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中國之問題》摘句
伯特蘭·羅素(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20年9月,梁啟超邀請羅素到中國講學。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以下羅素著作之摘句及其漢譯,很可能是梁漱溟僅有的「譯作」,似頗為少見。所說「摘句並譯出備用」,即擬於撰寫《旁觀者清——記英國哲人羅素五十年前預見到我國的光明前途》一文時(1972年)採用。此文收入《中國——理性之國》一書,置於全書正文之前(見《梁漱溟全集》卷四)。
一、在中國各階層(意謂不論貧富貴賤)的人都喜歡說笑,從不放棄一個逗笑的機會。(原書189頁)
二、他們的古音樂有些很優美,曲調優雅使人僅僅聽到而止(似指古琴)。在藝術上他們愛好幽靜(恬淡),在生活上則要合乎理性。(189頁)
三、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得愈久,就愈喜愛中國。(190頁)
四、孔子和其後學所發展者是純講習倫理的一個學派,沒有宗教性和獨斷教誡,亦就不發生出一個有權力的教會機關和引致於迫害異教徒。它確實成功地開展出其整個民族所有的雍容氣度和禮讓習俗。禮讓之風在中國非徒然為例行格套而已,即在曾一無先例的場合亦行之真切。此非限於某一社會階層為然也,亦且見於卑微的苦力之間。(190頁)
五、歐洲人每以為中國人的謙恭禮讓是懦弱,實則正是他的力量之所在;他即以此力量卒於制勝其歷史上過去的那些外族征服者。(190頁)
六、在基督教和回教正統的教誡上,從不容許人崇信其他宗教;但在中國此不相容性卻不見有。一個人可以既信佛教又為儒士,彼此之間兩不相妨。(191頁)
七、他們說:宗教雖多,道理卻一。(196~197頁)
漱按:此雖未免籠統含混可笑,卻見出其直接地信理,間接地信教。
八、中國實際上沒有宗教的,此可概括其全人口,非獨其社會上層為然也。其所有者只是頗為明確的倫理規範,既不嚴峻怕人,亦且從不存有「罪孽」觀念。(192頁)
九、雖則中國文化之內過去缺少科學,但從不存在任何敵視科學之意。因此在其普及科學知識的路上不會有如往者歐洲教會之為阻礙的那樣。(193頁)
十、西方文化的明顯特點,我以為就在科學方法;中國文化的明顯特點則是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正確認識。吾人希望此二者應當逐漸結合在一起。(194頁)
十一、如其說,世界上有「不屑於戰爭」的民族嗎,那就是中國人了。中國人的態度天然地雍容和藹,以禮待人,亦望人報之以禮。如其讓中國人選擇的話,他們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卻只要自由而不要霸權。(197頁)
十二、人們總以為我們對中國人最大的善舉就是能夠使他們亦得以達成如同我們自己這個模樣。我認為這是莫大的錯誤。在我看來,一般中國人較之一般的英國人要快活些,即便他是一個貧苦人也罷。其所以然者,蓋在世界觀上這一民族較比吾人更富有人情和高雅些。(197頁)
十三、我不否認中國人在和西方相反的方向上走得太偏、太遠,但正為此之故,我想東西兩方的接觸將於彼此都會產生好結果。他們將得以向我們學取那些切合實際效用所必不可少的東西,而我們則向他們學習到某些內心智慧——這是當其他古老民族均先後衰亡以去,而他們卒賴之以獨存至今者。(197~198頁)
十四、標準的西方人總想儘可能地改善其環境,殆無休止,而標準的中國人則儘可能地安於所遇,溫文地享受其處境。這是中國人和說英語的人之間最根本的不同點。(202頁)
十五、中國當其接觸工業文明後,其所夙有的某些高尚品德或猶將保存不失,其中有些恰為當前世界之所急切需要者。對這些風格品質我將以其心平氣和置於第一位。所謂心平氣和,即指其總求解決紛爭於公理正義之上,而不願用武力是已。(212~213頁)
十六、中國是全世界上所僅存的一個古老文明社會而不像是一個政治實體(國家)。(208頁)
漱按:我曾說,過去的中國是融國家於社會,以天下而兼國家的。又說,老中國是不像國家的國家,以不要政治為政治的。此即古語所云「端拱無為」是也。
十七、我認為世界上只有中國人真正相信智慧比任何寶貴的東西更寶貴。(225頁)
漱按:此處智慧wisdom一詞應即指內心智慧contemplative wisdom而說,參看第十三則自明。
十八、中國從其資源和其人口來說,完全可能繼美國之後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241頁)
十九、外國人無須乎對中國懷抱什麼恐懼心理,雖然中國是一個人口巨大和資源豐富的國家。(192頁)
廿、我寫此書意在表明中國民族從一種意義上是優越過我們的;即因此義中國若竟為求其民族生存而降低到我們的水平,則於他們和我們都是不幸的。(241頁)
廿一、中國的獨立自主最終意義不在其自身,而寧在其為西方科學技術與中國夙有品德兩相結合創開新局;若達不到此目的,縱然取得其政治獨立抑何足貴耶?(242頁)
廿二、如此大業(按:指社會生產大發達)信得建成,其必須於中國傳統道德有巨大變化,以發展公共精神取代其家族倫理,以其致力於私人事業者轉而為忠於公務而努力。(247頁)
廿三、倘若中國革新家在使得中國力足自衛時,便適度而止,不進一步向外求勝,既得安然自處便轉移其為列強所迫致的實利主義作為(譯註:似指軍備競賽等)而致力於科學與藝術,建成良好的社會經濟體系,中國於是乃真盡其在世界上所應有的職責,為人類當前極緊要時期,開出一全新希望。此即我想奉以勉勵於青年中國者。此希望是能夠實現的,正為其必可能實現,中國在一切愛重人類者來說,應受到極高的尊崇。(251~252頁)
廿四、在中國所有各階層的人較比我所熟悉的其他國人更愛歡笑;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欣賞之趣,往往一個嚴肅的爭論卻化為一個笑語而告終結。(200頁)
(本文選自梁培寬·梁漱溟全集)
文章來源於網路,僅代表作者觀點。推薦閱讀:
※劉次沅||中國傳統曆法
※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26歲成為中國首富,他用5年拿下9億用戶,曾發每位員工一輛特斯拉
※菅直人戰勝小澤一郎,對中國利弊兩分
※老外看中國女友:她愛我,還是愛我的國籍?