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亞細亞的孤兒 你是該回家的孩子

qq微博 qq好友 qq空間 新浪微博 30期 搜狗看點 搜狗影視出品 台灣電影是華語電影的一顆明珠,永遠屬於華語電影的一部分。

當華語音樂的教父級人物羅大佑推出這首《亞細亞的孤兒》時,華語文化圈受到極大震動,當然也包括台灣電影界。這首歌似乎在傾訴著台灣尷尬的心理。歷經三十多年的輝煌和沒落,台灣電影教父攜一部《聶隱娘》踏上了戛納的征程,最終封神。他不再局限海島上,而是回到了幾千年前的唐朝。這樣一種回歸,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俠劇。

從70年代的新浪潮,到80年代的群英薈萃,到90年代的新人輩出,台灣電影從來都沒有缺乏過人才。就連商業衝擊下票房岌岌可危的時候,也有像魏德聖這樣的人站出來扛起大旗。有人詬病台灣電影太過文藝,有人討論台灣電影何去何從,其實台灣電影既不像港片那樣碼頭文化濃郁,也不像大陸電影那樣承載太多的歷史,它只是一個海島在獨特背景下的產物,終歸是華語電影的一部分。

所以,它不是孤兒,只是該回家的孩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台灣電影。

李安嘆台灣電影人辛苦 盼未來與內地合作 果斷開炮

說起台灣電影,不得不提起新浪潮運動。1987年台灣電影領軍人物楊德昌發表了《台灣電影宣言》,質疑了當時的電影政策、大眾傳播和評價體系,追求「區別於商業電影的另一種形式」,其實就是向當時的審查制度和唯票房論開炮。那時台灣電影泥沙俱下,但旺盛的消費能力催生著電影市場的泡沫,即便爛片也有高票房。彼時的台灣電影市場和此時的大陸電影市場何其相似,不過估計不會再出現楊德昌式的人物了。侯孝賢、陳國富、賴聲川、吳念真、焦雄屏等54名台灣青年電影人紛紛響應《宣言》。台灣電影大為改觀,引起世界矚目,逐漸開始在世界電影中有一席之地。

《悲情城市》拍攝地已無文化精神

新浪潮電影的開山之作當屬楊德昌《光陰的故事》,4個小故事拼湊成了一部青春史。無獨有偶,十幾年後的大陸出了個姜文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將目光投向了青春史。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呼籲到「少年強則國強」,看來青春是這些牛人們尤為關心的部分。那時的台灣電影也像是個青年人,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陳國富的《國中女生》,吳念真的《搭錯車》……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全世界都在為台灣電影的光芒所吸引。當然,在話劇界鋒芒畢露的賴聲川《那一夜 我們說相聲》從另一個領域實現了新浪潮的意義。

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李安沒有參與這場運動,因為當時他正在美國求學。但是不久以後他推出了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則不折不扣地以台灣為背景了。很難將他與台灣電影分開。關於家庭、責任、愛情甚至於生死的思考,都打上了東方文化的烙印。如果說楊德昌和那些導演們是以團隊的狀態出現,那麼李安則是以個體出現。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借鑒和交流。甚至在台灣電影逐漸走下坡路的時候,李安仍記得為台灣電影站台說話。

接班不易

新浪潮電影逐漸退潮,台灣電影依舊有人接班,比如張艾嘉。上半年張艾嘉攜新作《念念》來到大陸,反響一般。大概很多人對她並不了解,其實她早在80年代已經是影后了,不僅如此,她也發過好幾張唱片,其中就有《光陰的故事》《愛的代價》,這兩首歌的原唱都是她。她真正開始嘗試做導演是在90年代了。一部《少女小漁》讓她獲得了業內的肯定,也逐漸形成了她獨有的敘事風格。《20 30 40》參賽柏林電影節。之後和大陸導演田壯壯、李玉、賈樟柯一見如故,先後參演了《吳清源》《觀音山》《山河故人》。她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跨界,在演員、歌手、導演三個領域遊刃有餘。

《郊遊》揭幕金馬影展 蔡明亮亮相侯孝賢助陣

和她同時期的導演還有蔡明亮,他和御用男主角李康生之間的故事一直撲朔迷離。事實上他第一部作品就是以李康生的真實生活所改編而成。《青少年哪吒》一出現便驚為天人,隨後的作品不斷獲獎。剛剛不久上映的《少女哪吒》有向蔡導致敬的成分。台灣導演很重視編劇部分,有實力的導演很多都是自編自導。而蔡明亮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自編自導。他也成為繼楊、候之後的另一個領軍人物。但是這樣的人不多,台灣電影似乎有點後勁不足。

回家 回家

當香港電影《無間道》系列風靡整個華語世界時,台灣電影人按捺不住了,鈕承澤站了出來,《艋舺》橫空出世,最後成就了一段經典。這部電影不僅梳理了台灣的黑道、黑金政治、兄弟友情,其中穿插了各類隱喻,樂趣無窮。趙又廷、阮經天等新一代小生也憑藉這部電影嶄露頭角。鈕承澤早期就在侯孝賢的電影里出演各類角色,受過新浪潮電影的熏陶。不同的是,他更強調個人經驗。隨後戴立忍和易智言也發展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但是台灣電影的票房卻不容樂觀逐漸下滑,最嚴重的時候只有不到2%的市場份額。

台灣電影究竟該怎麼做,文藝片票房冷淡,商業片倒有廣闊市場。魏德聖選擇了後者。可以這麼說,他和新浪潮電影的思想一脈相承。不同的是他更靈活。在明知無力取得資金開拍《賽德克·巴萊》時,他先嘗試了一部能夠賺錢的《海角七號》。在這部電影中,他尋找了已經有粉絲基礎的中孝介和范逸臣,情節輕快幽默,愛情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他把一部商業片拍得接地氣,彷彿就是為台灣人量身定製的,大量使用台語倍感親切。這一切達成了化學反應,這部電影大賣。連破台灣票房紀錄。賺到錢之後,他開始了野心勃勃的《賽德克·巴萊》。

海角七號男主戀新人 范逸臣曝對女搭檔有好感

很難去評判《賽德克·巴萊》在台灣電影史上的意義,它太過特殊。一部原住民抵制日本侵略者的戰鬥?在我看來,更像是台灣電影向其他電影的宣戰。好萊塢大片有的特效,我做得更好;歐洲電影的人文反思,我想得更深;而你們沒有的本土性,我做到了極致。原班啟用原住民,沒有專業演員。最真實有效地重現了那場復仇。這部電影似乎在回答羅大佑在30年前的疑問「我們到底是不是亞細亞的孤兒?」其實我們不是,只要有自己的家園和信仰,我們就永遠不是孤兒。

此外,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九把刀的《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蕭雅全的《第36個故事》,陳駿霖的《一頁台北》,張榮吉的《逆光飛翔》,杜家毅的《轉山》……都向我們證明了台灣年輕電影人的熱情和行動力。這些電影都在大陸獲得了口碑和票房。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電影人迅速和大陸電影人合作。

結語

台灣電影是華語電影的一顆明珠,它創造了很多的輝煌和成績,也有過失敗和停滯。但它永遠屬於華語電影的一部分。香港回歸之後大量香港導演北上,和大陸電影人聯手製作的合拍片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為困境中的香港電影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狀況不佳的台灣電影已經開始逐漸向大陸傾斜,他們已經走在了「回歸」的路上。

推薦閱讀:

爸爸讓我看著箱子別走開爸爸怎麼還不回來,我想回家了    錢江晚報
丈夫突然回家中 情敵夜半來敲門
一曲《回來》深情呼喚,中秋了,不管多遠都要回家……
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
結婚後不願回家的原因是什麼?(

TAG:孩子 | 回家 | 孤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