組成】 蜀椒(6克 ) 乾薑(12克) 人蔘(6克)

【功用】 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 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腹痛連及胸脘,痛勢劇烈,其痛上下走竄無定處,或腹部時見塊狀物上下攻撐作痛,嘔吐劇烈,不能飲食,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禁忌】 斟酌。

四逆湯

【藥物組成】炙甘草(君,二兩) 乾薑(臣,一兩半) 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生附一枚兩半姜,草須二兩少陰方。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藉草匡。

【方劑主治】傷寒太陽病誤汗傷陽,及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病、霍亂病等症見四肢厥逆,惡寒踡卧,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欲絕者,以 及瘟疫、瘧疾、厥證、脫證、痛證見有上述癥狀,屬陰證者。現常用於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各種高熱大汗所致之虛脫,各種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屬於陽衰陰盛者。

【方劑功效】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1枚,乾薑3兩。 

參附湯

【組成】人蔘15克 附子(炮,去皮、臍)30克

【用法】上藥哎咀,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薑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回陽,益氣,救脫。

【主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汗出粘冷,四肢不溫,呼吸微弱,或上氣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現用於心力衰竭見有上述癥狀者。

真武湯

〖組成〗 茯苓 三錢[9g] 芍藥 三錢[9g] 白朮 二錢[6g] 生薑 三錢[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2、太陽病發汗過多,陽虛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功用〗 溫陽利水

當歸四逆湯

【組成】 當歸(12克) 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擘[bo]) 炙甘草(6克)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本方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臨床應用】現代常化裁運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兒睾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症等屬於血虛,陽氣不足,寒侵經脈所致者。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 黃芪三兩[9g] 芍藥三兩[9g] 桂枝三兩[9g] 生薑六兩[18g] 大棗十二枚[4枚](一方有人蔘)。

【用法】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陰陽俱微,外證肌膚麻木不仁,如風痹狀。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脈微澀而緊。

【功效】調養榮衛,祛風散邪;益氣溫經,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氣通經,和血通痹為立法。]

陽和湯

【組成】 熟地一兩(30g) 肉桂一錢,去皮,研粉(3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白芥子二錢(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錢(3g)

【用法】以上八味共為細末,開水送服一錢(3g),日二次。臨床效果勝過水煎服。

【主治】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痠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或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於陰寒證者。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大承氣湯

【組成】 大黃(12克) 厚朴(15克) 枳實(12克) 芒硝(9克)

【功用】 峻下熱結。

【主治】 (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通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2)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實。(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用法】 水煎服,大黃後下,芒硝溶服。(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應注意,原書是先煮枳、朴,後下大黃,最後下芒硝。因硝、黃煎煮時間短,可以增強瀉下作用。

【禁忌】 使用本方時,應以痞(心下悶塞堅硬)、滿(胸脅脘腹脹滿)、燥(腸有燥屎,乾結不下)、實(腹中硬滿,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滿不減)四證及苔黃、脈實為依據。正如張秉成說:「此方須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方可用之」。吳瑭亦說:「承氣非可輕嘗之品,……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系燥結痞滿,方可用之」。

大黃牡丹湯

【組成】大黃12克(四兩) 牡丹皮3克(一兩) 桃仁9克(五十個) 冬瓜仁30克(半升) 芒硝9克(熔化)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功效】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證見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發熱惡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黃膩,脈滑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急性闌尾炎、子宮附件炎、盆腔炎、輸精管結紮術後感染等屬於濕熱鬱蒸,氣血凝聚者。

麻子仁丸

【組成】 麻子仁(500克) 芍藥(250克) 枳實(250克) 大黃(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以上為丸劑用量]

【功用】 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 腸胃燥熱,津液不足。大便乾結,小便頻數。(本方常用於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產後便秘、痔瘡術後便秘等屬胃腸燥熱者。)

【用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現代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9克,1~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減,改湯劑煎服)。

【禁忌】 本方雖為潤腸緩下之劑,但含有攻下破滯之品,故年老體虛,津虧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婦慎用。(如屬純由血少津虧引起的便秘,則不宜使用。孕婦忌用。)

十棗湯

組成:芫花1.5克 大戟1.5克 甘遂1.5克 大棗10枚

主治:1.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2.其人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而里未和。

3.邪熱內蓄,有伏飲者。

煎服法:先煮棗去滓,內前葯末,強人服一錢,虛人五分,或棗肉為丸。病人不除者,再服,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溫脾湯

【組成】 大黃(15克) 當歸(9克) 乾薑(9克) 附子(6克) 人蔘(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功用】 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主治】 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阻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臨熟下大黃(現代用法:大黃後下,水煎服)。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梗阻、幽門梗塞、慢性痢疾等屬於脾陽不足,冷積內停者。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蔘三兩(9g);甘草炙,三兩(6g);半夏洗,半升(9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解少陽,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主治]1)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或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蒿芩清膽湯

【組成】青蒿腦4.5~6克 淡竹茹9克 仙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 青子芩4.5~9克,生枳殼4.5克 陳廣皮4.5克 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痰濁證。症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膩,脈濡數。現用於感受暑濕、瘧疾、急性黃疸性肝炎等證屬濕熱偏重者。

金鎖固精丸

【組 成】沙苑蒺藜 炒 芡實 蒸 蓮須 二兩 龍骨 酥炙 牡蠣 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一兩。

【用法】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

【主治】火炎上而水趨下,心腎不交,精滑不禁。真元虧損,夢遺滑精,盜汗虛煩,腰痛耳鳴,四肢無力。

【功效】補腎益精,固澀滑脫,交通心。

【禁忌】本方多為收斂之品,偏於固澀。如屬心、肝火旺或下焦濕熱所擾以致遺精者,禁用本方。

逍遙散

【組成】 柴胡(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白朮(15克) 茯苓(15克) 生薑(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營。

【主治】 肝鬱血虛,而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用法】 酌定用量,作湯劑煎服。

半夏瀉心湯

【組成】 半夏(9克) 黃芩(6克) 乾薑(6克) 人蔘(6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雞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達原飲

【組成】檳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藥(3克)黃芩(3克)甘草(1.5克)

【功效】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溫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本方常用於瘧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腦炎屬溫熱疫毒伏於膜原者。)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後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

【組成】 葛根15克 甘草6克(炙) 黃芩9克 黃連9克

【用法】上藥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減至600毫升,納入諸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表裡兩解,清熱止利。

【主治】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里,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心下痞,胸脘煩熱,喘而汗出,口乾而渴,苔黃,脈數。

藿香正氣散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朮 陳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 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1枚,同煎至100毫升,熱服。如欲出汗,覆蓋衣被。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

平胃散

【組成】蒼朮120克(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 厚朴90克(去粗皮,塗生薑汁

炙令香熟) 陳橘皮60克(洗令凈,焙乾) 甘草30克(炙黃)

【用法】上藥四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薑2片,大棗2 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困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噁心,噯氣吞酸,常多泄瀉,肢體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三仁湯

【用法】杏仁15克 飛滑石18克 白通草6克 白蔻仁6克 竹葉6克 厚朴6克 生薏仁18克 半夏15克

【用法】上藥用甘瀾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利濕,宜暢濕濁。

【主治】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談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

茵陳蒿湯

藥物:茵陳蒿六兩(12克) 梔子十四枚(9克) 大黃二兩(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泄熱,利濕,退黃。

適應症:陽黃身熱,面目、周身黃如桔色,小便黃赤短澀,大便不暢(或秘),腹微滿,口渴胸悶,煩躁不安,或有頭汗出,別處無汗,苔黃膩,脈滑數。

甘露消毒丹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五兩 木通五兩

   藿香四兩 射干四兩

   連翹四兩 薄荷四兩

   白豆蔻四兩

【用法】原方上藥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功能】 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症見發熱睏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頤腫口渴,身黃,小便短赤,淋濁,吐瀉,舌苔淡白或膩或干黃者。

【臨床應用】

   1 .適用於蠶豆黃、蕁麻疹、傷寒病、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皮膚瘙癢症、鉤端螺旋體病、咽喉炎等屬濕熱者。

   2 .本方以濕溫熱重濕輕口渴尿赤、身熱睏倦為依據,為夏令暑濕病證常用方。

八正散

【組成】: 車前子 瞿麥 扁蓄 滑石 山梔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燈心

【用法】: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卧。小兒量力少少與之(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燈心煎湯送服;湯劑,加燈心,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功效】: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 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

五苓散

〖組成〗 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朮 十八銖[12g] 茯苓 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五皮散

〖組成〗 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

〖主治〗 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沉緩;以及妊娠水腫等。

〖功用〗 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萆薢分清飲

【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葯各等分。

【功效】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入鹽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鹽少許)。

獨活寄生湯

【組成】獨活9克 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芎藭 人蔘 甘草 當歸 芍藥 乾地黃各6克

【用法】上十五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

【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現用於慢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虧者。

川芎茶調散

【組成】薄荷葉(不見火)240克 川芎 荊芥(去梗)各120克 香附子(炒)250克(別本作細辛去蘆30克) 防風(去蘆)45克 白芷 羌活 甘草(爁)各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食後用茶清調下。

【功用】疏風止痛。

【主治】風邪頭痛,或偏或正,或巔頂作痛,作止無時,或見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羚角鉤藤湯

〖組成〗 羚角片 一錢半,先煎 [4.5g] 雙鉤藤 三錢,後入 [9g] 霜桑葉 二錢 [6g] 滁菊花 生白芍 茯神木 各三錢 [各9g] 鮮生地 五錢 [15g] 川貝母 四錢,去心 [12g] 淡竹茹 鮮刮,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 [15g] 生甘草 八分 [3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肝熱生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

〖功用〗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鎮肝熄風湯

〖組成〗 懷牛膝一兩[30g] 生赭石 軋細,一兩 [30g] 川楝子 搗碎,兩錢 [6g]  生龍骨 五錢,搗碎 [15g] 生牡蠣 五錢,搗碎 [15g] 生龜版 五錢,搗碎[15g]

生杭芍 玄參 天冬 各五錢 [15g] 生麥芽 茵陳 各二錢 [各6g] 甘草 一錢半 [4.5g]〖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角漸形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者。

〖功用〗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地黃飲子

[組成]熟地黃[12g] 巴戟天 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蓯蓉 浸酒,焙 [各9g]

附子 炮 五味子 官桂 白茯苓 麥門冬 去心 石菖蒲 遠志 去心,各等分 [各6g]生薑 5片 棗1枚 薄荷 5-7片

[功用] 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 舌體強硬不能言語,筋骨軟弱不能行走,病人口乾但不思飲,脈象沉、細、弱。

杏蘇散

[組成]杏仁、桔梗、黃芩、貝母、紫蘇、枳殼、甘草、陳皮、前胡、桑白皮、麥門冬、生薑

[用法]飯後溫服。

[功效]發散風寒,宣肺化痰。

[主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臨床應用] 1.適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之咳嗽,屬涼燥痰濕者,對秋燥傷風咳嗽有著效。

2.本方是袪痰止咳的方劑,治療風寒咳嗽、惡寒微熱或無熱者。能袪痰鎮咳,兼平喘的功能。臨證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干嗌塞、無汗惡寒為依據

清燥救肺湯

藥物:霜桑葉三錢(9克) 石膏二錢五分(12克)人蔘 七分(2克) 甘草(3克) 胡麻仁(炒研)(9克) 一錢 真阿膠八分(9克) 麥門冬(去心)一錢二分(10克) 杏仁(去皮尖炒)七分(9克) 枇杷葉(刷去毛,塗蜜炙黃)一片(9克)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頻頻滾熱服,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加犀角、羚羊,或加牛黃。

功效:輕宣達表,清肺潤燥。

適應症:1.溫燥傷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喘胸脹(或痛),心煩口渴,舌苔薄白少津,尖邊俱紅者。

養陰清肺湯

組成:大生地6克 麥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參5克 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 養陰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見喉潤起白斑點如腐,不易撥去,咽喉腫痛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

百合固金湯 【組成】 百合一錢半 生地黃二錢 熟地黃

   當歸身各三錢 芍藥炒 甘草各一錢

   貝母 麥冬各一錢半

   桔梗 玄參各八分

【用法】 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

【主治】 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

   灼傷肺金,肺失清肅:咳嗽氣喘,

   灼傷肺絡:痰中帶血

   肺腎陰虧,虛火上炎 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虛火內擾: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二陳湯

藥物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錢(各15g)白茯苓三錢(9g) 甘草炙,一錢半(4.5g)生薑七片,烏梅一個

用法: 上藥呚咀,每服四錢(12g),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小陷胸湯

【組成】黃連6克 半夏12克(洗) 栝樓實(大者)30克

【用法】上藥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樓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諸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小結胸病。痰熱互結,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成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

溫膽湯

藥物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用法: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g),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現代用法 :加生薑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 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 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 白膩,脈弦滑.

止嗽散

[組成]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1kg(各二斤); 甘草 (炒)375g(十二兩); 陳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9克,食後,臨卧時開水調服,初感風寒者,用生薑湯調下。

[功效]宣肺疏風,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見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半夏白朮天麻湯

【組成】黃柏2分,乾薑3分,天麻5分,蒼朮5分,白茯芩5分,黃耆5分,澤瀉5分,人蔘5分,白朮1錢,炒曲1錢,半夏(湯洗7次)1錢5分,大麥糵1錢5分,橘皮1錢5分。

【功效】溫涼並濟,補瀉兼施,補脾燥濕,化痰息風。

【主治】痰厥頭痛,咳痰稠粘,頭眩煩悶,噁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膩,脈弦滑。現用於美尼爾氏綜合征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帶熱服。

保和丸

【組成】山楂180克 神曲60克 半夏 茯苓各90克 陳皮 連翹 蘿蔔子各30克

【用法】上藥研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嘔吐泄瀉,脈滑,舌苔厚膩或黃。

越鞠丸

【組成】蒼朮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9克,溫水送下。亦常用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郁。

【主治】氣、血、痰、火、濕、食等郁,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瓜蔞薤白白酒湯

【組成】瓜蔞實一枚(24g)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適量)

【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功用】通陽散結,豁痰下氣:用於胸痹,證見胸背疼痛、痰多喘悶、氣短不得卧,苔白膩而滑,脈沉弦者。

蘇子降氣湯

【組成】 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陳皮、甘草、當歸、生薑、大棗、肉桂

【功能】 降氣疏壅,引火歸元,袪痰止咳。

【主治】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短氣、胸膈痞悶、咽喉不利,或腰痛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

【臨床應用】1 .適用於外感風寒、咳嗽氣喘、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之咳喘而痰涎壅盛者、喘息性支氣管炎、耳鳴、吐血 衄 血、齒槽膿漏、口中腐爛、走馬疳、水腫、腳氣等。

2 .本方是降氣化痰、溫中平喘的方劑,舉凡咳嗽、喘促、氣逆痰多之症均適用之。

定喘湯

【組成】白果21枚(去殼,炒黃色,分破) 麻黃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蘇子6克,法制半夏(如無,甘草煎湯,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黃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

【用法】上藥銼碎。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時,徐徐服之。

【功用】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黃,胸悶氣喘,喉中有哮鳴聲,或有惡寒發熱,舌苔薄黃,脈滑數。現用於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者。

旋覆代赭湯

【藥物組成】旋覆花3兩,人蔘2兩,代赭石1兩,甘草3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5兩,大棗12枚(擘)。

【方劑主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胃虛氣逆證。心下痞硬,噫氣頻作,反胃嘔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脈弦而虛。

【方劑功效】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溫服1升,日3次。

桃核承氣湯

組 成 桃仁 2.5 桂枝 2.5 大黃 5.0 芒硝 2.5 甘草 2.5 效 能 破血逐瘀,清熱潤燥。

主 治 傷寒外證不解,熱結膀皖,少腹脹滿,大便黑,小便自利,譫語煩渴,發熱如狂,及血瘀經或產後惡露不下,少腹脹滿疼痛或蓄血痢疾症。

用 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納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時溫服100毫升,日三服。當微利。

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紅花9克 枳殼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上焦瘀血,頭痛胸痛,胸悶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發熱,舌質暗紅,邊有瘀斑或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3婦人血瘀經閉不行,痛經,肌膚甲錯,日晡潮熱;以及脫疽、白疙,眼科雲霧移睛、青盲等目疾。現用於高血壓、精神分裂症、腦震蕩後遺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靜脈炎、色素沉著、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綜合征、頑固性頭痛、頑固性低熱、眼底出血等屬瘀血內阻,日久不愈者。

復元活血湯

[組成] 柴胡12 天花粉12 當歸10 紅花8 生甘草5 炮山甲10 大黃18(酒浸) 桃仁12(酒浸)

【用法】:除桃仁外,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一半,酒半,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溫服之,食前,以利為度,得利痛減,不盡服。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主治] 跌打損傷,瘀血留於脅下,疼痛不已。

[注意] 孕婦忌服。

補陽還五湯

組成 黃芪 生,四兩[120g]; 當歸尾 二錢[3g]; 赤芍 一錢半[5g]; 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 紅花 一錢[3g]; 桃仁 一錢[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溫經湯

〖組成〗 吳茱萸 三兩[9g] 當歸 二兩[6g] 芍藥 二兩[6g] 川芎 二兩[6g] 人蔘 二兩[6g] 桂枝 二兩[6g] 阿膠 二兩[6g] 牡丹皮 二兩,去心 [6g] 生薑 二兩[6g] 甘草 二兩[6g] 半夏 半升[6g] 麥冬 去心,一升[9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主治〗 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漏下不止,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入暮發熱,手心煩熱,唇口乾燥。亦治婦人久不受孕。

〖功用〗 溫經散寒,祛瘀養血。

失笑散

【組成】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6克,先用釅醋30毫升,熬藥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熱服。

【功用】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小腸氣及心腹痛,或產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現用於心絞痛、胃痛、痛經、產後腹痛、宮外孕等屬於瘀血停滯者。

生化湯

〖組成〗 全當歸 八錢[各24g] 川芎 三錢[9g] 桃仁 去皮尖,十四枚[各6g] 乾薑 炮黑,五分[2g] 甘草 炙,五分[2g]

〖用法〗 黃酒、童便各半煎服。

〖主治〗 產後瘀血腹痛。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功用〗 化瘀生新,溫經止痛。

黃土湯

〖組成〗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附子 (炮) 阿膠 黃芩 各三兩[各9g] 灶心黃土 半斤[3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主治〗 陽虛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後血,或吐血、衄血,及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 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

〖功用〗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槐花散

【組成】陳槐花30克 百草霜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12克,溫酒調下,若昏憒不省人事,則燒紅秤錘淬酒下。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血崩。

小薊飲子

〖組成〗 生地黃 洗,四兩[30g] 小薊 半兩[15g] 滑石 半兩[15g] 木通 半兩[6g]

蒲黃 半兩(炒)[9g] 藕節 半兩[9g] 淡竹葉 半兩[9g]當歸 (酒浸)半兩[6g] 山梔子 半兩[9g] 炙甘草 半兩[6g]

〖用法〗 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

〖主治〗 血淋、尿血。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等。

〖功用〗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蔘(去蘆)0.9克 當歸身0.6克(酒焙乾或晒乾)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朮0.9克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用於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

內臟下垂者。

參苓白朮散

【組成】 蓮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蔘(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1000克) 山藥(1000克)

【功效】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 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本方常用於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生脈散

【組成】 人蔘(9克) 麥門冬(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苦,脈虛數。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細。(本方常用於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煩失眠,以及心臟病心律不齊屬氣陰兩虛者。生脈散經劑型改革後製成的生脈注射液,經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點,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內分泌失調等病屬氣陰兩虛者。)

【用法】 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陰傷氣耗,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歸脾湯

【組成】 白朮(3克) 當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 遠志(3克) 龍眼肉(3克) 酸棗仁炒 (3克) 人蔘(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2.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血者。)

【用法】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八珍湯

[組成] 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蔘3g、白朮(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補益氣血。

[主治] 氣血兩虛。 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慾減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虛。

炙甘草湯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薑(9克) 桂枝(9克) 人蔘(6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症。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六味地黃丸

【成 份】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用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盜汗。

一貫煎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三錢(各9克),生地黃六錢至一兩五錢(18-30克),枸杞子三錢至六錢(9-18克),川楝子一錢半(4.5克)

【功用】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並治疝氣瘕聚。

腎氣丸

【組成】乾地黃128克 薯蕷64克 山茱萸64克 茯苓48克 澤瀉48克 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

【用法】上八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三次。

【功用】溫補腎氣。

【主治】腎氣不足,腰酸腳軟,肢體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舌質淡胖,尺脈沉細;及痰飲喘咳,水腫腳氣,消渴,久泄。現用於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炎、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及支氣管哮喘等屬於腎氣不足者。

【禁忌】如有咽干、口燥、舌紅、少苔等腎陰不足,腎火上炎癥狀者不宜用。

玉屏風散

組成 :防風(30克) 黃芪(60克,蜜炙) 白朮(60克)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本方常用於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於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覆者。)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熱服。(現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

柏子養心丸

【功能與主治】 補氣,養血,安神。用於心氣虛寒,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健忘。

【用法與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  

【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生薑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空腹時服。

【功用】溫腎暖脾,固澀止瀉。

【主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現常用於慢性腹瀉、腸結核等屬脾腎虛寒之久瀉或五更泄瀉者。

固沖湯

【組成】 黃芪24 白朮24 山萸肉18 白芍12 煅龍骨20 煅牡蠣20 山萸肉24 白芍12 海螵蛸12 茜草10 棕櫚炭8 五倍子2(研末)

【功用】益氣健脾,固沖攝血。

【主治】氣虛沖脈不固之血崩證。表現為血崩或月經過多,月經色淡質稀,心悸氣短,舌質淡,脈細弱或虛大。

完帶湯

【組成】白朮(30克)山藥(30克)人蔘(6克)白芍(15克)車前子(9克)蒼朮(9克)甘草(3克)陳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效】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鬱,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本方常用於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鬱,濕濁下注者。)

【用法】水煎服。

酸棗仁湯

組成:酸棗仁15 g/劑、茯苓12 g/劑、知母10g/劑、川芎9 g/劑 、甘草4g/劑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虛煩不眠證。失眠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夜間盜汗,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

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蔘10 丹參9 玄參10 雲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當歸補血湯

【組成】 黃芪(30克) 當歸(6克)

【功用】 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本方可用於婦人經期、產後發熱等屬血虛陽浮者,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用法】 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禁忌】 陰虛發熱證忌用。

烏梅丸

【藥物】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去皮炮)六兩 蜀椒四兩 桂枝(去皮) 人蔘 黃柏各六兩

【用法】以苦灑(即醋)漬烏梅一宿,去核,蒸熟,搗成泥;余葯研為細末,與烏梅泥和勻,加密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9克,日三服。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溫臟驅蛔。

【適應症】臟寒,蛔上入膈,煩悶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嘔,腹痛,吐蛔,時發時止,或久利不止。


推薦閱讀:

養心吃什麼最健康?中醫專家推薦「一茶兩湯」!
中醫論
老中醫告誡:小米雖然滋補,但小米粥盡量少吃,最好不要吃!
經典傳承臨證錄—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醫案精選
中醫十大名方—小柴胡湯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